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七台八景”之迷雾重重吴起台(下)

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1-17 10:05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戏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聆听过吴起台寺的动人传说,实地探寻过吴起台寺的历史遗迹,终于到了寻找最终答案的时刻了。吴起台寺建于何时?缘何而建?历史的真实是否如传说一样生动?寻着蛛丝马迹,李树峰剥茧抽丝努力探索,终于发现了那段遗落的历史。

澄清真实

传说与历史是相互交融的,不能说传说就是历史,也不能否认传说在历史中的价值。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传说的依据,才显得传说的内容情节更加充实,让人们代代传颂。吴起台寺动人的传说,感动了一代代起台人,并为柘城厚重历史文化增添了异彩。但由于历史久远,传说的内容往往被人们反复叙述,与真实历史相差甚远,值得探究和澄清。

上一期咱们提到曹国栋老师收藏了一块清代残碑。《柘城县地名考》中对这块石碑有记载。此碑是清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重修吴起台寺时所立。碑文“吴起台,城东三十里上有寺,於传为吴起行兵处……集以寺名,迄今二百余年矣”,不仅记载了重修吴起台寺的时间,还告诉人们“集以寺名”的历史。在没有其他史书记载的情况下,我们从这块石碑上记载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

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这个时间点前推200年,吴起台寺应该在明朝万历年间,即1573年以前就形成了。由此推断,吴起台寺始修的时间肯定更早。考虑到大概在唐朝中叶佛教受到大力推崇,当时全国各地普遍修建寺庙,因此人们很可能在此时为纪念吴起在吴起庙南点将台处建起吴起台寺。当初,吴起台寺处有露水集,明朝建立后,来这里居住的移民逐渐增多,形成村落,村名为吴起台寺集。

碑文中的“於传为吴起行兵处”“吴起曾伏于柘”都内容说的便是民间传说中战国名将吴起在起台筑台点兵的故事。但是这个筑台点兵的故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具体时间在什么时候?

传说故事中是魏国派吴起率兵伐齐时,吴起伐齐史书有记载,司马迁《史记·魏氏家第十四》中记载“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灵丘在今山东藤县东,这无人质疑。但这次战争中吴起是否在起台安营扎寨筑台点兵,却无史书记载。光绪版《柘城县志》、县地名办编著的《柘城县地名考》中对此事的记载,也都加上了“相传”“於传”这样的强调词。

如果我们从当年吴起伐齐的形势来看,对吴起在起台点兵的疑问会更强烈。当时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领土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它西邻秦国,东与齐国和宋国相邻,南与韩国、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既然魏国东与齐国相接。吴起率兵伐齐为何不直线进攻,却绕道宋国与陈国的交界处?若在此处设置点兵台伐齐,中间还隔着宋国,实在有点不合常理。

这种反常现象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吴起的个人经历。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公元前421年鲁穆公任名吴起为将,大败齐军。鲁、齐两国在今山东一带,此战更不会隔着宋国在宋国南部边境的陈国,也就是现在的今淮阳地盘交战。采用排除法,吴起在柘城设立点将台最大的可能是在其辅佐楚悼王的时期。柘城在豫东大平原,又是宋、陈两国的交界处,在这里设立点将台,适宜驻兵和交战。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记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很快国力强盛。“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意思是说楚国南平定百越,向北吞并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战国策》也有同样的记载。

《柘城县志》和《柘城通史》中均记载战国时期柘城称“株野”属楚国。我们知道陈国始建于株野,即现在的柘城胡襄镇,后迁都宛丘,即现今淮阳城关一带。吴起投奔楚国前,株野属于陈国。现在的起台,当是宋国和陈国的交界处,当时宋国尚未灭亡。吴起北并蔡、陈后,第一个要灭掉的国家当是宋国。楚军攻宋,在起台一带驻军合乎情理,也完全有可能。因此,我们认为吴起在今起台筑台点兵,不会是魏伐齐,而应该是楚国北并陈国、蔡国后出兵攻打宋国。

换一个角度来看传说。公元前387年,魏使吴起率兵伐齐不可能与齐国钟离春即无盐娘娘对决。史籍记载钟离春极有才华,但因貌极丑,40岁不得出嫁。她自荐齐宣王陈述齐国四点危难后才深受齐宣王赏识,被封为王后称娘娘。因齐宣王佩服无盐娘娘的才能,不爱无盐娘娘容貌,故留下了“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一说。当年魏伐齐时,齐国不是齐宣王执政,而是在他之前的齐康公吕贷。此时距离齐宣王执政尚有80年的时间,因此吴起也不可能在此战中与无盐娘娘直接交锋。

吴起其人

传说故事中,吴起知忠孝节义,为后世所传颂。忠孝是吴起台寺传说故事的精髓,感动了一代代起台人,但如果我们认真去考究便会发现,这个忠孝故事缺乏真实性,很可能是后人的附会。

在历史记载中,吴起并非一个孝子。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记载:“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国门,与其母决,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不复入卫。’隧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这段记载是说:吴起年轻时,家庭富裕,外出求仕不顺利,弄得倾家荡产。乡里邻居都笑话他,吴起竟杀死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出逃卫国。与母亲分别时,他咬破自己的胳臂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就永不回卫国。”于是,吴起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不久,他母亲去世,吴起没回去奔丧,曾申瞧不起他,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去了鲁国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国国君。

《史记》非常清楚地记载吴起之母是死在他历仕之前,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回家奔丧。这说明历史中的吴起并不像起台故事中的“忠孝双全”。这个记载还说明吴起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且凶暴残忍。仅仅因为邻居们笑话他,他就能杀掉三十多个邻居。魏武帝曹操曾评价吴起:“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不敢动向,在楚则三晋不敢有谋。”其意是说,吴起为了前程,不惜杀了自己的妻子,花光了自己的积蓄求官,母亲去世也不回家奔丧。但他在魏国时,秦人不敢向东拓展;在楚国的时候,魏、韩、赵不敢谋划楚国。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客中感怀》一诗中也留下了“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的千古绝句。所以说,历史真实中的吴起和传说中的吴起完全不同。

大家这时候是不是会有新的疑问,柘城为什么会流传起与事实不符的吴起忠孝故事呢?这要从柘城“七台八景”说起。“七台八景”是明代末期编篡《柘城县志》时所定,当时明朝政府规定各县必须找出“七台八景”记录在案。于是柘城县的“七台八景”便在一些文人运作下产生了。吴起台寺是柘城县名胜“七台”之首。吴起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善于用兵,廉洁随和,治军得民心,治理地方得民心;他扶楚变法富国,功勋盖世,因辅佐楚悼王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令人嘘唏不已。文人同情他,更敬重缅怀他。于是,为了提升吴起台寺的美誉度,文人们便在“魏武侯九年使吴起伐齐”的史实基础上生枝加叶杜撰了吴起伐齐在此地安营扎寨的故事。

这则故事对照春秋历史虽然显得有些荒唐,但从另一个侧面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军事家吴起的尊崇。

今日意义

吴起虽然在做人上一直备受非议,但其治军理政的才华却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历史上公认他是中国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文武双全将军,是我国军事上一颗璀璨的明星。2400年前他不论是在率兵东征伐齐时,还是在辅佐楚悼王北吞并陈国、蔡国,攻打宋国之时,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柘城筑台点兵的大地上。

现在我国有两地以吴起命名纪念他,一是陕西省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1819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魏国大将吴起曾在这里驻兵戍边,2005年10月正式更名为吴起县。二就是柘城县起台镇。1949年设起台区,1958年调整为起台公社,1984年改革为起台乡,1989年撤乡为起台镇。

往事两千年,遗存已难见,但吴起遗迹及动人传说故事已成为起台镇一张亮丽的名片,这不仅是起台人的骄傲,也是所有柘城人的自豪。据了解,起台镇目前拟采取群众自愿捐款的方式,筹建历史名人纪念馆,分为吴起纪念馆、革命英雄前辈董存鹏(解放战争1947年——1949年,任大梁区区长,在起台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被誉为传奇英雄)纪念室,让起台人世代传承吴起的忠孝精神和董存鹏等革命前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柘城“七台八景”之迷雾重重吴起台(下)
2020-01-17 10:05   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戏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聆听过吴起台寺的动人传说,实地探寻过吴起台寺的历史遗迹,终于到了寻找最终答案的时刻了。吴起台寺建于何时?缘何而建?历史的真实是否如传说一样生动?寻着蛛丝马迹,李树峰剥茧抽丝努力探索,终于发现了那段遗落的历史。

澄清真实

传说与历史是相互交融的,不能说传说就是历史,也不能否认传说在历史中的价值。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传说的依据,才显得传说的内容情节更加充实,让人们代代传颂。吴起台寺动人的传说,感动了一代代起台人,并为柘城厚重历史文化增添了异彩。但由于历史久远,传说的内容往往被人们反复叙述,与真实历史相差甚远,值得探究和澄清。

上一期咱们提到曹国栋老师收藏了一块清代残碑。《柘城县地名考》中对这块石碑有记载。此碑是清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重修吴起台寺时所立。碑文“吴起台,城东三十里上有寺,於传为吴起行兵处……集以寺名,迄今二百余年矣”,不仅记载了重修吴起台寺的时间,还告诉人们“集以寺名”的历史。在没有其他史书记载的情况下,我们从这块石碑上记载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

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这个时间点前推200年,吴起台寺应该在明朝万历年间,即1573年以前就形成了。由此推断,吴起台寺始修的时间肯定更早。考虑到大概在唐朝中叶佛教受到大力推崇,当时全国各地普遍修建寺庙,因此人们很可能在此时为纪念吴起在吴起庙南点将台处建起吴起台寺。当初,吴起台寺处有露水集,明朝建立后,来这里居住的移民逐渐增多,形成村落,村名为吴起台寺集。

碑文中的“於传为吴起行兵处”“吴起曾伏于柘”都内容说的便是民间传说中战国名将吴起在起台筑台点兵的故事。但是这个筑台点兵的故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具体时间在什么时候?

传说故事中是魏国派吴起率兵伐齐时,吴起伐齐史书有记载,司马迁《史记·魏氏家第十四》中记载“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灵丘在今山东藤县东,这无人质疑。但这次战争中吴起是否在起台安营扎寨筑台点兵,却无史书记载。光绪版《柘城县志》、县地名办编著的《柘城县地名考》中对此事的记载,也都加上了“相传”“於传”这样的强调词。

如果我们从当年吴起伐齐的形势来看,对吴起在起台点兵的疑问会更强烈。当时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领土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它西邻秦国,东与齐国和宋国相邻,南与韩国、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既然魏国东与齐国相接。吴起率兵伐齐为何不直线进攻,却绕道宋国与陈国的交界处?若在此处设置点兵台伐齐,中间还隔着宋国,实在有点不合常理。

这种反常现象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吴起的个人经历。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公元前421年鲁穆公任名吴起为将,大败齐军。鲁、齐两国在今山东一带,此战更不会隔着宋国在宋国南部边境的陈国,也就是现在的今淮阳地盘交战。采用排除法,吴起在柘城设立点将台最大的可能是在其辅佐楚悼王的时期。柘城在豫东大平原,又是宋、陈两国的交界处,在这里设立点将台,适宜驻兵和交战。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记载,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很快国力强盛。“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意思是说楚国南平定百越,向北吞并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战国策》也有同样的记载。

《柘城县志》和《柘城通史》中均记载战国时期柘城称“株野”属楚国。我们知道陈国始建于株野,即现在的柘城胡襄镇,后迁都宛丘,即现今淮阳城关一带。吴起投奔楚国前,株野属于陈国。现在的起台,当是宋国和陈国的交界处,当时宋国尚未灭亡。吴起北并蔡、陈后,第一个要灭掉的国家当是宋国。楚军攻宋,在起台一带驻军合乎情理,也完全有可能。因此,我们认为吴起在今起台筑台点兵,不会是魏伐齐,而应该是楚国北并陈国、蔡国后出兵攻打宋国。

换一个角度来看传说。公元前387年,魏使吴起率兵伐齐不可能与齐国钟离春即无盐娘娘对决。史籍记载钟离春极有才华,但因貌极丑,40岁不得出嫁。她自荐齐宣王陈述齐国四点危难后才深受齐宣王赏识,被封为王后称娘娘。因齐宣王佩服无盐娘娘的才能,不爱无盐娘娘容貌,故留下了“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一说。当年魏伐齐时,齐国不是齐宣王执政,而是在他之前的齐康公吕贷。此时距离齐宣王执政尚有80年的时间,因此吴起也不可能在此战中与无盐娘娘直接交锋。

吴起其人

传说故事中,吴起知忠孝节义,为后世所传颂。忠孝是吴起台寺传说故事的精髓,感动了一代代起台人,但如果我们认真去考究便会发现,这个忠孝故事缺乏真实性,很可能是后人的附会。

在历史记载中,吴起并非一个孝子。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记载:“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国门,与其母决,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不复入卫。’隧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这段记载是说:吴起年轻时,家庭富裕,外出求仕不顺利,弄得倾家荡产。乡里邻居都笑话他,吴起竟杀死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出逃卫国。与母亲分别时,他咬破自己的胳臂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就永不回卫国。”于是,吴起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不久,他母亲去世,吴起没回去奔丧,曾申瞧不起他,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去了鲁国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国国君。

《史记》非常清楚地记载吴起之母是死在他历仕之前,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回家奔丧。这说明历史中的吴起并不像起台故事中的“忠孝双全”。这个记载还说明吴起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且凶暴残忍。仅仅因为邻居们笑话他,他就能杀掉三十多个邻居。魏武帝曹操曾评价吴起:“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不敢动向,在楚则三晋不敢有谋。”其意是说,吴起为了前程,不惜杀了自己的妻子,花光了自己的积蓄求官,母亲去世也不回家奔丧。但他在魏国时,秦人不敢向东拓展;在楚国的时候,魏、韩、赵不敢谋划楚国。唐代诗人唐彦谦在《客中感怀》一诗中也留下了“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的千古绝句。所以说,历史真实中的吴起和传说中的吴起完全不同。

大家这时候是不是会有新的疑问,柘城为什么会流传起与事实不符的吴起忠孝故事呢?这要从柘城“七台八景”说起。“七台八景”是明代末期编篡《柘城县志》时所定,当时明朝政府规定各县必须找出“七台八景”记录在案。于是柘城县的“七台八景”便在一些文人运作下产生了。吴起台寺是柘城县名胜“七台”之首。吴起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善于用兵,廉洁随和,治军得民心,治理地方得民心;他扶楚变法富国,功勋盖世,因辅佐楚悼王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令人嘘唏不已。文人同情他,更敬重缅怀他。于是,为了提升吴起台寺的美誉度,文人们便在“魏武侯九年使吴起伐齐”的史实基础上生枝加叶杜撰了吴起伐齐在此地安营扎寨的故事。

这则故事对照春秋历史虽然显得有些荒唐,但从另一个侧面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军事家吴起的尊崇。

今日意义

吴起虽然在做人上一直备受非议,但其治军理政的才华却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历史上公认他是中国唯一一位一生无败绩的文武双全将军,是我国军事上一颗璀璨的明星。2400年前他不论是在率兵东征伐齐时,还是在辅佐楚悼王北吞并陈国、蔡国,攻打宋国之时,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柘城筑台点兵的大地上。

现在我国有两地以吴起命名纪念他,一是陕西省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1819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魏国大将吴起曾在这里驻兵戍边,2005年10月正式更名为吴起县。二就是柘城县起台镇。1949年设起台区,1958年调整为起台公社,1984年改革为起台乡,1989年撤乡为起台镇。

往事两千年,遗存已难见,但吴起遗迹及动人传说故事已成为起台镇一张亮丽的名片,这不仅是起台人的骄傲,也是所有柘城人的自豪。据了解,起台镇目前拟采取群众自愿捐款的方式,筹建历史名人纪念馆,分为吴起纪念馆、革命英雄前辈董存鹏(解放战争1947年——1949年,任大梁区区长,在起台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被誉为传奇英雄)纪念室,让起台人世代传承吴起的忠孝精神和董存鹏等革命前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钢丝绳突然断开 工人坠楼后受伤
酒后谎报火警 男子被拘五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状元小镇”光大 千...
我们的节日
被告人谭明明等三人 ...
花园乡赵洪坡村生态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