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海,醉心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疯子”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11-14 06:38

郭富海向记者介绍崖柏工艺

水车体验

静安民俗文化园

民俗文化园一角

当人们在赞颂着机械化带来的便利时,你可曾想过,许多重要的生产工具、农具、日用品已经消失了,它们虽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但在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已经成为一笔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一架架纺车、织布机记录了劳动妇女的心灵手巧,也给了人们温暖的回忆;沉重的牛车现在看来笨重不堪,当年确实媲美顶级豪车的存在;顶子床上精美的木刻,曾经是木匠最拿得出手的作品;一个个算盘仍然噼啪作响,它是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小到块儿八角,大到成千上万,它小小的珠子上记载了多少的银钱往来,还有石磙、石磨、独轮车、杆秤、面缸、风箱、石槽……曾经在豫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现在都已被闲置,有的被弃之荒野,有的挪作他用,如果想一睹它们的真实面目,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

但生活中总有有心人,11月9日,记者来到河南静安民俗文化园有限公司,见到了该公司总经理郭富海。有别于普通的生意人,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热衷于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疯子”。在他的民俗文化园内,记者见到了上文中提到的这些老物件。

他的收藏极富豫东特色

沿着310转盘向东走5公里,过了济广高速,就到了民俗文化园。一进大门,记者就被摆放于此的巨大石磙和算盘吸引住了。据郭富海介绍,这些石磙是在修建黄河故道大坝时使用的,每一个都有3000公斤重。东西虽然不值钱,但运过来下了很大的功夫;大算盘用方钢做框架,175块耩地用的石礅子做算盘子,仅钢材就花了1.6万多元。

走进园内,记者仿佛打开了通往时空隧道的大门。只见这里的装修是仿古的,青砖墙、木板门,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里面摆放的物品更是有年代特色,顶部雕花的顶子床、铁匠的工作台、专门用来挑鸡苗鸭苗的扁担、线条流畅的八仙桌、宽大方正的太师椅、可一车多用的独轮车……每一件都曾是豫东人民生活和劳动中离不了的。

正在记者对此赞叹不已的时候,郭富海又把记者领到了一面镂空的隔断前,它利用打地滚做门柱,中间是一个圆形门,里面装饰着造型独特的崖柏,四周镶嵌着八个算盘,拨动算盘子,仍然顺滑灵活。崖柏上部是数道横梁,有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柱墩,有废弃的枕木做成的木砖,还有顶子床上拆下来的雕花木板。可以说,这一扇小小的隔断,每一件物品都有独有的来历和故事。

再拿出一个小拨浪鼓,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满是岁月痕迹,但摇起来仍然咚咚作响。

“这是货郎挑子专用的拨浪鼓,以前没有超市,想买点针头线脑的小东西,就要等货郎来到。”郭富海说,以前的货郎并不纯粹是卖东西,也可以以物易物,拿点废旧物品就可以换回家里需要的小商品。看到这个小东西,他就想起当年货郎的叫卖声:“铜也要、铁也要,就是不要火车道。”

“这些东西虽然正在慢慢消失,但它们也是一种文化,如何传承这些文化,让子孙后代认识它们、了解它们,从而像先辈们一样养成勤劳、朴实的行事风格,是我最为关心的,为此我才修建了这座民俗文化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郭富海说。

每一件藏品都有一段故事

自2003年迷上收藏以来,郭富海的足迹遍布商丘及周边地区,废旧公司成了他经常去逛的地方,民俗文化园内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他背后付出的辛苦。

说起得来最为不易的一件东西,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那辆太平车了。此车是用三把粗的本地家槐做成,四个车轮也是实木的,做工精巧,用料实在,看上去十分厚重。郭富海说,三把粗的家槐是做太平车最好的原料,木质坚硬,即使使用多年,稍加维护,仍然如同新的一般。这辆太平车是从虞城县一个偏远村庄的老农家中收购来的,老农惜物,对此车又有很深的感情,他不但坚决不卖,还专门修了一间房子把车辆保护了下来,所以即便早已闲置不用,但保存情况仍然很好。为了这辆车,郭富海多次托人说和,又亲自跑了十来趟,后来老农的家人考虑到放在家中意义不大,而且特别占地方,也劝说老农卖掉。终于,他花了1000多元才将这辆车带回了文化园,并安置在大门下最醒目的地方。他说,买回来后,他又花了三四千元请木工、油漆工把这辆车修复了,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

在民俗文化园的院子中,两架大型水车非常显眼,它们一个是像推磨一般推的,上面标注着生产年份为1936年;一个是转动把手将水绞上来,虽然造型有区别,但它们运转起来的效果都差不多,出水量非常大,能很轻松地将一片菜地浇透。郭富海说,这是以前的大型农业灌溉工具,代表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没有人把它们保护起来,就可能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文化”,这是郭富海频频提到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古风盎然的楹联,还是由西泠印社社员创造的三十六计印章,都代表着他对这个词的热爱。民俗文化园的布置也秉承自然之风,行走在其中,如同徜徉在公园内,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但仍然绿树婆娑,让人心情愉悦。

“列宿丽天三台立正,群流归海四渎可分”,这是静安民俗文化园门口悬挂的对联,透着一股文雅之气。顺着亭台楼阁、蜿蜒小径向北走,就到了静安陵园,一到这里,就给人惠风和畅、温暖安详的感觉。这里是许多市民的百年归老之地,将自己的永恒之所安置在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相信他们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灵魂也能得到安息。

郭富海说,现在静安民俗文化园已具雏形,他下一步的计划是把收集来的东西分门别类,给商丘市民创造一个有文化、有底蕴的后花园,在这里,市民不但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可以认识各种豫东特色的老物件,回味久远的历史,传承灿烂的文化。

这么多年,即便是举债,郭富海也没有放弃对老物件的搜集、寻找,他说:“家人都说我疯了,是的,我就是一个疯子,一个热衷于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疯子,但我认为我疯得有价值、有意义!”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戚丹青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郭富海,醉心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疯子”
2019-11-14 06:38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郭富海向记者介绍崖柏工艺

水车体验

静安民俗文化园

民俗文化园一角

当人们在赞颂着机械化带来的便利时,你可曾想过,许多重要的生产工具、农具、日用品已经消失了,它们虽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但在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已经成为一笔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一架架纺车、织布机记录了劳动妇女的心灵手巧,也给了人们温暖的回忆;沉重的牛车现在看来笨重不堪,当年确实媲美顶级豪车的存在;顶子床上精美的木刻,曾经是木匠最拿得出手的作品;一个个算盘仍然噼啪作响,它是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小到块儿八角,大到成千上万,它小小的珠子上记载了多少的银钱往来,还有石磙、石磨、独轮车、杆秤、面缸、风箱、石槽……曾经在豫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现在都已被闲置,有的被弃之荒野,有的挪作他用,如果想一睹它们的真实面目,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

但生活中总有有心人,11月9日,记者来到河南静安民俗文化园有限公司,见到了该公司总经理郭富海。有别于普通的生意人,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热衷于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疯子”。在他的民俗文化园内,记者见到了上文中提到的这些老物件。

他的收藏极富豫东特色

沿着310转盘向东走5公里,过了济广高速,就到了民俗文化园。一进大门,记者就被摆放于此的巨大石磙和算盘吸引住了。据郭富海介绍,这些石磙是在修建黄河故道大坝时使用的,每一个都有3000公斤重。东西虽然不值钱,但运过来下了很大的功夫;大算盘用方钢做框架,175块耩地用的石礅子做算盘子,仅钢材就花了1.6万多元。

走进园内,记者仿佛打开了通往时空隧道的大门。只见这里的装修是仿古的,青砖墙、木板门,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里面摆放的物品更是有年代特色,顶部雕花的顶子床、铁匠的工作台、专门用来挑鸡苗鸭苗的扁担、线条流畅的八仙桌、宽大方正的太师椅、可一车多用的独轮车……每一件都曾是豫东人民生活和劳动中离不了的。

正在记者对此赞叹不已的时候,郭富海又把记者领到了一面镂空的隔断前,它利用打地滚做门柱,中间是一个圆形门,里面装饰着造型独特的崖柏,四周镶嵌着八个算盘,拨动算盘子,仍然顺滑灵活。崖柏上部是数道横梁,有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柱墩,有废弃的枕木做成的木砖,还有顶子床上拆下来的雕花木板。可以说,这一扇小小的隔断,每一件物品都有独有的来历和故事。

再拿出一个小拨浪鼓,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满是岁月痕迹,但摇起来仍然咚咚作响。

“这是货郎挑子专用的拨浪鼓,以前没有超市,想买点针头线脑的小东西,就要等货郎来到。”郭富海说,以前的货郎并不纯粹是卖东西,也可以以物易物,拿点废旧物品就可以换回家里需要的小商品。看到这个小东西,他就想起当年货郎的叫卖声:“铜也要、铁也要,就是不要火车道。”

“这些东西虽然正在慢慢消失,但它们也是一种文化,如何传承这些文化,让子孙后代认识它们、了解它们,从而像先辈们一样养成勤劳、朴实的行事风格,是我最为关心的,为此我才修建了这座民俗文化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郭富海说。

每一件藏品都有一段故事

自2003年迷上收藏以来,郭富海的足迹遍布商丘及周边地区,废旧公司成了他经常去逛的地方,民俗文化园内的每一件物品,都有他背后付出的辛苦。

说起得来最为不易的一件东西,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那辆太平车了。此车是用三把粗的本地家槐做成,四个车轮也是实木的,做工精巧,用料实在,看上去十分厚重。郭富海说,三把粗的家槐是做太平车最好的原料,木质坚硬,即使使用多年,稍加维护,仍然如同新的一般。这辆太平车是从虞城县一个偏远村庄的老农家中收购来的,老农惜物,对此车又有很深的感情,他不但坚决不卖,还专门修了一间房子把车辆保护了下来,所以即便早已闲置不用,但保存情况仍然很好。为了这辆车,郭富海多次托人说和,又亲自跑了十来趟,后来老农的家人考虑到放在家中意义不大,而且特别占地方,也劝说老农卖掉。终于,他花了1000多元才将这辆车带回了文化园,并安置在大门下最醒目的地方。他说,买回来后,他又花了三四千元请木工、油漆工把这辆车修复了,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

在民俗文化园的院子中,两架大型水车非常显眼,它们一个是像推磨一般推的,上面标注着生产年份为1936年;一个是转动把手将水绞上来,虽然造型有区别,但它们运转起来的效果都差不多,出水量非常大,能很轻松地将一片菜地浇透。郭富海说,这是以前的大型农业灌溉工具,代表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没有人把它们保护起来,就可能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文化”,这是郭富海频频提到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古风盎然的楹联,还是由西泠印社社员创造的三十六计印章,都代表着他对这个词的热爱。民俗文化园的布置也秉承自然之风,行走在其中,如同徜徉在公园内,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但仍然绿树婆娑,让人心情愉悦。

“列宿丽天三台立正,群流归海四渎可分”,这是静安民俗文化园门口悬挂的对联,透着一股文雅之气。顺着亭台楼阁、蜿蜒小径向北走,就到了静安陵园,一到这里,就给人惠风和畅、温暖安详的感觉。这里是许多市民的百年归老之地,将自己的永恒之所安置在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相信他们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灵魂也能得到安息。

郭富海说,现在静安民俗文化园已具雏形,他下一步的计划是把收集来的东西分门别类,给商丘市民创造一个有文化、有底蕴的后花园,在这里,市民不但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可以认识各种豫东特色的老物件,回味久远的历史,传承灿烂的文化。

这么多年,即便是举债,郭富海也没有放弃对老物件的搜集、寻找,他说:“家人都说我疯了,是的,我就是一个疯子,一个热衷于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疯子,但我认为我疯得有价值、有意义!”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戚丹青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马先生“光荣之家”的问题解决了
管道频被挖断 小区居民遭殃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双11”物流再创新纪录
红薯装箱进行冬藏
工人在生产车间生产 ...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