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六十五

柘城“七台八景” 之歇鹤锦鸡聚一台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3-27 01:18

锦鸡台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戏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有说头的高岗,之歇鹤台与锦鸡台竟然一起站在了这里。歇鹤台遗迹上原有一处道观,这使得高台成为柘城历史上一处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道观坍塌后,此处又受敕令建锦鸡台,高台因此又一次成为民间信众的心中圣地。这种历史之间的衔接,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对接,都为歇鹤台、锦鸡台的故事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生动的传说

要说歇鹤台与锦鸡台的历史,我们不妨先从民间传说故事开始。这些传说故事反应了群众对待历史的质朴感情,也能为我们研究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提供很好的素材。柘城有关歇鹤台与锦鸡台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锦鸡落户柘城和离开柘城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老子乘仙鹤云游天下。在路过柘城时,老子看到柘城县城内柘沟穿城而过,两岸风景优美,便乘鹤驾下云头,降落到城池东南角的一个土台子上歇息,并说:“此乃宝地也!”歇息之后,老子便乘鹤而去。此台被后人称为歇鹤台,是柘城古代的“七台八景”之一。

老子驾鹤去后,土台上便飞来一只锦鸡来寻。不见了老子和仙鹤,锦鸡非常悲伤,便凄鸣一声,响彻太空。锦鸡凄鸣之声被飞去的仙鹤听到,仙鹤感其诚意,为使锦鸡觅食无忧,便恳求玉皇大帝下旨,使这片土地风调雨顺,天降财宝。于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便五谷丰登,财源滚滚。人们时常用这里的五谷喂养锦鸡,而锦鸡为报答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便在歇鹤台筑巢住了下来。锦鸡偶尔鸣叫一声,当年柘城农民收成就好,就有饭吃、有衣穿,商业繁荣,百业兴隆。特别是在灾荒年时,锦鸡就会长鸣一声而使柘城灾年变成丰收年。为此,当地人便在农历初一、十五烧香供奉。

但是有一个贪财的人听说后,便想独自拥有锦鸡,幻想着捉住锦鸡后一年拍打几下,让锦鸡鸣叫几声,家里能财源滚滚,日进斗金,成为天下首富。一天夜里,贪财人来到歇鹤台,见锦鸡卧在巢中,便用网抓住了锦鸡。仙鹤在天上卜得锦鸡有难,飞至金鸡台与贪财人交战起来。他们一直打到黎明,锦鸡从网中冲出,高鸣一声,城内雄鸡听到锦鸡高唱,便纷纷从巢中冲出来参战。贪财人在群鸡的攻击下,渐渐体力不支,败下阵来,并从此打消捉拿锦鸡的念头。然而锦鸡对这件事却非常生气,随仙鹤而去,空留下此台。当地人盼望锦鸡能够再来,便在此台建庙祭祀,供奉锦鸡,称此台为锦鸡台或歇鹤台。

在另一个故事中,锦鸡换了一种离开的方式。相传在崇祯元年,老子到来并歇鹤的歇鹤台上飞来了一只锦鸡。这只锦鸡花团锦簇,甚是好看。人们报知县太爷,县太爷以为是崇祯皇帝即位出现的祥瑞,写奏折上报朝廷。崇祯皇帝大喜,批银两建了锦鸡台。据传这只锦鸡是神鸡,只要它一叫唤,天下四面八方的财宝都往柘城跑。而且,神鸡叫一声,柘城县就要出一个大官。据说得益于锦鸡的神力,在清朝初期做大官的王依书、李元振、窦克勤、李芳广、高玢、王培、窦容恂等人,都是在锦鸡高叫的时候出生的。

后来的一年夏天,据说从陕西省潼关县来了一伙艺人。他们在柘城县城耍了一天武艺,晚上就住在城里一家旅店里。当天半夜,他们趁县城的看守人不注意,就偷偷地把锦鸡赶跑了。这之后,柘城县就再也听不到了神鸡高唱。

歇鹤台的历史

传说虽然生动,但大家不能信以为真。关于歇鹤台的由来,历史文献是记载很清楚的。《归德府志》载:“歇鹤台,在柘城,相传老子歇鹤于此。”清光绪《柘城县志》亦载:“歇鹤台,相传老子歇鹤于此。”

从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歇鹤台源于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现已被列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道教在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道教形式逐渐完善,普遍尊老子李耳(太上老君)为始祖。唐代李姓王朝更是把老子奉为唐室先祖,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简单来说,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柘城故城歇鹤台与远襄升仙台都是唐代道教发展的产物。

但在唐代初期,道教还没有被老百姓普遍认可,道士们为了传道下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他们为吸引百姓信道,往往是手持道情或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演唱《九真》《承天》以及其他神仙故事,宣传道教思想。歇鹤台的道士这一时期也在民间广泛传播改编的唱词,吸引人们信道,招揽信众出家修道。道士们在道情中唱道,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驾鹤云游,见故城东南角高台上的道观前人声鼎沸,香火旺盛,便在台上歇息,在讲道后驾鹤而去。从此,该高台就成了歇鹤台。台上道观便成了歇鹤台道观。在整个唐代,歇鹤台道观香火旺盛,成为柘城古代一大景观。

再说锦鸡台

世上各种事情都会有盛有衰的,歇鹤台道观也不例外。在历经五代、宋、元、明四个朝代之后,歇鹤台道观逐步衰落。到了明代,尽管明朝皇帝重道抑佛,歇鹤台道观依然因无人管理而坍塌,到崇祯时期只剩下一片残砖碎瓦。就在这个时候,新的历史突然开始了。

据《柘城县地名志》记载,崇祯元年八月的一个早晨,正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人们突然在高台上看到一只异鸟。此鸟形貌神奇,花团锦簇,魁伟艳丽,被时人视为神鸟。但仔细辨认,其实是一只锦鸡。锦鸡一般生活在山里,平原上很少见,而歇鹤台上突降锦鸡,人们都认为是瑞鸟、祥鸟。恰好当时崇祯皇帝刚刚登基,平原出现异鸟乃是吉兆,象征风调雨顺,物华天宝。于是,时任县令刘芳声以“祥瑞”上报朝廷,崇祯皇帝大喜,敕令建锦鸡台,并钦赐青铜锦鸡一尊供于大殿,就这样,歇鹤台成了锦鸡台。由于民间传说锦鸡一鸣财源滚滚,天下风水来集;又传只要锦鸡鸣叫一声,柘城就会出一高官,能够惠及一方百姓。于是,柘城民间便有了较多的锦鸡信众。

到了民国时期,锦鸡台被毁。对于锦鸡台的消失,城关镇潘明修老人是见证者。据他说,锦鸡台在白塔寺后边,旧城墙里边,紧靠城墙,原来有大殿、厢房、山门等建筑。锦鸡庙中供有锦鸡铜像,有两尺多高。冯玉祥担任河南省主席时推行“扒庙打神”政策,至此庙宇被拆,铜塑被埋于地下,不知所终。潘明修老人是原白塔寺最后一位尼姑吉富贵的养子,已经91岁高龄,是当年“扒庙打神”事件的亲历者,其说法有较高的可信度。

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锦鸡台已经是一片高岗,高出其他地面约1米。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柘城为发展经济,在春水路东段北侧建商品批发市场。这个市场之所以命名为“锦鸡台市场”,就是因为该市场的南端建在锦鸡台上。当时由于地势较高,施工队挖了数日才把锦鸡台土岗推平。但在施工中,始终没有见青铜锦鸡雕塑出土。现在考证,锦鸡台应该在海宁路口北侧偏东,春水路北侧10米处。

1996年,时任柘城县国税局局长吉三富决定收集民间闲散资金,在歇鹤台原址上建锦鸡台,弘扬柘城文化。因原址上已经建成了锦鸡台市场,故选址在白庄村西头建起了现在的锦鸡园。锦鸡园占地3300平方米,呈长方形,有围墙,南北中轴线上建筑依次有:山门、锦鸡亭、锦鸡殿。园内两侧有娱乐场。山门,砖混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仿古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锦鸡亭属高台建筑,砖混结构,高17米,直径13米,呈八角形,双重檐,琉璃瓦覆顶,亭内置有大型根雕锦鸡像;下层正中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四周的环型展道上绘的是佛教壁画。锦鸡台后大殿共三间,建筑面积40平方米,琉璃瓦覆顶,仿古歇山式建筑,里面供奉的是城隍爷和城隍奶奶,两侧站着执刑衙役,执棒待命,煞是威严。锦鸡园现已是柘城县一处集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活动场所,自2000年起向游人开放,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为物资交流大会,历时三天。

锦鸡园初建时仍称锦鸡台。后来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出于对锦鸡台这一称呼宗教性质太浓的考虑,便更名为锦鸡园。2006年7月,锦鸡园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六十五
柘城“七台八景” 之歇鹤锦鸡聚一台
2020-03-27 01:18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锦鸡台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戏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有说头的高岗,之歇鹤台与锦鸡台竟然一起站在了这里。歇鹤台遗迹上原有一处道观,这使得高台成为柘城历史上一处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道观坍塌后,此处又受敕令建锦鸡台,高台因此又一次成为民间信众的心中圣地。这种历史之间的衔接,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对接,都为歇鹤台、锦鸡台的故事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生动的传说

要说歇鹤台与锦鸡台的历史,我们不妨先从民间传说故事开始。这些传说故事反应了群众对待历史的质朴感情,也能为我们研究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提供很好的素材。柘城有关歇鹤台与锦鸡台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锦鸡落户柘城和离开柘城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老子乘仙鹤云游天下。在路过柘城时,老子看到柘城县城内柘沟穿城而过,两岸风景优美,便乘鹤驾下云头,降落到城池东南角的一个土台子上歇息,并说:“此乃宝地也!”歇息之后,老子便乘鹤而去。此台被后人称为歇鹤台,是柘城古代的“七台八景”之一。

老子驾鹤去后,土台上便飞来一只锦鸡来寻。不见了老子和仙鹤,锦鸡非常悲伤,便凄鸣一声,响彻太空。锦鸡凄鸣之声被飞去的仙鹤听到,仙鹤感其诚意,为使锦鸡觅食无忧,便恳求玉皇大帝下旨,使这片土地风调雨顺,天降财宝。于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便五谷丰登,财源滚滚。人们时常用这里的五谷喂养锦鸡,而锦鸡为报答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便在歇鹤台筑巢住了下来。锦鸡偶尔鸣叫一声,当年柘城农民收成就好,就有饭吃、有衣穿,商业繁荣,百业兴隆。特别是在灾荒年时,锦鸡就会长鸣一声而使柘城灾年变成丰收年。为此,当地人便在农历初一、十五烧香供奉。

但是有一个贪财的人听说后,便想独自拥有锦鸡,幻想着捉住锦鸡后一年拍打几下,让锦鸡鸣叫几声,家里能财源滚滚,日进斗金,成为天下首富。一天夜里,贪财人来到歇鹤台,见锦鸡卧在巢中,便用网抓住了锦鸡。仙鹤在天上卜得锦鸡有难,飞至金鸡台与贪财人交战起来。他们一直打到黎明,锦鸡从网中冲出,高鸣一声,城内雄鸡听到锦鸡高唱,便纷纷从巢中冲出来参战。贪财人在群鸡的攻击下,渐渐体力不支,败下阵来,并从此打消捉拿锦鸡的念头。然而锦鸡对这件事却非常生气,随仙鹤而去,空留下此台。当地人盼望锦鸡能够再来,便在此台建庙祭祀,供奉锦鸡,称此台为锦鸡台或歇鹤台。

在另一个故事中,锦鸡换了一种离开的方式。相传在崇祯元年,老子到来并歇鹤的歇鹤台上飞来了一只锦鸡。这只锦鸡花团锦簇,甚是好看。人们报知县太爷,县太爷以为是崇祯皇帝即位出现的祥瑞,写奏折上报朝廷。崇祯皇帝大喜,批银两建了锦鸡台。据传这只锦鸡是神鸡,只要它一叫唤,天下四面八方的财宝都往柘城跑。而且,神鸡叫一声,柘城县就要出一个大官。据说得益于锦鸡的神力,在清朝初期做大官的王依书、李元振、窦克勤、李芳广、高玢、王培、窦容恂等人,都是在锦鸡高叫的时候出生的。

后来的一年夏天,据说从陕西省潼关县来了一伙艺人。他们在柘城县城耍了一天武艺,晚上就住在城里一家旅店里。当天半夜,他们趁县城的看守人不注意,就偷偷地把锦鸡赶跑了。这之后,柘城县就再也听不到了神鸡高唱。

歇鹤台的历史

传说虽然生动,但大家不能信以为真。关于歇鹤台的由来,历史文献是记载很清楚的。《归德府志》载:“歇鹤台,在柘城,相传老子歇鹤于此。”清光绪《柘城县志》亦载:“歇鹤台,相传老子歇鹤于此。”

从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歇鹤台源于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现已被列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道教在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道教形式逐渐完善,普遍尊老子李耳(太上老君)为始祖。唐代李姓王朝更是把老子奉为唐室先祖,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简单来说,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柘城故城歇鹤台与远襄升仙台都是唐代道教发展的产物。

但在唐代初期,道教还没有被老百姓普遍认可,道士们为了传道下了不少功夫,想了不少办法。他们为吸引百姓信道,往往是手持道情或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演唱《九真》《承天》以及其他神仙故事,宣传道教思想。歇鹤台的道士这一时期也在民间广泛传播改编的唱词,吸引人们信道,招揽信众出家修道。道士们在道情中唱道,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驾鹤云游,见故城东南角高台上的道观前人声鼎沸,香火旺盛,便在台上歇息,在讲道后驾鹤而去。从此,该高台就成了歇鹤台。台上道观便成了歇鹤台道观。在整个唐代,歇鹤台道观香火旺盛,成为柘城古代一大景观。

再说锦鸡台

世上各种事情都会有盛有衰的,歇鹤台道观也不例外。在历经五代、宋、元、明四个朝代之后,歇鹤台道观逐步衰落。到了明代,尽管明朝皇帝重道抑佛,歇鹤台道观依然因无人管理而坍塌,到崇祯时期只剩下一片残砖碎瓦。就在这个时候,新的历史突然开始了。

据《柘城县地名志》记载,崇祯元年八月的一个早晨,正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人们突然在高台上看到一只异鸟。此鸟形貌神奇,花团锦簇,魁伟艳丽,被时人视为神鸟。但仔细辨认,其实是一只锦鸡。锦鸡一般生活在山里,平原上很少见,而歇鹤台上突降锦鸡,人们都认为是瑞鸟、祥鸟。恰好当时崇祯皇帝刚刚登基,平原出现异鸟乃是吉兆,象征风调雨顺,物华天宝。于是,时任县令刘芳声以“祥瑞”上报朝廷,崇祯皇帝大喜,敕令建锦鸡台,并钦赐青铜锦鸡一尊供于大殿,就这样,歇鹤台成了锦鸡台。由于民间传说锦鸡一鸣财源滚滚,天下风水来集;又传只要锦鸡鸣叫一声,柘城就会出一高官,能够惠及一方百姓。于是,柘城民间便有了较多的锦鸡信众。

到了民国时期,锦鸡台被毁。对于锦鸡台的消失,城关镇潘明修老人是见证者。据他说,锦鸡台在白塔寺后边,旧城墙里边,紧靠城墙,原来有大殿、厢房、山门等建筑。锦鸡庙中供有锦鸡铜像,有两尺多高。冯玉祥担任河南省主席时推行“扒庙打神”政策,至此庙宇被拆,铜塑被埋于地下,不知所终。潘明修老人是原白塔寺最后一位尼姑吉富贵的养子,已经91岁高龄,是当年“扒庙打神”事件的亲历者,其说法有较高的可信度。

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锦鸡台已经是一片高岗,高出其他地面约1米。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柘城为发展经济,在春水路东段北侧建商品批发市场。这个市场之所以命名为“锦鸡台市场”,就是因为该市场的南端建在锦鸡台上。当时由于地势较高,施工队挖了数日才把锦鸡台土岗推平。但在施工中,始终没有见青铜锦鸡雕塑出土。现在考证,锦鸡台应该在海宁路口北侧偏东,春水路北侧10米处。

1996年,时任柘城县国税局局长吉三富决定收集民间闲散资金,在歇鹤台原址上建锦鸡台,弘扬柘城文化。因原址上已经建成了锦鸡台市场,故选址在白庄村西头建起了现在的锦鸡园。锦鸡园占地3300平方米,呈长方形,有围墙,南北中轴线上建筑依次有:山门、锦鸡亭、锦鸡殿。园内两侧有娱乐场。山门,砖混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仿古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锦鸡亭属高台建筑,砖混结构,高17米,直径13米,呈八角形,双重檐,琉璃瓦覆顶,亭内置有大型根雕锦鸡像;下层正中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四周的环型展道上绘的是佛教壁画。锦鸡台后大殿共三间,建筑面积40平方米,琉璃瓦覆顶,仿古歇山式建筑,里面供奉的是城隍爷和城隍奶奶,两侧站着执刑衙役,执棒待命,煞是威严。锦鸡园现已是柘城县一处集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活动场所,自2000年起向游人开放,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为物资交流大会,历时三天。

锦鸡园初建时仍称锦鸡台。后来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出于对锦鸡台这一称呼宗教性质太浓的考虑,便更名为锦鸡园。2006年7月,锦鸡园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这段八一路施工改造 预计6月份结束
年审已恢复 审车需要先预约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恢复班线60条 日发班...
商丘义工联义务防疫 ...
商丘文化艺术中心开 ...
“三环九放射”市域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