柘沟春水之谜

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4-10 08:59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很多人以为柘城这个名字的源头在柘树,其实只对了一半。柘城这个名字实际源于“邑有柘沟,以此名县”。但如果进一步溯源,“柘沟”这个名字和柘树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和柘沟有关的历史还有“八景”之一的“柘沟春水”。只是柘沟和春水早已不存于世,数百年间无人能再见得柘沟春水真貌。柘沟春水这一美景也只能再现于后人文字和图画的虚幻之中。

古籍寻踪

外地人可能不太了解柘城的历史,但是柘城人自己提起柘沟春水至今仍是津津乐道,引以自豪。在改革开放初期,柘城县城修建城北公路,为展示柘城厚重文化,便将此路命名为“春水路”。上世纪末期,县文联编辑的一本文学杂志命名为《春水》。从这些小细节上,大家也可以看出柘城人对柘沟春水的喜爱。

可是在大众的关注之中,柘城“八景”之一的柘沟春水始终有一道道谜题需要解答——柘沟春水真的存在吗?柘沟春水在何处?柘沟春水到底有多美?今天,我们一起试图去破解这些未解之谜。

既然现在已经见不到柘沟春水的实物,那我们先从古代文献入手。根据清康熙版《柘城旧志·舆地志》的记载:“柘沟春水在旧城内,环朱襄王庙流。”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舆地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柘沟春水,在旧城内。”清光绪版《柘城县志·古迹》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柘沟,《寰宇记》:‘汉柘县,以界有沟也。’《史记》:‘陈涉攻柘、谯皆下之。’即此地也。又《三国志》:‘后汉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兼食柘、阳夏、谯三县亦即曹操之采邑也。’”查阅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柘城县“汉为柘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明嘉靖《河南通志》亦载:“柘城县,上古为朱襄氏邑,周,春秋时为陈株野地,汉置柘县,以邑有柘沟因名,属于淮阳国。”

既然这么多古籍文献对此事均有明确记载,那说明古代柘城确实有柘沟春水的存在。再综合一下这些古籍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了柘沟的大致位置,即在朱襄王庙之后,绕庙而行。再进一步进行考证,我们又会有更多的发现——柘沟是旧城内一条两岸长满柘树的水沟,其走向为西北至东南,贯穿整个县城;其始端当在旧城西北角今西门村一带,中段绕朱襄王庙,终端当在古歇鹤台一带。据说那个时候柘城的柘树特别多,尤其柘沟两侧的柘树十分旺盛。

柘沟真貌

既然柘沟真实存在,又被列入了柘城“七台八景”,相比柘沟春水的景色一定十分漂亮吧?这个问题恐怕已经没人能够十分准确地来回答了。

我们先看一下柘沟春水形成的历史。柘沟春水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即1542年之前的风景,因为那个时候柘城故城还没有被黄河水淹没,古县城还没废弃。把柘沟春水定为柘城“八景”则是明万历年间的事,这个时间段在1573年至1620年。对比一下时间就不难发现,柘沟成为柘沟春水进入“七台八景”已经是在其消失至少40多年后的事情了。当时明朝廷下令修志,每县必须找出“七台八景”。于是,我国一些府、县便有了“七台八景”的说法。柘城的“七台八景”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在时任归德知府李本固、柘城知县谭鲲等人的运作下诞生的。此时,实际上距离柘城旧城被黄河水淹没已有60余年。柘沟被湖水覆盖在水下,湖水茫茫一片,大家根本看不到柘沟春水的景色,柘沟春水美景在当时很可能已是一种“传说”。所以柘沟春水进入“七台八景”更大程度上始于当时人们的追忆和想象。

柘沟被淹没了,当年茂盛的柘树也渐渐没有了踪影。柘树可以说浑身是宝,叶片可用于养蚕缫丝,柘木用于雕刻其他物品或制作强弩。在两汉时期,柘城盛产“柘丝”。此时百姓重视植桑养蚕,两岸柘树管理很好,柘树非常茂盛。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柘县废置,加之社会动荡,植桑养蚕无人问津。没了人们的管理,柘树便在旧城内慢慢绝迹。

缺少保护是柘树在柘城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柘城后来地理环境的改变也确实不再适合柘树生长。柘树是一种乔木。从生活习性看其生长周期长,适应性强,耐干旱,喜阳光照射,常生于阳光充足的灌木林中。但柘树最大的缺陷是不耐涝,怕潮湿。魏晋南北朝之后,黄河成为悬河,经常泛滥成灾,柘城成为黄泛区,时常经受黄河泛滥的威胁。尤其是地势低洼的旧城内更是潮湿,大雨过后往往坑满濠平,数月不退。所以,洪涝灾害也许是柘沟两岸柘树消亡的另一项重要原因。

柘树干枯后,人们在两岸栽上垂柳,垂柳枝条细长而下垂,如秀女的长发,修长而秀美;又如山川上的瀑布,美观而大气,从而成为旧城内一道亮丽风景。据传,柘沟春水常年清澈,每到春天,两岸绿柳成荫,青蒲白草,竞相争茂;水上燕舞鸥游,群鱼戏逐。当此阳春烟景,历任知县多来此设宴畅饮,观景娱乐,许多文人学士更是把酒临风,留下千古绝唱。

诗中美景

柘沟在400多年前就已经消失了。到了当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城地面被大型机械改造已失去原貌,柘城故城里建起幢幢高楼,更难寻觅柘沟的影子。寻觅柘沟,我们只有从历代古籍及仅存的康熙版和光绪版《柘城县志》中努力了。

柘城县志上留下许多古人吟咏柘沟春水的诗句。这些诗词大多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留下的,都是他们对柘沟春水的回忆或想象。光绪版《柘城县志》,里面记载着7首吟咏柘沟春水的诗篇。年代最早的是万历年间归德知府李本固的《柘沟春水》:

夹岸目光隐,春云相与逐。

溪回路欲转,翳然见濠伏。

李本固是山东省临清后堤口村人,明万历壬辰年,即1592年进士,后任河南归德知府。李本固是明代山东较有影响的易学家,著有《周易古本全书汇编》《归德府志》《柘城县志》等。他生活在万历年间,当时的柘城故城已经是汪洋一片,能把柘沟春水吟咏得如此美丽,其想象力十分难得。

再看看清代顺治丙戌科,也就是1646年进士王依书所作的《柘沟忆诗》:

梧桐叶下报初秋,水色风声共一楼。

漠漠薄云方卷絮,悠悠远浪欲沈钩。

凉生金气流星火,萍映银河照斗牛。

正是客愁张翰日,梦魂又向故乡游。

这首诗是王依书任福建福宁道右参议时写的,他用柘沟代表故乡,诗句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对柘沟春水充满着追忆、想象与惋惜。

清初教育家窦克勤的三弟窦克让有一首《柘沟》:

柘沟春水柳如烟,四面堤高积翠莲。

每向城头频极目,半篙新绿打鱼船。

窦克让生活在清康熙年间,更没有见过柘沟春水,他的诗中描述的显然是旧北湖风景。这首诗很大气,是“柘沟”诗篇的代表作。

朱阳书院讲师窦玉奎所作的《朱襄八景》中有《柘沟春水》一首:

鱼戏晴波燕掠摊,桃花簇簇柳团团。

画船潇鼓喧春昼,尽道朱襄第一观。

窦玉奎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清雍正和乾隆年间,能把柘沟春水刻画得如此美妙美肖,也很难得。

清初中期举人李嵩龄有诗《柘沟春水》:

荡漾穿城区去,春光柘满沟。

轻风初日净,细雨绿云幽。

鱼戏桃花浪,香回杜若舟。

晚来清赏处,新月印银沟。

清代夏丽亭在《柘沟春水》中这样写道:

春景清新羡柘沟,如油绿浪拍东流。

画船尽有西湖乐,联约朋侪戴酒游。

清代张敬斋的《柘沟春水》这样描写景色:

柘沟津叛几回过,春水溶溶羡绿波。

景到斜阳无限好,隔溪又听起渔歌。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柘城古代文人诗作中充满了对柘沟春水的赞美。但是,因为他们几乎都没有见过柘沟春水,所以每首诗提及柘沟,都描述得那么模糊,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写内容从字里行间分析,几乎都是对北湖的赞美。但不管怎样,柘沟春水之美,还是应该肯定的,因为它是柘城古文化的一个代名词,更是柘城之名的源头。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柘沟春水之谜
2020-04-10 08:59   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很多人以为柘城这个名字的源头在柘树,其实只对了一半。柘城这个名字实际源于“邑有柘沟,以此名县”。但如果进一步溯源,“柘沟”这个名字和柘树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和柘沟有关的历史还有“八景”之一的“柘沟春水”。只是柘沟和春水早已不存于世,数百年间无人能再见得柘沟春水真貌。柘沟春水这一美景也只能再现于后人文字和图画的虚幻之中。

古籍寻踪

外地人可能不太了解柘城的历史,但是柘城人自己提起柘沟春水至今仍是津津乐道,引以自豪。在改革开放初期,柘城县城修建城北公路,为展示柘城厚重文化,便将此路命名为“春水路”。上世纪末期,县文联编辑的一本文学杂志命名为《春水》。从这些小细节上,大家也可以看出柘城人对柘沟春水的喜爱。

可是在大众的关注之中,柘城“八景”之一的柘沟春水始终有一道道谜题需要解答——柘沟春水真的存在吗?柘沟春水在何处?柘沟春水到底有多美?今天,我们一起试图去破解这些未解之谜。

既然现在已经见不到柘沟春水的实物,那我们先从古代文献入手。根据清康熙版《柘城旧志·舆地志》的记载:“柘沟春水在旧城内,环朱襄王庙流。”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舆地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柘沟春水,在旧城内。”清光绪版《柘城县志·古迹》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柘沟,《寰宇记》:‘汉柘县,以界有沟也。’《史记》:‘陈涉攻柘、谯皆下之。’即此地也。又《三国志》:‘后汉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兼食柘、阳夏、谯三县亦即曹操之采邑也。’”查阅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柘城县“汉为柘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明嘉靖《河南通志》亦载:“柘城县,上古为朱襄氏邑,周,春秋时为陈株野地,汉置柘县,以邑有柘沟因名,属于淮阳国。”

既然这么多古籍文献对此事均有明确记载,那说明古代柘城确实有柘沟春水的存在。再综合一下这些古籍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了柘沟的大致位置,即在朱襄王庙之后,绕庙而行。再进一步进行考证,我们又会有更多的发现——柘沟是旧城内一条两岸长满柘树的水沟,其走向为西北至东南,贯穿整个县城;其始端当在旧城西北角今西门村一带,中段绕朱襄王庙,终端当在古歇鹤台一带。据说那个时候柘城的柘树特别多,尤其柘沟两侧的柘树十分旺盛。

柘沟真貌

既然柘沟真实存在,又被列入了柘城“七台八景”,相比柘沟春水的景色一定十分漂亮吧?这个问题恐怕已经没人能够十分准确地来回答了。

我们先看一下柘沟春水形成的历史。柘沟春水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即1542年之前的风景,因为那个时候柘城故城还没有被黄河水淹没,古县城还没废弃。把柘沟春水定为柘城“八景”则是明万历年间的事,这个时间段在1573年至1620年。对比一下时间就不难发现,柘沟成为柘沟春水进入“七台八景”已经是在其消失至少40多年后的事情了。当时明朝廷下令修志,每县必须找出“七台八景”。于是,我国一些府、县便有了“七台八景”的说法。柘城的“七台八景”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在时任归德知府李本固、柘城知县谭鲲等人的运作下诞生的。此时,实际上距离柘城旧城被黄河水淹没已有60余年。柘沟被湖水覆盖在水下,湖水茫茫一片,大家根本看不到柘沟春水的景色,柘沟春水美景在当时很可能已是一种“传说”。所以柘沟春水进入“七台八景”更大程度上始于当时人们的追忆和想象。

柘沟被淹没了,当年茂盛的柘树也渐渐没有了踪影。柘树可以说浑身是宝,叶片可用于养蚕缫丝,柘木用于雕刻其他物品或制作强弩。在两汉时期,柘城盛产“柘丝”。此时百姓重视植桑养蚕,两岸柘树管理很好,柘树非常茂盛。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柘县废置,加之社会动荡,植桑养蚕无人问津。没了人们的管理,柘树便在旧城内慢慢绝迹。

缺少保护是柘树在柘城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柘城后来地理环境的改变也确实不再适合柘树生长。柘树是一种乔木。从生活习性看其生长周期长,适应性强,耐干旱,喜阳光照射,常生于阳光充足的灌木林中。但柘树最大的缺陷是不耐涝,怕潮湿。魏晋南北朝之后,黄河成为悬河,经常泛滥成灾,柘城成为黄泛区,时常经受黄河泛滥的威胁。尤其是地势低洼的旧城内更是潮湿,大雨过后往往坑满濠平,数月不退。所以,洪涝灾害也许是柘沟两岸柘树消亡的另一项重要原因。

柘树干枯后,人们在两岸栽上垂柳,垂柳枝条细长而下垂,如秀女的长发,修长而秀美;又如山川上的瀑布,美观而大气,从而成为旧城内一道亮丽风景。据传,柘沟春水常年清澈,每到春天,两岸绿柳成荫,青蒲白草,竞相争茂;水上燕舞鸥游,群鱼戏逐。当此阳春烟景,历任知县多来此设宴畅饮,观景娱乐,许多文人学士更是把酒临风,留下千古绝唱。

诗中美景

柘沟在400多年前就已经消失了。到了当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城地面被大型机械改造已失去原貌,柘城故城里建起幢幢高楼,更难寻觅柘沟的影子。寻觅柘沟,我们只有从历代古籍及仅存的康熙版和光绪版《柘城县志》中努力了。

柘城县志上留下许多古人吟咏柘沟春水的诗句。这些诗词大多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留下的,都是他们对柘沟春水的回忆或想象。光绪版《柘城县志》,里面记载着7首吟咏柘沟春水的诗篇。年代最早的是万历年间归德知府李本固的《柘沟春水》:

夹岸目光隐,春云相与逐。

溪回路欲转,翳然见濠伏。

李本固是山东省临清后堤口村人,明万历壬辰年,即1592年进士,后任河南归德知府。李本固是明代山东较有影响的易学家,著有《周易古本全书汇编》《归德府志》《柘城县志》等。他生活在万历年间,当时的柘城故城已经是汪洋一片,能把柘沟春水吟咏得如此美丽,其想象力十分难得。

再看看清代顺治丙戌科,也就是1646年进士王依书所作的《柘沟忆诗》:

梧桐叶下报初秋,水色风声共一楼。

漠漠薄云方卷絮,悠悠远浪欲沈钩。

凉生金气流星火,萍映银河照斗牛。

正是客愁张翰日,梦魂又向故乡游。

这首诗是王依书任福建福宁道右参议时写的,他用柘沟代表故乡,诗句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对柘沟春水充满着追忆、想象与惋惜。

清初教育家窦克勤的三弟窦克让有一首《柘沟》:

柘沟春水柳如烟,四面堤高积翠莲。

每向城头频极目,半篙新绿打鱼船。

窦克让生活在清康熙年间,更没有见过柘沟春水,他的诗中描述的显然是旧北湖风景。这首诗很大气,是“柘沟”诗篇的代表作。

朱阳书院讲师窦玉奎所作的《朱襄八景》中有《柘沟春水》一首:

鱼戏晴波燕掠摊,桃花簇簇柳团团。

画船潇鼓喧春昼,尽道朱襄第一观。

窦玉奎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清雍正和乾隆年间,能把柘沟春水刻画得如此美妙美肖,也很难得。

清初中期举人李嵩龄有诗《柘沟春水》:

荡漾穿城区去,春光柘满沟。

轻风初日净,细雨绿云幽。

鱼戏桃花浪,香回杜若舟。

晚来清赏处,新月印银沟。

清代夏丽亭在《柘沟春水》中这样写道:

春景清新羡柘沟,如油绿浪拍东流。

画船尽有西湖乐,联约朋侪戴酒游。

清代张敬斋的《柘沟春水》这样描写景色:

柘沟津叛几回过,春水溶溶羡绿波。

景到斜阳无限好,隔溪又听起渔歌。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柘城古代文人诗作中充满了对柘沟春水的赞美。但是,因为他们几乎都没有见过柘沟春水,所以每首诗提及柘沟,都描述得那么模糊,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写内容从字里行间分析,几乎都是对北湖的赞美。但不管怎样,柘沟春水之美,还是应该肯定的,因为它是柘城古文化的一个代名词,更是柘城之名的源头。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架了几公里光纤 为屈先生办理了宽带移机
这段八一路施工改造 预计6月份结束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示范区江华工量具有 ...
民权县孙六镇韩庄村 ...
睢县西陵寺镇榆厢村 ...
防疫做好 稳住阵脚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