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通管”的河南探索 我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栾姗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19-11-20 23:02

“万物皆可数字化”。“数字政府”正成为政府治理新模式。

河南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2个“互联网+监管”系统试点省份之一。今年以来,我省从“一张白纸”起步,加速“换挡超车”,注重“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强力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与对接工作,监管事项梳理、监管数据汇聚、监管应用对接3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政务数据监管共享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程度大为改观。

近期,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试运行培训会议上,河南、浙江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一网通管”的河南探索得到高度评价。

聚人,借船出海

海量!天量!人们不断更新着词汇描述互联网带来的量级变化。

政府如何以有限的监管资源直接监管“天量”的监管对象?与其抓数以亿计的“点”,不如抓平台这样的“面”,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应势而生。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关于“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要点的通知》,要求9月完成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任务并上线试运行,实现与国家系统对接联通。

150天!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此时,最紧缺的不是时间,而是人才。河南是中部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字经济虽然起步较早,但培育大数据人才的“土壤”刚刚开犁。“我们来不及‘筑巢引凤’,只有‘借船出海’。”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局长王继军说。

北京中关村,建设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公司“聘过来”;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请过来”;河南移动公司,数字技术团队的专家“借过来”……“东拼西凑”的300余人集结在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朝着一个目标进发——构建河南“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四梁八柱”。

“河南对大数据人才的重视程度,让我看到了河南发展政务大数据的朝气与愿景。”来自北京的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项目经理于柱石深有感触地说,他笑称自己是“新河南人”。

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坚,这支由豫京两地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坚团队,梳理千头万绪的监管事项,基本搭建起与国家系统对接的“河南版本”,即“11223”系统主框架,初步实现了一个“门户”对外、一张“清单”监管、一张“网络”覆盖、一个“中心”支撑。

 聚数,穿针引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倒逼政府“监管+”,这句话有了新的变化。

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李香林说,现如今是“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与之对应的是“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所谓“针”是“互联网+监管”系统,而“线”就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的大数据。

大数据的价值堪比黄金和石油。最初,政府部门都把数据当宝贝似的紧紧攥着,舍不得放手,也舍不得共享。汇聚监管数据是“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的难中之难。

“企业不愿公开数据,是经济利益使然,不难理解。”“政府的数据来自公众,也不愿公开,就不恰当了。”“打破数据‘烟囱’和‘孤岛’,政府部门理应率先示范。”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暨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例会上,拧开思想的总开关,大家渐渐在争议声中形成共识,政务数据如雪片般飞来。

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可视化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归集共享的政务监管数据:各部门法人类监管对象505万户,特定自然人502万名,执法人员27万名;各级监管部门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信息947万条,综合信用信息3000余万条,专题类信息约2.3亿条。

这些来之不易的监管数据,看似千差万别,实则紧密相连。

在“互联网+监管”系统的“显微镜”下,一个普通的建筑工地,光速传播着PM2.5监测、扬尘治理、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大数据,供相关政府部门执法监管、决策支撑、风险预警。“如果我们通过系统在‘风起青萍之末’时发现端倪,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李香林说。

聚势,净水清渠

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该怎么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作为支撑“放管服”改革的“一体两翼”工程,河南“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均已到了攻坚阶段。前者支撑“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力争做到“有求必应”;后者支撑“一网通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力争做到“无事不扰”。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崔俊芝说,这两者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共同汇聚数据优势净水清渠,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碧水蓝天。

近年来,奔波多次开具“奇葩证明”,办个事需来来回回盖上几十个章……这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痛点”“堵点”被大力整治,正不断减少。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网通办”办事不再难的便利,印证着“一网通管”办事有人管的实效。

“放管服”改革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河南作为全国“互联网+监管”系统试点省份,更要“勇于下刀”。

大胆闯、自主改,河南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在国家“11223”系统主框架的基础上,对接增加了“7+3”特色监管应用,选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建设、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7家省直单位作为试点,在推进过程中又把公安、人社、教育3家数据量大的省直单位纳入系统,并率先推出网络交易、农民工工资支付、智慧卫监等一批特色监管应用。“过去的交叉执法,变成了一次执法,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的‘无事不扰’。”省生态环境厅监控中心工程师门宁说。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监管也是生产力。

从省直到市县,每一个政府部门,既是数据的需求方,又是数据的提供方。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型政府,需要“互联网+监管”系统的“硬措施”来托底。“我们相信,随着系统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河南的营商环境会越来越好。”王继军说。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河南新闻
“一网通管”的河南探索 我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19-11-20 23:0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栾姗   河南日报客户端   我要评论 

“万物皆可数字化”。“数字政府”正成为政府治理新模式。

河南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2个“互联网+监管”系统试点省份之一。今年以来,我省从“一张白纸”起步,加速“换挡超车”,注重“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强力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与对接工作,监管事项梳理、监管数据汇聚、监管应用对接3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政务数据监管共享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程度大为改观。

近期,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试运行培训会议上,河南、浙江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一网通管”的河南探索得到高度评价。

聚人,借船出海

海量!天量!人们不断更新着词汇描述互联网带来的量级变化。

政府如何以有限的监管资源直接监管“天量”的监管对象?与其抓数以亿计的“点”,不如抓平台这样的“面”,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应势而生。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关于“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方案要点的通知》,要求9月完成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任务并上线试运行,实现与国家系统对接联通。

150天!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此时,最紧缺的不是时间,而是人才。河南是中部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数字经济虽然起步较早,但培育大数据人才的“土壤”刚刚开犁。“我们来不及‘筑巢引凤’,只有‘借船出海’。”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局长王继军说。

北京中关村,建设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公司“聘过来”;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请过来”;河南移动公司,数字技术团队的专家“借过来”……“东拼西凑”的300余人集结在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朝着一个目标进发——构建河南“互联网+监管”系统的“四梁八柱”。

“河南对大数据人才的重视程度,让我看到了河南发展政务大数据的朝气与愿景。”来自北京的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项目经理于柱石深有感触地说,他笑称自己是“新河南人”。

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坚,这支由豫京两地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坚团队,梳理千头万绪的监管事项,基本搭建起与国家系统对接的“河南版本”,即“11223”系统主框架,初步实现了一个“门户”对外、一张“清单”监管、一张“网络”覆盖、一个“中心”支撑。

 聚数,穿针引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倒逼政府“监管+”,这句话有了新的变化。

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李香林说,现如今是“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与之对应的是“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所谓“针”是“互联网+监管”系统,而“线”就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的大数据。

大数据的价值堪比黄金和石油。最初,政府部门都把数据当宝贝似的紧紧攥着,舍不得放手,也舍不得共享。汇聚监管数据是“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的难中之难。

“企业不愿公开数据,是经济利益使然,不难理解。”“政府的数据来自公众,也不愿公开,就不恰当了。”“打破数据‘烟囱’和‘孤岛’,政府部门理应率先示范。”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暨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例会上,拧开思想的总开关,大家渐渐在争议声中形成共识,政务数据如雪片般飞来。

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可视化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归集共享的政务监管数据:各部门法人类监管对象505万户,特定自然人502万名,执法人员27万名;各级监管部门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信息947万条,综合信用信息3000余万条,专题类信息约2.3亿条。

这些来之不易的监管数据,看似千差万别,实则紧密相连。

在“互联网+监管”系统的“显微镜”下,一个普通的建筑工地,光速传播着PM2.5监测、扬尘治理、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大数据,供相关政府部门执法监管、决策支撑、风险预警。“如果我们通过系统在‘风起青萍之末’时发现端倪,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李香林说。

聚势,净水清渠

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该怎么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作为支撑“放管服”改革的“一体两翼”工程,河南“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均已到了攻坚阶段。前者支撑“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力争做到“有求必应”;后者支撑“一网通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力争做到“无事不扰”。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崔俊芝说,这两者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共同汇聚数据优势净水清渠,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碧水蓝天。

近年来,奔波多次开具“奇葩证明”,办个事需来来回回盖上几十个章……这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痛点”“堵点”被大力整治,正不断减少。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网通办”办事不再难的便利,印证着“一网通管”办事有人管的实效。

“放管服”改革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河南作为全国“互联网+监管”系统试点省份,更要“勇于下刀”。

大胆闯、自主改,河南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在国家“11223”系统主框架的基础上,对接增加了“7+3”特色监管应用,选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建设、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7家省直单位作为试点,在推进过程中又把公安、人社、教育3家数据量大的省直单位纳入系统,并率先推出网络交易、农民工工资支付、智慧卫监等一批特色监管应用。“过去的交叉执法,变成了一次执法,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政府的‘无事不扰’。”省生态环境厅监控中心工程师门宁说。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监管也是生产力。

从省直到市县,每一个政府部门,既是数据的需求方,又是数据的提供方。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型政府,需要“互联网+监管”系统的“硬措施”来托底。“我们相信,随着系统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河南的营商环境会越来越好。”王继军说。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马先生“光荣之家”的问题解决了
管道频被挖断 小区居民遭殃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商丘市农信办举办安 ...
工人们将通过线上销 ...
商丘市政协机关党委 ...
加工特色民族服装服饰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