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七台八景”之

霸王演兵楚王台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4-02 23:14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历史故事和传说总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王莽赶刘秀”这个传说,不仅流传于我市睢县、宁陵、虞城等县,还流传于豫南、豫北、豫西,乃至安徽、河北、山西部分区域。这些地方的“王莽赶刘秀”故事虽各有特色,但故事主线却并无大的差异。在柘城,项羽大战刘邦的故事同样留下了许多精彩。楚王台、霸王岗、藏里城便是这些生动故事的发生地。本期,李树峰将带领大家走近柘城“七台八景”之一的楚王台。

楚王练兵地

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到了结束的时刻。这一年,项羽于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在垓下之战发生前,传说项羽与刘邦曾在柘城大战数场。因为作战的需要,项羽在柘城修筑了三座高台,即楚王台、霸王岗、藏里台。对这段历史,清光绪版《柘城县志·兵革》这样记载:“楚汉相拒固陵,项羽伏兵于柘藏里,复演马于楚台,驻军于霸岗。柘有藏里城、楚台、霸岗。”

这三座高台周边的老人均称呼高台为老台。通过勘测,人们发现老台上面的土壤中都含有大量的砂姜石。根据土壤成分分析,三座老台应该都是在楚汉战争前夕同一时期修筑而成。这个时间点应该在公元前206年之前,即汉高帝元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

2000余年的风雨剥蚀,使得高大巍峨的老台有的夷为平地,有的只剩一堆黄土。据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霸王岗,在县西三十里,世传项王将台,与高祖相拒固陵屯兵处,故名。土人时于台侧,拾古砖遗铁。” 这里的固陵指的是现今的太康县南。后来,该高岗获名“霸岗烟柳”,入选柘城古代“八景”。

清光绪版《柘城县志·古迹》还记载:“藏里寺,城北三十里,相传项羽藏兵于此。”明清时期,此处建有藏里寺,香火鼎盛,后来寺废。2013年在原址上又建设了天地庙,由于行政区划,藏里现在太康县马头镇谷庄村东,属太康县管辖,已不在柘城县版图之内。1989年版《柘城县志》中记载:“藏里(今黑里寺)”的说法并不准确。

黑里寺在柘城县的申桥乡,与藏里寺是两个地方,一南一北相距甚远。依据《柘城县地名词条汇编》的内容,黑里寺明代时形成庙院建筑群,有明亮寺、白衣庙、东岳庙。大约在明嘉靖年间重修明亮寺。后来满清入关,明朝覆灭,遂改明亮寺为黑里寺。黑里寺者,反明亮而言之也。1866年,同治三年九月,为防捻军侵扰,黑里寺附近48村集资筑寨,名曰“义聚堡”。寨成,附近百姓搬进寨里,遂以寺名村。

这三座高台,当年的功能各不相同。楚王台是用来演兵作战训练的;霸王岗是用来点将的;藏里台则是用来屯兵驻扎军队的。楚王台距霸王岗7公里,距藏里9公里;霸王岗距藏里3公里。三点构成了一个大三角形,它们相距很近,巧妙布局,成犄角之势,密切配合,有利于作战。

楚台位置考证

最早记载楚王台的《柘城县志》是清光绪版。其中写道:“楚王台,城西北二十五里,相传项羽筑之演马,故名。”清光绪年间,楚王台上面建有庙宇,楚王台下有做生意的,周围有人家居住,柘城不少名人都曾来过这里。

1989年版《柘城县地名志》显示:“在县城西北12.6公里处。相传,楚霸王项羽曾在此筑演马台,称楚王台。”据1986年版《柘城县志》记载:“演兵于楚台(慈圣乡前台与后台村中间)。” 1981年版《柘城县百科年鉴》记载:“楚台,位于城西二十五里,现慈圣公社韩相鲁村与后台村之间一土丘处。”需要特别说一下的是,后两处的记载其实有误。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当地人指出的楚王台具体位置就在前台村中间。近几十年,楚王台上虽然盖满了民房,但还能看出那一片地的特别之处——地势明显高于周围。

前台村村民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楚王台上还曾出土成罐的铜钱,都被小孩抢走做了毽子。70多年前,楚王台还有三四尺高,庙宇建筑早已消失,上面栽满了杏树,杏花开的时节非常壮观。那时候小孩子都到杏树行里玩,每到果实成熟,整个庄子的人都来采摘品尝。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在楚王台遗址的东南角看到了一个个长方形的坑,坑中栽有几行柳树。据传,这个坑是项羽筑楚台时挖的,坑中间有个土井子。在天旱的时候,只要挖开这个土井子,必定会下大雨,非常灵验。当地村民中流传的故事说,从前本村地主欺压农民,于是农民趁地主家晒小麦的时候把土井子挖开了。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下了三天三夜。地主晒的小麦来不及收,都会有穷人用竹篮子从水中打捞出来,晒干、磨面做饭吃了。

据说,附近一名村民打井曾经挖出来了地下水,水势很旺。原来他家的井与坑中那个土井子连着,中间是用大砖砌成的地道,一直通到霸王岗。据说,这些地道是当年项羽运兵的暗道,如果从楚王台放炮,霸王岗那边就会冒烟。

楚台历史和传说

在柘城民间考证楚王台,绕不开一男一女两位最重要的历史名人。一男是柘城才子李芳广,他在清代《柘城县志》中留下一篇著名的《楚台赏雪赋》;一女指的是我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据传她出塞和亲,途经柘城楚台,留下了“楚台望月”的千古佳话。楚台望月这个话题咱们留待以后再说,这次先聊一聊柘城才子李芳广与时任县令史鉴夜宿楚王台的史话。

李芳广,字元公,号勺亭,别号蓼墅,今伯岗镇李老家村人。其父李荣,系明末举人,贤良而又能文。李芳广出身于书香门第,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爱好广泛,特别是对文学、书法、绘画、易学有高深的造诣。

1691年12月,天气寒冷北风呼啸,快要过年了,正是一年到头的农闲时节,这里正是一年一度的楚王台庙会,庙会有个风俗,要上演傩戏。据说,傩戏可以驱除疫鬼,消除灾难,更能祈求神仙保佑,天降祥瑞,五谷丰登。据《柘城县志》记载:当年,63岁的李芳广应县令史鉴邀请,到藏里寺去看傩戏,为什么会在藏里寺看傩戏呢?由于这一带盛行佛教,两三公里的一条东西方向的直线上,就有三座寺庙,从东到西依次是西照寺、宝台庙和藏里寺。这个地方离李芳广的老家也很近。

演出结束后返家的路上,李芳广走到楚王台时天色已黑。加之当时下起大雪,道路结冰车马难行,他们一干人马只好停下来借宿楚王台。安顿好车马稍作休息时,县令史鉴在僧房里点上烛蜡,对李芬广说:天公都不吝惜这么好的东西,大雪一个劲地下,瑞雪兆年,也是咱的福分,面对此景,你何不抒发你的感受呢?于是,李芳广挥毫泼墨,蛇走龙飞,直抒胸意,一气呵成,成就了今天著名的“离骚体”华章——《楚台赏雪赋》。

这篇卓尔不群的作品观景与抒情并用。文章神采飞扬,言词精练,描写细腻,又大气磅礴,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大雪中的楚王台胜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读来酣畅淋漓,发人深思。

关于楚王台,明末“义惠先生”诗人杜齐芳曾赋《山台寺在楚王台南数里》一首:“野寺闲云绕树采,木棉秋夕花又开。双扉抱水无人扣,片影穿林见鸟回。眉曲渐惊梁苑月,藓衣初卸楚王台。客心不及山僧寂,黄叶风披一任摧。”

从这篇作品的题目《山台寺在楚王台南数里》写从山台寺到楚王台只有数里距离,这大概是诗人的泛指,非确指。山台寺确实在楚王台南边,但实际距离应有10公里。这首诗的作者杜齐芳出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属于柘城西街名门旺族杜家。他描写的是楚台秋景,藓衣初卸,黄叶飘落,鸟儿归林,木棉花开这样的自然现象。诗中的秋天的楚王台依然美好,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但也衬托出诗人孤寂的心情。

如今楚王台虽已不在,但人们提起柘城古代“七台八景”,依然对这处昔日的名胜古迹有着无限的追忆和向往,并引以为豪。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柘城“七台八景”之
霸王演兵楚王台
2020-04-02 23:14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历史故事和传说总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王莽赶刘秀”这个传说,不仅流传于我市睢县、宁陵、虞城等县,还流传于豫南、豫北、豫西,乃至安徽、河北、山西部分区域。这些地方的“王莽赶刘秀”故事虽各有特色,但故事主线却并无大的差异。在柘城,项羽大战刘邦的故事同样留下了许多精彩。楚王台、霸王岗、藏里城便是这些生动故事的发生地。本期,李树峰将带领大家走近柘城“七台八景”之一的楚王台。

楚王练兵地

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到了结束的时刻。这一年,项羽于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在垓下之战发生前,传说项羽与刘邦曾在柘城大战数场。因为作战的需要,项羽在柘城修筑了三座高台,即楚王台、霸王岗、藏里台。对这段历史,清光绪版《柘城县志·兵革》这样记载:“楚汉相拒固陵,项羽伏兵于柘藏里,复演马于楚台,驻军于霸岗。柘有藏里城、楚台、霸岗。”

这三座高台周边的老人均称呼高台为老台。通过勘测,人们发现老台上面的土壤中都含有大量的砂姜石。根据土壤成分分析,三座老台应该都是在楚汉战争前夕同一时期修筑而成。这个时间点应该在公元前206年之前,即汉高帝元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

2000余年的风雨剥蚀,使得高大巍峨的老台有的夷为平地,有的只剩一堆黄土。据清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霸王岗,在县西三十里,世传项王将台,与高祖相拒固陵屯兵处,故名。土人时于台侧,拾古砖遗铁。” 这里的固陵指的是现今的太康县南。后来,该高岗获名“霸岗烟柳”,入选柘城古代“八景”。

清光绪版《柘城县志·古迹》还记载:“藏里寺,城北三十里,相传项羽藏兵于此。”明清时期,此处建有藏里寺,香火鼎盛,后来寺废。2013年在原址上又建设了天地庙,由于行政区划,藏里现在太康县马头镇谷庄村东,属太康县管辖,已不在柘城县版图之内。1989年版《柘城县志》中记载:“藏里(今黑里寺)”的说法并不准确。

黑里寺在柘城县的申桥乡,与藏里寺是两个地方,一南一北相距甚远。依据《柘城县地名词条汇编》的内容,黑里寺明代时形成庙院建筑群,有明亮寺、白衣庙、东岳庙。大约在明嘉靖年间重修明亮寺。后来满清入关,明朝覆灭,遂改明亮寺为黑里寺。黑里寺者,反明亮而言之也。1866年,同治三年九月,为防捻军侵扰,黑里寺附近48村集资筑寨,名曰“义聚堡”。寨成,附近百姓搬进寨里,遂以寺名村。

这三座高台,当年的功能各不相同。楚王台是用来演兵作战训练的;霸王岗是用来点将的;藏里台则是用来屯兵驻扎军队的。楚王台距霸王岗7公里,距藏里9公里;霸王岗距藏里3公里。三点构成了一个大三角形,它们相距很近,巧妙布局,成犄角之势,密切配合,有利于作战。

楚台位置考证

最早记载楚王台的《柘城县志》是清光绪版。其中写道:“楚王台,城西北二十五里,相传项羽筑之演马,故名。”清光绪年间,楚王台上面建有庙宇,楚王台下有做生意的,周围有人家居住,柘城不少名人都曾来过这里。

1989年版《柘城县地名志》显示:“在县城西北12.6公里处。相传,楚霸王项羽曾在此筑演马台,称楚王台。”据1986年版《柘城县志》记载:“演兵于楚台(慈圣乡前台与后台村中间)。” 1981年版《柘城县百科年鉴》记载:“楚台,位于城西二十五里,现慈圣公社韩相鲁村与后台村之间一土丘处。”需要特别说一下的是,后两处的记载其实有误。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当地人指出的楚王台具体位置就在前台村中间。近几十年,楚王台上虽然盖满了民房,但还能看出那一片地的特别之处——地势明显高于周围。

前台村村民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楚王台上还曾出土成罐的铜钱,都被小孩抢走做了毽子。70多年前,楚王台还有三四尺高,庙宇建筑早已消失,上面栽满了杏树,杏花开的时节非常壮观。那时候小孩子都到杏树行里玩,每到果实成熟,整个庄子的人都来采摘品尝。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在楚王台遗址的东南角看到了一个个长方形的坑,坑中栽有几行柳树。据传,这个坑是项羽筑楚台时挖的,坑中间有个土井子。在天旱的时候,只要挖开这个土井子,必定会下大雨,非常灵验。当地村民中流传的故事说,从前本村地主欺压农民,于是农民趁地主家晒小麦的时候把土井子挖开了。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下了三天三夜。地主晒的小麦来不及收,都会有穷人用竹篮子从水中打捞出来,晒干、磨面做饭吃了。

据说,附近一名村民打井曾经挖出来了地下水,水势很旺。原来他家的井与坑中那个土井子连着,中间是用大砖砌成的地道,一直通到霸王岗。据说,这些地道是当年项羽运兵的暗道,如果从楚王台放炮,霸王岗那边就会冒烟。

楚台历史和传说

在柘城民间考证楚王台,绕不开一男一女两位最重要的历史名人。一男是柘城才子李芳广,他在清代《柘城县志》中留下一篇著名的《楚台赏雪赋》;一女指的是我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据传她出塞和亲,途经柘城楚台,留下了“楚台望月”的千古佳话。楚台望月这个话题咱们留待以后再说,这次先聊一聊柘城才子李芳广与时任县令史鉴夜宿楚王台的史话。

李芳广,字元公,号勺亭,别号蓼墅,今伯岗镇李老家村人。其父李荣,系明末举人,贤良而又能文。李芳广出身于书香门第,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爱好广泛,特别是对文学、书法、绘画、易学有高深的造诣。

1691年12月,天气寒冷北风呼啸,快要过年了,正是一年到头的农闲时节,这里正是一年一度的楚王台庙会,庙会有个风俗,要上演傩戏。据说,傩戏可以驱除疫鬼,消除灾难,更能祈求神仙保佑,天降祥瑞,五谷丰登。据《柘城县志》记载:当年,63岁的李芳广应县令史鉴邀请,到藏里寺去看傩戏,为什么会在藏里寺看傩戏呢?由于这一带盛行佛教,两三公里的一条东西方向的直线上,就有三座寺庙,从东到西依次是西照寺、宝台庙和藏里寺。这个地方离李芳广的老家也很近。

演出结束后返家的路上,李芳广走到楚王台时天色已黑。加之当时下起大雪,道路结冰车马难行,他们一干人马只好停下来借宿楚王台。安顿好车马稍作休息时,县令史鉴在僧房里点上烛蜡,对李芬广说:天公都不吝惜这么好的东西,大雪一个劲地下,瑞雪兆年,也是咱的福分,面对此景,你何不抒发你的感受呢?于是,李芳广挥毫泼墨,蛇走龙飞,直抒胸意,一气呵成,成就了今天著名的“离骚体”华章——《楚台赏雪赋》。

这篇卓尔不群的作品观景与抒情并用。文章神采飞扬,言词精练,描写细腻,又大气磅礴,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大雪中的楚王台胜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读来酣畅淋漓,发人深思。

关于楚王台,明末“义惠先生”诗人杜齐芳曾赋《山台寺在楚王台南数里》一首:“野寺闲云绕树采,木棉秋夕花又开。双扉抱水无人扣,片影穿林见鸟回。眉曲渐惊梁苑月,藓衣初卸楚王台。客心不及山僧寂,黄叶风披一任摧。”

从这篇作品的题目《山台寺在楚王台南数里》写从山台寺到楚王台只有数里距离,这大概是诗人的泛指,非确指。山台寺确实在楚王台南边,但实际距离应有10公里。这首诗的作者杜齐芳出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属于柘城西街名门旺族杜家。他描写的是楚台秋景,藓衣初卸,黄叶飘落,鸟儿归林,木棉花开这样的自然现象。诗中的秋天的楚王台依然美好,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但也衬托出诗人孤寂的心情。

如今楚王台虽已不在,但人们提起柘城古代“七台八景”,依然对这处昔日的名胜古迹有着无限的追忆和向往,并引以为豪。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架了几公里光纤 为屈先生办理了宽带移机
这段八一路施工改造 预计6月份结束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在扶贫车间作业的村民
宁陵县的万顷梨园、 ...
村民在种植桃树
民主路两侧 栽花种草...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