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仓颉

杨 石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9-12-06 00:13

那天上午,我满怀虔诚之心,走进仓颉文化景区,拜谒古仓颉墓和仓颉祠,深情缅怀字圣仓颉。

我记得,网络上曾毫不含糊地宣称:在全国众多的黄帝史官、文字鼻祖仓颉遗迹中,源于汉代的全国仅有四处——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虞城”所指的即是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侧的古仓颉墓和仓颉祠,由此可见,其举足轻重。

凝目观望,这里的仓颉遗迹着实不够抢眼:3间算不上巍峨的仓颉祠踞于半米多高的平台上,祠后是古仓颉墓,祠前有两株桧柏,6间东西厢房分居两边,仅此而已。然而,它们并非镜花水月,完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内容为王,它简陋中蕴含着内涵,“寒酸”中透露出本真。

沿甬道绕仓颉墓一周,我认定它是此文化景区的核心,为古老之最。这座圆丘形的古冢,高3米,周长45米,被葱茏的绿树青草覆盖。早在1978年和1984年,考古队曾两次对其勘探,确认它为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虞城县志》1991年版)。《虞城县志》记载,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仓颉墓前立碑一通,正书“古仓颉墓”,后废;康熙四十一年,重立石碑一通,阴刻“古仓颉墓”四字,后废;1990年,新汉字识字法推广者、辽宁人唐炳仁先生又重立“古仓颉墓”石碑一通。此前的1976年,仓颉墓被虞城县政府命名为第一批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它又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间,退休领导干部杨道乾为推动保护仓颉古迹、弘扬传统文化尽心尽力,功不可没。

我曾研读《现代汉语词典》的“我国历代纪元表”,推断黄帝和他的史官仓颉当生活在此前5000年左右的远古时代,确实够遥远的了。面对着郁郁葱葱的古仓颉墓,我禁不住发问:泱泱神州,为何在此筑起古仓颉墓?究竟又是什么时候筑的?倏地,我想起60多年前在这里的小学求学时所听到的郑贵恩老师讲述的一个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这一带遭遇洪水,不知从哪里飘来一具人头骨,前额下有4个眼孔,众人大为惊异。有一个当地的高人认出(一说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此地确认),这是黄帝史官、字圣仓颉的头骨,说他如何如何了不起。大家感佩仓颉造字的功德,便把它埋葬在此。尔后,当地的先民们口口相传,便把这埋葬仓颉头骨之冢叫仓颉墓。往事越千年。1988年6月14日,原商丘师专副教授李正华以孟渚生的笔名在商丘日报载文,也提到过这个传说。不过,也有人猜测,为造字到处漫游的仓颉,或许恰好在此寿终正寝,葬于此便是入情入理的事儿。也许是……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这确乎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谜。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感涌上我的心头,徐徐弥漫开来。

古墓前为仓颉祠。“汉时初建,唐时扩建”(见《虞城县志》,同前),后屡废屡建。如今此为3间出厦,明柱木雕,镌刻有“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的楹联。在迎门靠后墙处的平台上,庄严的宝盖下端坐着仓颉塑像,神态安详,四目炯炯,双手握着造字的器具,宛如在凝目思考创造什么新字。

望着“四目灵光”的仓颉塑像,一个关于仓颉四只眼睛的传说便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这里小学读书的我曾好奇地询问郑贵恩老师仓颉为什么有四只眼,他给讲了一个故事。仓颉造字废寝忘食。一天午后,妻子叫他吃饭,叫了三四遍,他却纹丝不动,依然在那里琢磨一个笔画繁多的象形符号。太阳快落山了,妻子又把锅里的饭热了一会,硬是把仓颉拽过来吃饭。妻子心中有气,转身出去找了只屎壳郎,放在那个象形符号上来回爬了几下。仓颉用过饭回来,看到那个象形符号笔画交织,乱如团麻,越发辨别不清了。时间悄悄地溜走,仓颉一夜未眠,心急如焚,双目之下竟然生出了两只眼睛(全国各地供奉的仓颉塑像均有四目)。这固然是个美丽的神话,但却彰显仓颉造字备尝艰辛。

此刻,我心如潮涌。没错,按科学观点讲,汉字不可能由仓颉一人独创,或许,他是远古文字符号的搜集者整理者规范者推广者,方使先民们告别了“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愚昧,奠定了华夏文明之基。

20世纪30年代,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下,仓颉附近村庄的一些有识之士,借助仓颉的旺盛文脉,以仓颉祠为依托办起了初等小学堂,继而于解放前夕发展成完全小学,至1969年发展成了“戴帽初中”,俨然成了当年贾寨公社西南片六个大队的文化教育中心。如今在此景区旁边还办有一所仓颉小学。

在仓颉文化的熏陶下,方圆十里以内的村庄,薪火相传,文脉不断,敬字圣、尚文化、倡文明的理念,在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心中扎下了根,苦读书、明事理的风气经久不衰。近七八十年来,从仓颉学校走出了一大批乡局级以上的干部、军官、学者、教师、医生、民警、企业家和有文化的工人、农民。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紧挨着仓颉遗址的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堌堆坡村,先后出现了10多名乡局级以上干部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据此一华里左右的孙楼村,向学风浓,数十位优秀人才活跃在多条战线;距遗址一华里的郑新庄,当年人不上百,居然有10多人吃上了“皇粮”;距此约两公里的汤楼村,当年有个在此读过初中的汪淏,早已是省会某刊物编辑和知名作家。

忘不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村民对仓颉的感念。后人感其德、念其功,尊其为字圣、斯文鼻祖,每年春秋举祭,焚香叩首,不仅捐款献物维修遗址,还曾集资于解放前购买数十亩庙田。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年初,仓颉祠前立有两通功德碑,记载着附近村民捐款维修遗址的功绩。如今的祠,则是10多年前,虞城县文物局拨款30多万元,由退休干部赵福田、郑树华、葛明亮等人倡议,由李大夫庄村干部群众捐款重修的,保持了康熙九年重修时的原貌。

忘不了,新建的庄严典雅的6间东西厢房。那是2015至2016两年间,由市社科联副主席赵继斌牵线,促成市寿康文化研究学会与虞城古王集乡李大夫庄村委会联手,成立古仓颉祠(墓)保护修复工程筹办领导组,向社会发出修复古仓颉景区坍塌的东西厢房和院墙的募捐倡议,反响极其强烈。400多名城乡爱心人士以保护古迹文脉、赓续圣贤文化为己任,共襄盛举,计捐款30多万元。其中,有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各捐款4万元。以义工身份忘我奔波的吴亚光先生,为左右联络、工程施工洒下了辛勤汗水

忘不了,仓颉文化的热心传承者。在举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曾经红火的仓颉书画院有数十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虞城县新区修起了绿化美化俱佳的仓颉大道;古王集乡在党委书记蒋茂申、乡长何胜利倾情支持下,破天荒地建起了仓颉文化广场……

盘桓仓颉景区,往事历历在目。回目结缘仓颉,让我收获满满。我曾在这里读过小学,教过初中,之后又为仓颉古迹的修复和仓颉小学的建设献过绵薄之力。记得10多年前,我应时任古王集乡党委书记潘伟之邀,在一次纪念仓颉诞辰群众大会上发言,专门对仓颉精神作过探讨:深入实际,不怕困难,善于学习,勇于创造,便是仓颉精神。而弘扬仓颉精神、共走富裕之路,便是对仓颉的最好纪念。

深受仓颉精神滋润的我,感佩仓颉、敬畏仓颉,曾在商丘日报、京九晚报撰文《仓颉墓与仓颉其人》《我与仓颉的不解之缘》《仓颉墓考辨析及其他》,抒发崇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创造创新精神的情怀。我欣慰,仓颉一直生气勃勃地活在我的心里。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结缘仓颉
2019-12-06 00:13   杨 石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那天上午,我满怀虔诚之心,走进仓颉文化景区,拜谒古仓颉墓和仓颉祠,深情缅怀字圣仓颉。

我记得,网络上曾毫不含糊地宣称:在全国众多的黄帝史官、文字鼻祖仓颉遗迹中,源于汉代的全国仅有四处——河南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虞城”所指的即是古王集乡堌堆坡村西侧的古仓颉墓和仓颉祠,由此可见,其举足轻重。

凝目观望,这里的仓颉遗迹着实不够抢眼:3间算不上巍峨的仓颉祠踞于半米多高的平台上,祠后是古仓颉墓,祠前有两株桧柏,6间东西厢房分居两边,仅此而已。然而,它们并非镜花水月,完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内容为王,它简陋中蕴含着内涵,“寒酸”中透露出本真。

沿甬道绕仓颉墓一周,我认定它是此文化景区的核心,为古老之最。这座圆丘形的古冢,高3米,周长45米,被葱茏的绿树青草覆盖。早在1978年和1984年,考古队曾两次对其勘探,确认它为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虞城县志》1991年版)。《虞城县志》记载,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仓颉墓前立碑一通,正书“古仓颉墓”,后废;康熙四十一年,重立石碑一通,阴刻“古仓颉墓”四字,后废;1990年,新汉字识字法推广者、辽宁人唐炳仁先生又重立“古仓颉墓”石碑一通。此前的1976年,仓颉墓被虞城县政府命名为第一批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它又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间,退休领导干部杨道乾为推动保护仓颉古迹、弘扬传统文化尽心尽力,功不可没。

我曾研读《现代汉语词典》的“我国历代纪元表”,推断黄帝和他的史官仓颉当生活在此前5000年左右的远古时代,确实够遥远的了。面对着郁郁葱葱的古仓颉墓,我禁不住发问:泱泱神州,为何在此筑起古仓颉墓?究竟又是什么时候筑的?倏地,我想起60多年前在这里的小学求学时所听到的郑贵恩老师讲述的一个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这一带遭遇洪水,不知从哪里飘来一具人头骨,前额下有4个眼孔,众人大为惊异。有一个当地的高人认出(一说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此地确认),这是黄帝史官、字圣仓颉的头骨,说他如何如何了不起。大家感佩仓颉造字的功德,便把它埋葬在此。尔后,当地的先民们口口相传,便把这埋葬仓颉头骨之冢叫仓颉墓。往事越千年。1988年6月14日,原商丘师专副教授李正华以孟渚生的笔名在商丘日报载文,也提到过这个传说。不过,也有人猜测,为造字到处漫游的仓颉,或许恰好在此寿终正寝,葬于此便是入情入理的事儿。也许是……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这确乎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谜。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感涌上我的心头,徐徐弥漫开来。

古墓前为仓颉祠。“汉时初建,唐时扩建”(见《虞城县志》,同前),后屡废屡建。如今此为3间出厦,明柱木雕,镌刻有“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的楹联。在迎门靠后墙处的平台上,庄严的宝盖下端坐着仓颉塑像,神态安详,四目炯炯,双手握着造字的器具,宛如在凝目思考创造什么新字。

望着“四目灵光”的仓颉塑像,一个关于仓颉四只眼睛的传说便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这里小学读书的我曾好奇地询问郑贵恩老师仓颉为什么有四只眼,他给讲了一个故事。仓颉造字废寝忘食。一天午后,妻子叫他吃饭,叫了三四遍,他却纹丝不动,依然在那里琢磨一个笔画繁多的象形符号。太阳快落山了,妻子又把锅里的饭热了一会,硬是把仓颉拽过来吃饭。妻子心中有气,转身出去找了只屎壳郎,放在那个象形符号上来回爬了几下。仓颉用过饭回来,看到那个象形符号笔画交织,乱如团麻,越发辨别不清了。时间悄悄地溜走,仓颉一夜未眠,心急如焚,双目之下竟然生出了两只眼睛(全国各地供奉的仓颉塑像均有四目)。这固然是个美丽的神话,但却彰显仓颉造字备尝艰辛。

此刻,我心如潮涌。没错,按科学观点讲,汉字不可能由仓颉一人独创,或许,他是远古文字符号的搜集者整理者规范者推广者,方使先民们告别了“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愚昧,奠定了华夏文明之基。

20世纪30年代,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下,仓颉附近村庄的一些有识之士,借助仓颉的旺盛文脉,以仓颉祠为依托办起了初等小学堂,继而于解放前夕发展成完全小学,至1969年发展成了“戴帽初中”,俨然成了当年贾寨公社西南片六个大队的文化教育中心。如今在此景区旁边还办有一所仓颉小学。

在仓颉文化的熏陶下,方圆十里以内的村庄,薪火相传,文脉不断,敬字圣、尚文化、倡文明的理念,在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心中扎下了根,苦读书、明事理的风气经久不衰。近七八十年来,从仓颉学校走出了一大批乡局级以上的干部、军官、学者、教师、医生、民警、企业家和有文化的工人、农民。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紧挨着仓颉遗址的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堌堆坡村,先后出现了10多名乡局级以上干部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据此一华里左右的孙楼村,向学风浓,数十位优秀人才活跃在多条战线;距遗址一华里的郑新庄,当年人不上百,居然有10多人吃上了“皇粮”;距此约两公里的汤楼村,当年有个在此读过初中的汪淏,早已是省会某刊物编辑和知名作家。

忘不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村民对仓颉的感念。后人感其德、念其功,尊其为字圣、斯文鼻祖,每年春秋举祭,焚香叩首,不仅捐款献物维修遗址,还曾集资于解放前购买数十亩庙田。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年初,仓颉祠前立有两通功德碑,记载着附近村民捐款维修遗址的功绩。如今的祠,则是10多年前,虞城县文物局拨款30多万元,由退休干部赵福田、郑树华、葛明亮等人倡议,由李大夫庄村干部群众捐款重修的,保持了康熙九年重修时的原貌。

忘不了,新建的庄严典雅的6间东西厢房。那是2015至2016两年间,由市社科联副主席赵继斌牵线,促成市寿康文化研究学会与虞城古王集乡李大夫庄村委会联手,成立古仓颉祠(墓)保护修复工程筹办领导组,向社会发出修复古仓颉景区坍塌的东西厢房和院墙的募捐倡议,反响极其强烈。400多名城乡爱心人士以保护古迹文脉、赓续圣贤文化为己任,共襄盛举,计捐款30多万元。其中,有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各捐款4万元。以义工身份忘我奔波的吴亚光先生,为左右联络、工程施工洒下了辛勤汗水

忘不了,仓颉文化的热心传承者。在举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曾经红火的仓颉书画院有数十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虞城县新区修起了绿化美化俱佳的仓颉大道;古王集乡在党委书记蒋茂申、乡长何胜利倾情支持下,破天荒地建起了仓颉文化广场……

盘桓仓颉景区,往事历历在目。回目结缘仓颉,让我收获满满。我曾在这里读过小学,教过初中,之后又为仓颉古迹的修复和仓颉小学的建设献过绵薄之力。记得10多年前,我应时任古王集乡党委书记潘伟之邀,在一次纪念仓颉诞辰群众大会上发言,专门对仓颉精神作过探讨:深入实际,不怕困难,善于学习,勇于创造,便是仓颉精神。而弘扬仓颉精神、共走富裕之路,便是对仓颉的最好纪念。

深受仓颉精神滋润的我,感佩仓颉、敬畏仓颉,曾在商丘日报、京九晚报撰文《仓颉墓与仓颉其人》《我与仓颉的不解之缘》《仓颉墓考辨析及其他》,抒发崇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创造创新精神的情怀。我欣慰,仓颉一直生气勃勃地活在我的心里。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暂时缺“原料” 铺路还得等
时控器已做调整 路灯开启时间正常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国家宪法日普法宣传
“养鸡西施”生态养 ...
市义工联爱心早餐项 ...
宁陵县刘楼乡陈庄村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