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我先行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11-13 03:28

本期话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近日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公民道德建设重在抓小抓细抓实。那么我们如何从“小”做起,从“细”做起,从自身做起,将个人的德有机融入公民道德建设的各方面?

善小,也需为之

■李育蒙(广州)

以前在北方的某个城市工作过,那时候在上班的路上等公交车时,总会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天他对我说:“小伙子,每次看到你来我就知道公交车要来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种莫名的感动,自己的一个无心的举动,却成了别人的生物钟。从那以后,不管是雨天雪天,我差不多都是同一时间去到公交站。

其实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告诉我,一件事,哪怕很小,只要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都值得去做。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把良心摆正”,良心正了就自然会懂得去释放善意。母亲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些言行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公民道德建设重在抓小抓细抓实,从“小”做起,试着用自身的“小善”行为去影响周围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通过个体的行为去对别人、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传达,也是社会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表现。在“共享”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作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应该也要植入“共享”理念,让文明成为社会“共享”。

从自身做起,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难。对于一些破坏公共规则,甚至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我们会谴责、会愤怒,但是是否设身处地地想过,当我们自己遇到这些行为的时候,是会“挺身而出”?还是会“司空见惯”?面对一些文明底线缺失的行为,忍受的结果往往会是自己埋单。要克服这些行为,还需要一种“善意”释放的理念来传承。

如何将个人的德有机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中,需要用个体的“小道德”去汇集社会“大道德”,去用“善小”冲击那些“恶”的行为。有时候,公交车上让座、马路口停车让行、暴雨中递上的一把伞……这些通过小微镜头记录下的瞬间,总能感动我们很久。这些仁爱的举动,就在身边,很小,而恰恰是这些身边的善行义举,往往能汇集成直戳人心的力量。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如果每天都有这样的小善举流传,它所积累的正能量会是无限扩充的。

文明其实就在身边。通过弘扬这些小小的善举,去传递文明的理念,去感染每个个体的行为,让更多人能共享和维护这种理念,积小善为大善。当“文明”能“共享”之时,那些所谓的“恶”也就会慢慢消散了。

公民道德建设从娃娃做起

■杨会安(民权)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道德建设依然如此。

尽管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已开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盲目追求升学率,导致真正重视德育的学校可谓凤毛麟角!学校紧抓不懈的是学生的成绩,德育教学往往被束之高阁,或流于形式,使之边缘化。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乱扔垃圾、乱说脏话、打架斗殴、在公交车上不主动给老人让座等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这实在让人叹惋。于是,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今天,加强道德假设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既是以德治国的必然要求,更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归。

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小孩并无什么善恶之分,他们可塑性极高。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小孩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思想观念来自于后天的教育。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对外界的认知皆来源于父母、来源于家庭。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想让孩子懂文明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不浪费不攀比,作为家长除了言教,更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先做到勤俭节约、真诚守信、与人为善、爱岗敬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反之,若家长喜欢玩游戏、打麻将、爆粗口,抑或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那也就不可能教育出品德优秀的孩子。

小学是德育的启蒙阶段,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学校重视对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深入理解道德认识,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而这首先要求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除文化课外,要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孩子的道德素质。如走进敬老院,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让孩子增强尊老爱老意识;走进田间地头,走出工厂,增强孩子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学会不浪费一粒米、不随地乱扔垃圾,激发孩子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热爱;组织孩子爬山、涉水、参加夏令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带孩子走进烈士陵园,清扫陵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激发爱国思想……只有在孩子的心田播下文明的种子,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思想道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导,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故此,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大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同心携手,有机结合,把孩子的道德教育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并常抓不懈,才能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

加强道德建设,做新时代好公民

■郭全海(市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加强道德建设,应从自身做起。坚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积极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做一个新时代好公民。有时我骑着电动车或自行车经过红绿灯路口,常常不自觉有压线行为,往往在交警的哨声下,才退回到线外。一次,我骑着电动车载着女儿过红绿灯路口,当时并无车辆经过,就载着女儿迎着红灯过马路。女儿突然大声喊:“爸爸!红灯!”伴随着女儿的喊声,我闯红灯过了十字路口。女儿随后唱起了儿歌:“红灯停,绿灯行,红灯亮了等一等……”唱完后,女儿接着说:“这是老师教的!”我很是惭愧,这件事情也常常给我警醒。有时在公园里看到眼前的地上有一团纸或者一个垃圾袋,很多时候,却不愿弯下腰捡起,往往是环卫大爷扫到垃圾兜里或者小朋友捡起扔到垃圾箱里,看到此景,我难免自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文明交通岂不尽在咫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捡起眼前的垃圾,卫生城市岂不就在眼前。

加强道德建设,树良好家教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道德养成的起点。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风气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这就是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最贵的不动产;家风,是一个家庭形成和相传的风气、风尚、风貌和风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倡导家风的典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为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我将家中一间卧室改造成书房,放置了两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旨在营造一种学知识、重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女儿3岁多时,我跑了很多书店,翻阅了很多幼儿读物,最终为女儿买了一套国学启蒙经典丛书,对女儿进行言传身教,旨在营造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的良好氛围,希望女儿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德为人生之本、民族之魂、国家之基、时代之根。无论我们身处于什么领域、什么岗位,都应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良好家教家风,自觉做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我先行
2019-11-13 03:28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本期话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近日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公民道德建设重在抓小抓细抓实。那么我们如何从“小”做起,从“细”做起,从自身做起,将个人的德有机融入公民道德建设的各方面?

善小,也需为之

■李育蒙(广州)

以前在北方的某个城市工作过,那时候在上班的路上等公交车时,总会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天他对我说:“小伙子,每次看到你来我就知道公交车要来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种莫名的感动,自己的一个无心的举动,却成了别人的生物钟。从那以后,不管是雨天雪天,我差不多都是同一时间去到公交站。

其实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告诉我,一件事,哪怕很小,只要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都值得去做。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把良心摆正”,良心正了就自然会懂得去释放善意。母亲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些言行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公民道德建设重在抓小抓细抓实,从“小”做起,试着用自身的“小善”行为去影响周围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通过个体的行为去对别人、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传达,也是社会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表现。在“共享”理念日益深入的今天,作为匹配时代的精神文明,应该也要植入“共享”理念,让文明成为社会“共享”。

从自身做起,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难。对于一些破坏公共规则,甚至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我们会谴责、会愤怒,但是是否设身处地地想过,当我们自己遇到这些行为的时候,是会“挺身而出”?还是会“司空见惯”?面对一些文明底线缺失的行为,忍受的结果往往会是自己埋单。要克服这些行为,还需要一种“善意”释放的理念来传承。

如何将个人的德有机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中,需要用个体的“小道德”去汇集社会“大道德”,去用“善小”冲击那些“恶”的行为。有时候,公交车上让座、马路口停车让行、暴雨中递上的一把伞……这些通过小微镜头记录下的瞬间,总能感动我们很久。这些仁爱的举动,就在身边,很小,而恰恰是这些身边的善行义举,往往能汇集成直戳人心的力量。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如果每天都有这样的小善举流传,它所积累的正能量会是无限扩充的。

文明其实就在身边。通过弘扬这些小小的善举,去传递文明的理念,去感染每个个体的行为,让更多人能共享和维护这种理念,积小善为大善。当“文明”能“共享”之时,那些所谓的“恶”也就会慢慢消散了。

公民道德建设从娃娃做起

■杨会安(民权)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道德建设依然如此。

尽管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已开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盲目追求升学率,导致真正重视德育的学校可谓凤毛麟角!学校紧抓不懈的是学生的成绩,德育教学往往被束之高阁,或流于形式,使之边缘化。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乱扔垃圾、乱说脏话、打架斗殴、在公交车上不主动给老人让座等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这实在让人叹惋。于是,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今天,加强道德假设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既是以德治国的必然要求,更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归。

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小孩并无什么善恶之分,他们可塑性极高。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小孩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思想观念来自于后天的教育。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对外界的认知皆来源于父母、来源于家庭。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想让孩子懂文明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不浪费不攀比,作为家长除了言教,更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先做到勤俭节约、真诚守信、与人为善、爱岗敬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反之,若家长喜欢玩游戏、打麻将、爆粗口,抑或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那也就不可能教育出品德优秀的孩子。

小学是德育的启蒙阶段,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学校重视对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深入理解道德认识,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而这首先要求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除文化课外,要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孩子的道德素质。如走进敬老院,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让孩子增强尊老爱老意识;走进田间地头,走出工厂,增强孩子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会感恩,学会不浪费一粒米、不随地乱扔垃圾,激发孩子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热爱;组织孩子爬山、涉水、参加夏令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带孩子走进烈士陵园,清扫陵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激发爱国思想……只有在孩子的心田播下文明的种子,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思想道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导,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故此,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大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同心携手,有机结合,把孩子的道德教育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并常抓不懈,才能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

加强道德建设,做新时代好公民

■郭全海(市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加强道德建设,应从自身做起。坚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积极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做一个新时代好公民。有时我骑着电动车或自行车经过红绿灯路口,常常不自觉有压线行为,往往在交警的哨声下,才退回到线外。一次,我骑着电动车载着女儿过红绿灯路口,当时并无车辆经过,就载着女儿迎着红灯过马路。女儿突然大声喊:“爸爸!红灯!”伴随着女儿的喊声,我闯红灯过了十字路口。女儿随后唱起了儿歌:“红灯停,绿灯行,红灯亮了等一等……”唱完后,女儿接着说:“这是老师教的!”我很是惭愧,这件事情也常常给我警醒。有时在公园里看到眼前的地上有一团纸或者一个垃圾袋,很多时候,却不愿弯下腰捡起,往往是环卫大爷扫到垃圾兜里或者小朋友捡起扔到垃圾箱里,看到此景,我难免自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文明交通岂不尽在咫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捡起眼前的垃圾,卫生城市岂不就在眼前。

加强道德建设,树良好家教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道德养成的起点。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风气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这就是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最贵的不动产;家风,是一个家庭形成和相传的风气、风尚、风貌和风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倡导家风的典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为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我将家中一间卧室改造成书房,放置了两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旨在营造一种学知识、重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女儿3岁多时,我跑了很多书店,翻阅了很多幼儿读物,最终为女儿买了一套国学启蒙经典丛书,对女儿进行言传身教,旨在营造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的良好氛围,希望女儿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德为人生之本、民族之魂、国家之基、时代之根。无论我们身处于什么领域、什么岗位,都应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良好家教家风,自觉做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管道频被挖断 小区居民遭殃
市一高新校区内垃圾已被清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红薯装箱进行冬藏
工人在生产车间生产 ...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消防演练进社区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