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1-15 09:15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中“止”为“停止,克制”的意思。这一成语意为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郑玄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注:“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朱熹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止于止善”境界如何达到?这就涉及到成就完善道德的方法和阶段等问题。《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是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方法,也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明明德”指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前一个“明”是动词,明了、达到之意,“明德”是指人们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明德”之“明”,表示纯净无染的、圆满的,是对善的描述。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之后,还要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这就叫“亲民”。“亲”有“亲属”“爱”“接近”等义,因为爱他人,而想推己及人,这就是“恕”道。所以孔颖达释“亲民”为“亲爱于民”(《礼记正义》)。在“明明德”的基础上,才能够以仁爱之心教化他人,“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化导民众,使近者悦而远者来。讲的就是“亲民”之道。

朱熹释“亲民”为“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经过“明明德”和“亲民”两个阶段,就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两条路的起点是“格物”,一是向内格心,二是向外格事,郑玄释曰:“格,来也;物,犹事也。”(《礼记注》)向外格事,是程朱理学一派的观点,知是人们先天所固有,但要通过格物才能得到。程颐解释说:“格尤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理而已矣。”(《二程遗书》卷十八)朱熹释“格物”为“即物而穷其理”(《四书集注·大学章句》),穷究事物之理,具体的方法,程颐认为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有脱然贯通处”(《二程遗书》卷十八)。所格之事,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中的一切对象。向内格心是陆王心学的观点,认为人们先天具有良知,即道德上的至善和认识的本能,王阳明释“格”为“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其正者之谓也。”(《大学问》)正的具体方法,就是道德实践上的为善去恶。

“致知”是由格物而达到对于知识、智慧的认识和掌握,致知必有一个格物的过程,是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诚意”,《大学》释为“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心的发动,要真实无妄,诚实,其价值指向是善,思想意识以善为准则。远离恶要像讨厌恶臭那样,追求善要像喜爱美女那样。要达到这种真实无妄心,最重要的是“慎独”,在个人独处,没有外界的制约时,仍然要自律,遵守道德准则。这是最难之处。诚意的前提是致知,是所谓“知至而后意诚”。而诚意又是达到“正心”的条件,所谓“意诚而后心正”。“正心”就要求心不倾斜。

至此,构成大学之道的内圣之路,即内求圣人之德,在此基础上,经过修身阶段,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境。这样,以修身为核心,内圣是修身的内容,外王为修身的功用,由己及人,由近而远,由内而外,由道德事功,就可实现人生的价值。

但鲁迅先生说:“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317)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2020-01-15 09:15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中“止”为“停止,克制”的意思。这一成语意为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郑玄注:“止,犹自处也。” 孔颖达注:“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朱熹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止于止善”境界如何达到?这就涉及到成就完善道德的方法和阶段等问题。《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是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方法,也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明明德”指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前一个“明”是动词,明了、达到之意,“明德”是指人们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明德”之“明”,表示纯净无染的、圆满的,是对善的描述。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之后,还要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这就叫“亲民”。“亲”有“亲属”“爱”“接近”等义,因为爱他人,而想推己及人,这就是“恕”道。所以孔颖达释“亲民”为“亲爱于民”(《礼记正义》)。在“明明德”的基础上,才能够以仁爱之心教化他人,“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化导民众,使近者悦而远者来。讲的就是“亲民”之道。

朱熹释“亲民”为“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经过“明明德”和“亲民”两个阶段,就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两条路的起点是“格物”,一是向内格心,二是向外格事,郑玄释曰:“格,来也;物,犹事也。”(《礼记注》)向外格事,是程朱理学一派的观点,知是人们先天所固有,但要通过格物才能得到。程颐解释说:“格尤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理而已矣。”(《二程遗书》卷十八)朱熹释“格物”为“即物而穷其理”(《四书集注·大学章句》),穷究事物之理,具体的方法,程颐认为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有脱然贯通处”(《二程遗书》卷十八)。所格之事,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中的一切对象。向内格心是陆王心学的观点,认为人们先天具有良知,即道德上的至善和认识的本能,王阳明释“格”为“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其正者之谓也。”(《大学问》)正的具体方法,就是道德实践上的为善去恶。

“致知”是由格物而达到对于知识、智慧的认识和掌握,致知必有一个格物的过程,是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诚意”,《大学》释为“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也就是说,心的发动,要真实无妄,诚实,其价值指向是善,思想意识以善为准则。远离恶要像讨厌恶臭那样,追求善要像喜爱美女那样。要达到这种真实无妄心,最重要的是“慎独”,在个人独处,没有外界的制约时,仍然要自律,遵守道德准则。这是最难之处。诚意的前提是致知,是所谓“知至而后意诚”。而诚意又是达到“正心”的条件,所谓“意诚而后心正”。“正心”就要求心不倾斜。

至此,构成大学之道的内圣之路,即内求圣人之德,在此基础上,经过修身阶段,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境。这样,以修身为核心,内圣是修身的内容,外王为修身的功用,由己及人,由近而远,由内而外,由道德事功,就可实现人生的价值。

但鲁迅先生说:“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317)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钢丝绳突然断开 工人坠楼后受伤
酒后谎报火警 男子被拘五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回家过年
2020年第二届汤王台 ...
一杯姜茶暖夏邑
点亮“殷商之源” 光...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