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六十之 柘城“七台八景”之

扑朔迷离青岗台(下)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1-03 00:13

胡公铁墓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戏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在魔术大师“时间”制造的特效下,历史早已陷入重重迷雾。柘城“七台八景”之一的青岗台就处在这浓雾中的深处。是“官二代”奡的声色犬马之所,还是普通百姓祈求雨水的精神慰藉,抑或是埋葬古代贵族的大墓?在探寻过弄闹台的历史和老龙寺的传说后,本期,李树峰老师会把历史、传说与自己实地考察的收获相结合,继续在迷雾中寻找青岗台的蛛丝马迹。

陈胡公墓不在这

在胡襄一带,人们又传说青岗台为“老龙堌堆”,也就是胡襄墓。这里可以插个挺有意思的题外话。说起“堌堆”这个词,咱们商丘人很熟悉,但是很多外地人听到“堌堆”这个词根本搞不明白什么意思。“堌堆”是方言词汇,多见于河南、山东一带。字典中,“堌”字义为“土堡;堤,多用作地名”。“堆”字义“累积在一起的东西”。但词典中通常查不到“堌堆”这个词汇,例如《辞海》中便没有收录。有资料显示,山东出版的《学习字典》收录了“堌堆”一词,释义“大土堆,用于地名”。堌堆这种大土堆,有相当多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古人活动留下的遗迹。

现在说“老龙堌堆”。一些历史文献中提到,西周时期曾封舜的后代胡公于柘城,筑胡襄城世袭为胡王。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胡襄墓,城东北三十里。按《史记》:周西伯十三年夏四月,封舜后胡公满于陈,配以元女大姬,以备三恪。是,陈本胡姓,而柘陈属邑。”这段记载认为陈胡公墓在胡襄,因为胡襄曾是陈胡公的早期封地,曾筑胡襄城。然而,陈国国都后来从胡襄迁到了宛丘,也就是现在的淮阳。陈胡公死于宛丘,葬于宛丘。现今淮阳县城西南仍有胡公铁墓,其具体位置在淮阳龙湖东南的南坛湖畔。由此可见,胡襄虽然是陈国早期国都,但陈胡公不可能葬在胡襄。

“老龙堌堆”的故事

我们从名字上推断,老龙堌堆村中的高岗既然称“老龙堌堆”,那么就应该与某国国君有关。据考证,陈国先封胡襄,后迁宛丘,先后26位国君,历533年。这其中,还真有一任国君葬于胡襄,即陈国第23任国君陈惠公妫吴墓。

公元前534年11月,陈国灭亡。陈国国君子孙被迫迁徙,散居各地。陈公子吴逃至胡襄城避难。清康熙三十九年版《柘城县志·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陈为楚灭,陈公寄食于胡襄周围各十里。”《柘邑陈氏族谱自叙》也有:“今按:我柘邑陈氏由来已久矣……(胡满公)其后为楚所灭,惠公遂徙居属邑柘城东,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及薨,葬于柘城东南约二里许,而子孙遂以胡襄为家焉。”

把这段历史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失国后复国的故事。陈吴是被大臣司徒招杀害的陈哀公太子师的儿子。他在父亲被杀后,逃到陈国属邑株野,以陈为姓,史称“陈吴”,寄食于胡襄城同族的家里。陈吴害怕被楚追杀,后来又跑到晋国。这样过了5年,楚国公子弃疾弑杀楚灵王,回国自立为王,称楚平王。为了争取诸侯的支持,巩固他的王位,楚平王放弃了对陈国的占领,全面退兵,陈国又到晋国找回了太子师的儿子陈吴回国当陈侯,是为陈惠公。

陈惠公回国后,以他的祖父陈哀公去世那年为元年,共在位28年。陈惠公陈吴死后,按照他生前遗愿,归葬于他曾避难的胡襄城。清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胡襄城:城东北三十里,有胡襄墓。”即指此墓。同时,陈惠公后人中一支从宛丘迁居胡襄守灵,繁衍出一支陈姓支脉。此支陈氏人丁兴旺,仅柘城县境就有4万多人,成为柘城一大姓。这些陈氏后人尊陈吴为始祖。

至于“老龙堌堆”是不是陈惠公墓这个问题,现在要给出答案还太难。由于年代久远,商丘又在黄泛区,原来低洼处的土地逐步被黄水泛滥带来的泥沙所填平,所以春秋时期的遗迹早已被深埋地下。新中国成立后,“老龙堌堆”仅剩下一片高岗,而没有任何墓葬遗迹。

“老龙堌堆”寻踪

2019年8月3日,我走访了胡襄镇老龙堌堆村。这次实地走访,从村支书李景祥那里听到了一个说法。“其实,老龙寺与老龙堌堆并不在一起。老龙寺在村东南头,现在住着农户;老龙堌堆在村东南地离村庄一里处的老黄河西岸,现是一片农田。”据李景祥反映,老龙堌堆村以李姓为主,同时有高、崔两姓,但人数较少。李姓是在明代初期从山西洪洞迁居睢阳区高辛东南十里的邱口,而后于清代初期迁居老龙堌堆村。

老龙堌堆村现在还保存有老龙堌堆和青冈台两处古遗址。在该村西南角,75岁的村民李维龙指着地基略高的几户人家告诉我,这里就是当年的青岗台遗址,遗址上住有20多户村民。以前这里地基比村里其他地方高出2米多,后来生产队挖土积肥,搞平整土地,逐步被铲平。当时,村民从庙岗子上挖出了很多大青砖,都用于建设大队部和生产队的牲口屋了。此外,遗址上还发现过一个陶罐和一大堆破碎的陶片。村民不知道这些陶器的具体年代,直接掩埋了。

李维龙说,据老人们讲,老龙寺建筑年代较早。寺中敬的是老龙王,后来在康熙二十五年,即1638年增建龙母殿,达到了前后三节大院的规模。寺庙青松翠柏林立,威严而壮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逢庙会,方圆30里的人都到这里赶庙会,非常热闹。可惜寺院在民国时期被拆除。后来,村民们又在原址上建起三间龙王庙,内塑老龙王和龙母。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破四旧,立四新”,三间龙王庙被拆除。

拆除龙王庙的过程也颇有戏剧性。由于当地盛传龙王爷灵验,在拆除龙王庙时,没人敢动龙王爷的泥塑。后来大家商量让当时的党员张明军和“地富分子”李昌二人一起把龙王泥塑抬到祁楼玉皇庙,交给三界主宰玉皇大帝。从此,龙王庙在老龙堌堆村消失。然而,敬龙王是该村传承数百年的传统信仰,至今在民间依然有广泛的信众。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民又在原青岗台遗址东侧50米处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一间龙王庙,敬龙王爷。每月初一、十五和传统节日,来此上香许愿者颇多。

老龙堌堆在该村东南约500米处,现为一片高出地面的农田,有三四亩大小的样子。李维龙说,这是这一带最高的一片地,上面有一米多厚的沙土,土质坚硬,以前庄稼都长不成。从古至今,即使是夏季暴雨也只能湿润此处最上面的一层薄土。此处只能长些茅根草类的耐旱植物。改革开放时期搞责任制,分地时村民都不要这块地。后来随着化肥等肥料的使用,这里的土质逐步变为淤土,庄稼也开始长得好起来。

村里人都说不清老龙堌堆下边是不是陈惠公墓葬。由于陈惠公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1900余年,在没有经过专业钻探和挖掘的情况下,老龙堌堆的身份也只能是一个历史谜题了。要揭开这道谜题的神秘面纱,我们还得期待于文物工作者利用现代考古手段进行发掘。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六十之 柘城“七台八景”之
扑朔迷离青岗台(下)
2020-01-03 00:13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胡公铁墓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戏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在魔术大师“时间”制造的特效下,历史早已陷入重重迷雾。柘城“七台八景”之一的青岗台就处在这浓雾中的深处。是“官二代”奡的声色犬马之所,还是普通百姓祈求雨水的精神慰藉,抑或是埋葬古代贵族的大墓?在探寻过弄闹台的历史和老龙寺的传说后,本期,李树峰老师会把历史、传说与自己实地考察的收获相结合,继续在迷雾中寻找青岗台的蛛丝马迹。

陈胡公墓不在这

在胡襄一带,人们又传说青岗台为“老龙堌堆”,也就是胡襄墓。这里可以插个挺有意思的题外话。说起“堌堆”这个词,咱们商丘人很熟悉,但是很多外地人听到“堌堆”这个词根本搞不明白什么意思。“堌堆”是方言词汇,多见于河南、山东一带。字典中,“堌”字义为“土堡;堤,多用作地名”。“堆”字义“累积在一起的东西”。但词典中通常查不到“堌堆”这个词汇,例如《辞海》中便没有收录。有资料显示,山东出版的《学习字典》收录了“堌堆”一词,释义“大土堆,用于地名”。堌堆这种大土堆,有相当多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古人活动留下的遗迹。

现在说“老龙堌堆”。一些历史文献中提到,西周时期曾封舜的后代胡公于柘城,筑胡襄城世袭为胡王。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胡襄墓,城东北三十里。按《史记》:周西伯十三年夏四月,封舜后胡公满于陈,配以元女大姬,以备三恪。是,陈本胡姓,而柘陈属邑。”这段记载认为陈胡公墓在胡襄,因为胡襄曾是陈胡公的早期封地,曾筑胡襄城。然而,陈国国都后来从胡襄迁到了宛丘,也就是现在的淮阳。陈胡公死于宛丘,葬于宛丘。现今淮阳县城西南仍有胡公铁墓,其具体位置在淮阳龙湖东南的南坛湖畔。由此可见,胡襄虽然是陈国早期国都,但陈胡公不可能葬在胡襄。

“老龙堌堆”的故事

我们从名字上推断,老龙堌堆村中的高岗既然称“老龙堌堆”,那么就应该与某国国君有关。据考证,陈国先封胡襄,后迁宛丘,先后26位国君,历533年。这其中,还真有一任国君葬于胡襄,即陈国第23任国君陈惠公妫吴墓。

公元前534年11月,陈国灭亡。陈国国君子孙被迫迁徙,散居各地。陈公子吴逃至胡襄城避难。清康熙三十九年版《柘城县志·杂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陈为楚灭,陈公寄食于胡襄周围各十里。”《柘邑陈氏族谱自叙》也有:“今按:我柘邑陈氏由来已久矣……(胡满公)其后为楚所灭,惠公遂徙居属邑柘城东,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及薨,葬于柘城东南约二里许,而子孙遂以胡襄为家焉。”

把这段历史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失国后复国的故事。陈吴是被大臣司徒招杀害的陈哀公太子师的儿子。他在父亲被杀后,逃到陈国属邑株野,以陈为姓,史称“陈吴”,寄食于胡襄城同族的家里。陈吴害怕被楚追杀,后来又跑到晋国。这样过了5年,楚国公子弃疾弑杀楚灵王,回国自立为王,称楚平王。为了争取诸侯的支持,巩固他的王位,楚平王放弃了对陈国的占领,全面退兵,陈国又到晋国找回了太子师的儿子陈吴回国当陈侯,是为陈惠公。

陈惠公回国后,以他的祖父陈哀公去世那年为元年,共在位28年。陈惠公陈吴死后,按照他生前遗愿,归葬于他曾避难的胡襄城。清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胡襄城:城东北三十里,有胡襄墓。”即指此墓。同时,陈惠公后人中一支从宛丘迁居胡襄守灵,繁衍出一支陈姓支脉。此支陈氏人丁兴旺,仅柘城县境就有4万多人,成为柘城一大姓。这些陈氏后人尊陈吴为始祖。

至于“老龙堌堆”是不是陈惠公墓这个问题,现在要给出答案还太难。由于年代久远,商丘又在黄泛区,原来低洼处的土地逐步被黄水泛滥带来的泥沙所填平,所以春秋时期的遗迹早已被深埋地下。新中国成立后,“老龙堌堆”仅剩下一片高岗,而没有任何墓葬遗迹。

“老龙堌堆”寻踪

2019年8月3日,我走访了胡襄镇老龙堌堆村。这次实地走访,从村支书李景祥那里听到了一个说法。“其实,老龙寺与老龙堌堆并不在一起。老龙寺在村东南头,现在住着农户;老龙堌堆在村东南地离村庄一里处的老黄河西岸,现是一片农田。”据李景祥反映,老龙堌堆村以李姓为主,同时有高、崔两姓,但人数较少。李姓是在明代初期从山西洪洞迁居睢阳区高辛东南十里的邱口,而后于清代初期迁居老龙堌堆村。

老龙堌堆村现在还保存有老龙堌堆和青冈台两处古遗址。在该村西南角,75岁的村民李维龙指着地基略高的几户人家告诉我,这里就是当年的青岗台遗址,遗址上住有20多户村民。以前这里地基比村里其他地方高出2米多,后来生产队挖土积肥,搞平整土地,逐步被铲平。当时,村民从庙岗子上挖出了很多大青砖,都用于建设大队部和生产队的牲口屋了。此外,遗址上还发现过一个陶罐和一大堆破碎的陶片。村民不知道这些陶器的具体年代,直接掩埋了。

李维龙说,据老人们讲,老龙寺建筑年代较早。寺中敬的是老龙王,后来在康熙二十五年,即1638年增建龙母殿,达到了前后三节大院的规模。寺庙青松翠柏林立,威严而壮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逢庙会,方圆30里的人都到这里赶庙会,非常热闹。可惜寺院在民国时期被拆除。后来,村民们又在原址上建起三间龙王庙,内塑老龙王和龙母。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破四旧,立四新”,三间龙王庙被拆除。

拆除龙王庙的过程也颇有戏剧性。由于当地盛传龙王爷灵验,在拆除龙王庙时,没人敢动龙王爷的泥塑。后来大家商量让当时的党员张明军和“地富分子”李昌二人一起把龙王泥塑抬到祁楼玉皇庙,交给三界主宰玉皇大帝。从此,龙王庙在老龙堌堆村消失。然而,敬龙王是该村传承数百年的传统信仰,至今在民间依然有广泛的信众。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民又在原青岗台遗址东侧50米处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一间龙王庙,敬龙王爷。每月初一、十五和传统节日,来此上香许愿者颇多。

老龙堌堆在该村东南约500米处,现为一片高出地面的农田,有三四亩大小的样子。李维龙说,这是这一带最高的一片地,上面有一米多厚的沙土,土质坚硬,以前庄稼都长不成。从古至今,即使是夏季暴雨也只能湿润此处最上面的一层薄土。此处只能长些茅根草类的耐旱植物。改革开放时期搞责任制,分地时村民都不要这块地。后来随着化肥等肥料的使用,这里的土质逐步变为淤土,庄稼也开始长得好起来。

村里人都说不清老龙堌堆下边是不是陈惠公墓葬。由于陈惠公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1900余年,在没有经过专业钻探和挖掘的情况下,老龙堌堆的身份也只能是一个历史谜题了。要揭开这道谜题的神秘面纱,我们还得期待于文物工作者利用现代考古手段进行发掘。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这两处人行道上有点乱
富商大道与豫苑路交叉口道路完工后 红绿灯才能通电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通达商丘 奔向梦想
冬泳迎新
2019商丘十大新闻
万众一心加油干 越是...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