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一百一十四:“汉风飞扬芒砀泽”(10)

孝感天下传万家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11-07 07:26

【阅读提示】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汉代最讲究孝道。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国”的王朝,而肇始者正是开国皇帝刘邦。刘邦认为,“人之至亲”是父子,父子之道是“人极之道也”。父子之礼是人间的大礼,故他身体力行,带头尽孝。刘邦推行礼治,先从一件小事做起,据《史记·高帝本纪》载:“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皇帝每隔5天都要礼拜父母,父母比皇帝还大!刘邦还将父亲敬封为“太上皇”。孝敬父母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刘邦教化天下就从这件最简单的事情做起。皇帝带头,于是上行下效,顿时风行天下,传承2000余年不衰,至今每年春运的大迁徙就是明证。

行走在芒砀山梁孝王祠,凝视着孝王刘武塑像,这位文治武功在历史上留下厚重一笔的西汉诸侯国王也曾经是一位大孝子,去世之后谥号“孝王”,就因为他“深明孝道并有孝行”,其孝心孝情传诵千年。其实,西汉的11个皇帝除刘邦外,后面10个皇帝的谥号皆为“孝”,除了我们熟知的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外,还有孝昭帝、孝宣帝、孝元帝、孝成帝、孝哀帝、孝平帝。到了东汉仍以孝治天下,东汉除刘秀外,11位皇帝仍以“孝”为谥号:孝明帝、孝章帝、孝和帝、孝殇帝、孝安帝、孝顺帝、孝冲帝、孝质帝、孝桓帝、孝灵帝、孝献帝。连续23代皇帝都行孝并以孝为荣,这是中外历史上仅有的文化现象。

高祖垂范行慈孝 举国仿效立正道

千百年来,孔子在其避雨的芒砀山泽夫子崖下静默成一尊雕像,具象地向世人传达着儒家的思想,尤其是孝悌的观念。刘邦于此山泽起兵,有了与孔夫子的零距离接触,从此接受并发扬了其“孝”道广布天下。刘邦作为孝子,尤其是当了皇帝之后,大力提倡“行孝”。他不但每隔5天要朝拜太公,尽家人之礼。而且身体力行,在全国推行“洗沐日”,规定朝廷大小官员每隔5天放假一日,这天专为父母进食和洗足洗发,以示感恩。这也是流传至今的“洗脚日”的由来。刘邦此举无疑是将孝敬父母制度化,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洗沐日”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定假日。父母去世服丧3年的制度,也是自西汉始。

帝皆效仿之,汉初的官员们开始创建“孝道”学说,从理论上完善孝行,于是出现了《孝经》。汉初将“孝”这种观念提升到“道”的高度,故给它下的定义是:“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孝经》说,罪有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故“孝”成为风化天下之大礼,“孝道”亦成了汉民族古老的特产。将“孝”的观念移植于社会,对“大家长”的信念就是“忠”,故“忠孝”是封建道德最起码的标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忠于国和家,孝于父和母,成为中国人固有的传承了2000多年的价值观。

汉代不仅以孝治国,而且以“举孝廉”作为选士的标准。选士就是“察举”,至今各级组织部的职能就是“名察而举之”,2000年来没变。各乡各县的三老推举有孝行且廉洁之士出来担任公职——做官。这套制度推行了400多年,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800多年后隋炀帝时才有了科举制。“举孝廉”时,主要考察的是“孝”,而不是“廉”,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能“廉”。刘邦为了选天下贤能之士,特亲拟了《求贤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公”的表现是忠孝,是博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汉文化的磅礴之气。

伯俞泣杖重孝悌 梁王争罍遭唾弃

刘邦及其继承者将先秦儒家孝文化作为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完整而严密的伦理观念。“孝”不只是种感情牵系,而应见之于行动。“孝”之观念在汉代梁人中有十分鲜明的反映,孝悌行为是受人推崇的美德。这要先从梁孝王以身示范说起,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奉太后。”当时梁孝王刘武虽然封地梁国,但他每次入朝都要留居京城很长一段时间,以侍奉汉文帝和窦太后。如若窦太后有病时,他就陪伴在侧,亲尝汤药,侍奉无微不至,这也使母亲极其喜欢疼爱他。

在民间,梁人也重孝悌。有“伯俞泣杖”的

故事:韩伯俞是梁国睢阳(今睢阳区)人,生性非常孝顺。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母亲用板子打他时他从不哭泣,有一次母亲再打他时他突然哭泣,母亲不解地问:“以前打你从不哭泣,今日为什么哭了。”伯俞回答道:“以前母亲打我,我都感到很痛,现在不感到痛,说明母亲年老体衰了,所以才伤心地哭了。”伯俞挨母亲打骂不仅不忌恨母亲,反而为母亲老了体衰了而痛心,孝行可嘉。元代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三折有曲引用此典故:“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你恰似伯俞泣杖。”

在梁国,不孝则遭人唾弃,重者被杀头。梁平王刘襄的妻子任王后不孝,与祖母李太后(梁孝王的妻子)争夺家传宝物罍尊,而且太后生病期间也不去请安问候,太后去世后又不居丧守孝。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孝王的藏品中有一件罍,被视为至宝。他临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罍给外人。后来孝王的孙子刘襄继位,史称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载此人骄横跋扈、贪得无厌,得知府库中有一件罍,便向刘襄索要。刘襄宠溺任王后,便置祖训于不顾,也不听其祖母劝告,强行将罍取出,送给任王后,这件事在梁王府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有人将梁王与其祖母争罍之事及其他不孝行为告于朝廷,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后认为梁王极为不孝,理应惩处,于是下令将梁国削去八座城池,并将祸端任王后斩首于市,史称“梁王争罍”。可见汉代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以提倡孝行为道。

汉梁孝子撼皇帝 归德青简播芳名

西汉梁国睢阳人韩伯俞的至孝故事广为传播,至北宋时宋太宗赵光义曾写有《咏睢阳三孝子》御制诗三首,其中之一就是《咏韩伯俞》:“昔日有过屡遭笞,此日临笞却泪垂。只为母衰难使痛,一心喜惧忽伤悲。伯俞泣杖易伤情,童稚能知爱日诚。至孝由来天所赋,遂令青简播芳名。”宋太宗的其他两首御制诗是分别咏赞宋州孝子翟普林、侯义的。

在东汉梁国宁陵也有位孝子,他就是夏侯欣。据《后汉书·人物》载,母亲疾病“屡经危困”,夏侯欣“衣不释带者二年”,以孝闻名于世,被列为宁陵乡贤,并崇祀乡贤祠。至明代,夏侯欣孝母之事迹仍广为流传,明成祖朱棣御制诗两首:“慈母频年病在床,奄奄气息逼危亡。子以忧惧常忘寝,侍疾勤拳在母傍。”“孝以诚恳达幽冥,梦父殷勤慰至情。妙药赐来天有意,遂令母病抵康宁。”

孝德孝义在“汉兴之地”代代传承,历代诸多孝子、孝女的孝行故事亦感天动地。这都记载在归德府志、各县志的人物孝行篇中,可谓连篇累牍,如唐代名士程袁师“负土葬母”、明代思想家吕坤为母“尝药尝便”、解孝女“投水救母”堪比曹娥等。仅清康熙《商丘县志》就记载孝子22人,孝妇数十人。至今,芒砀山每年举办九九重阳节敬老活动。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最不能等待!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一百一十四:“汉风飞扬芒砀泽”(10)
孝感天下传万家
2019-11-07 07:26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阅读提示】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汉代最讲究孝道。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国”的王朝,而肇始者正是开国皇帝刘邦。刘邦认为,“人之至亲”是父子,父子之道是“人极之道也”。父子之礼是人间的大礼,故他身体力行,带头尽孝。刘邦推行礼治,先从一件小事做起,据《史记·高帝本纪》载:“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皇帝每隔5天都要礼拜父母,父母比皇帝还大!刘邦还将父亲敬封为“太上皇”。孝敬父母是人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刘邦教化天下就从这件最简单的事情做起。皇帝带头,于是上行下效,顿时风行天下,传承2000余年不衰,至今每年春运的大迁徙就是明证。

行走在芒砀山梁孝王祠,凝视着孝王刘武塑像,这位文治武功在历史上留下厚重一笔的西汉诸侯国王也曾经是一位大孝子,去世之后谥号“孝王”,就因为他“深明孝道并有孝行”,其孝心孝情传诵千年。其实,西汉的11个皇帝除刘邦外,后面10个皇帝的谥号皆为“孝”,除了我们熟知的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外,还有孝昭帝、孝宣帝、孝元帝、孝成帝、孝哀帝、孝平帝。到了东汉仍以孝治天下,东汉除刘秀外,11位皇帝仍以“孝”为谥号:孝明帝、孝章帝、孝和帝、孝殇帝、孝安帝、孝顺帝、孝冲帝、孝质帝、孝桓帝、孝灵帝、孝献帝。连续23代皇帝都行孝并以孝为荣,这是中外历史上仅有的文化现象。

高祖垂范行慈孝 举国仿效立正道

千百年来,孔子在其避雨的芒砀山泽夫子崖下静默成一尊雕像,具象地向世人传达着儒家的思想,尤其是孝悌的观念。刘邦于此山泽起兵,有了与孔夫子的零距离接触,从此接受并发扬了其“孝”道广布天下。刘邦作为孝子,尤其是当了皇帝之后,大力提倡“行孝”。他不但每隔5天要朝拜太公,尽家人之礼。而且身体力行,在全国推行“洗沐日”,规定朝廷大小官员每隔5天放假一日,这天专为父母进食和洗足洗发,以示感恩。这也是流传至今的“洗脚日”的由来。刘邦此举无疑是将孝敬父母制度化,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洗沐日”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定假日。父母去世服丧3年的制度,也是自西汉始。

帝皆效仿之,汉初的官员们开始创建“孝道”学说,从理论上完善孝行,于是出现了《孝经》。汉初将“孝”这种观念提升到“道”的高度,故给它下的定义是:“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孝经》说,罪有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故“孝”成为风化天下之大礼,“孝道”亦成了汉民族古老的特产。将“孝”的观念移植于社会,对“大家长”的信念就是“忠”,故“忠孝”是封建道德最起码的标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忠于国和家,孝于父和母,成为中国人固有的传承了2000多年的价值观。

汉代不仅以孝治国,而且以“举孝廉”作为选士的标准。选士就是“察举”,至今各级组织部的职能就是“名察而举之”,2000年来没变。各乡各县的三老推举有孝行且廉洁之士出来担任公职——做官。这套制度推行了400多年,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800多年后隋炀帝时才有了科举制。“举孝廉”时,主要考察的是“孝”,而不是“廉”,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能“廉”。刘邦为了选天下贤能之士,特亲拟了《求贤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公”的表现是忠孝,是博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汉文化的磅礴之气。

伯俞泣杖重孝悌 梁王争罍遭唾弃

刘邦及其继承者将先秦儒家孝文化作为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完整而严密的伦理观念。“孝”不只是种感情牵系,而应见之于行动。“孝”之观念在汉代梁人中有十分鲜明的反映,孝悌行为是受人推崇的美德。这要先从梁孝王以身示范说起,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奉太后。”当时梁孝王刘武虽然封地梁国,但他每次入朝都要留居京城很长一段时间,以侍奉汉文帝和窦太后。如若窦太后有病时,他就陪伴在侧,亲尝汤药,侍奉无微不至,这也使母亲极其喜欢疼爱他。

在民间,梁人也重孝悌。有“伯俞泣杖”的

故事:韩伯俞是梁国睢阳(今睢阳区)人,生性非常孝顺。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母亲用板子打他时他从不哭泣,有一次母亲再打他时他突然哭泣,母亲不解地问:“以前打你从不哭泣,今日为什么哭了。”伯俞回答道:“以前母亲打我,我都感到很痛,现在不感到痛,说明母亲年老体衰了,所以才伤心地哭了。”伯俞挨母亲打骂不仅不忌恨母亲,反而为母亲老了体衰了而痛心,孝行可嘉。元代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三折有曲引用此典故:“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你恰似伯俞泣杖。”

在梁国,不孝则遭人唾弃,重者被杀头。梁平王刘襄的妻子任王后不孝,与祖母李太后(梁孝王的妻子)争夺家传宝物罍尊,而且太后生病期间也不去请安问候,太后去世后又不居丧守孝。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孝王的藏品中有一件罍,被视为至宝。他临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罍给外人。后来孝王的孙子刘襄继位,史称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载此人骄横跋扈、贪得无厌,得知府库中有一件罍,便向刘襄索要。刘襄宠溺任王后,便置祖训于不顾,也不听其祖母劝告,强行将罍取出,送给任王后,这件事在梁王府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有人将梁王与其祖母争罍之事及其他不孝行为告于朝廷,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后认为梁王极为不孝,理应惩处,于是下令将梁国削去八座城池,并将祸端任王后斩首于市,史称“梁王争罍”。可见汉代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以提倡孝行为道。

汉梁孝子撼皇帝 归德青简播芳名

西汉梁国睢阳人韩伯俞的至孝故事广为传播,至北宋时宋太宗赵光义曾写有《咏睢阳三孝子》御制诗三首,其中之一就是《咏韩伯俞》:“昔日有过屡遭笞,此日临笞却泪垂。只为母衰难使痛,一心喜惧忽伤悲。伯俞泣杖易伤情,童稚能知爱日诚。至孝由来天所赋,遂令青简播芳名。”宋太宗的其他两首御制诗是分别咏赞宋州孝子翟普林、侯义的。

在东汉梁国宁陵也有位孝子,他就是夏侯欣。据《后汉书·人物》载,母亲疾病“屡经危困”,夏侯欣“衣不释带者二年”,以孝闻名于世,被列为宁陵乡贤,并崇祀乡贤祠。至明代,夏侯欣孝母之事迹仍广为流传,明成祖朱棣御制诗两首:“慈母频年病在床,奄奄气息逼危亡。子以忧惧常忘寝,侍疾勤拳在母傍。”“孝以诚恳达幽冥,梦父殷勤慰至情。妙药赐来天有意,遂令母病抵康宁。”

孝德孝义在“汉兴之地”代代传承,历代诸多孝子、孝女的孝行故事亦感天动地。这都记载在归德府志、各县志的人物孝行篇中,可谓连篇累牍,如唐代名士程袁师“负土葬母”、明代思想家吕坤为母“尝药尝便”、解孝女“投水救母”堪比曹娥等。仅清康熙《商丘县志》就记载孝子22人,孝妇数十人。至今,芒砀山每年举办九九重阳节敬老活动。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最不能等待!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管道频被挖断 小区居民遭殃
市一高新校区内垃圾已被清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游遍商丘]天沐湖 商...
采收菊花花蕾
图片新闻
为老人集体祝寿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