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书院千年跳动的文脉

活动策划:孙玉林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潘中华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魏文慧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10-28 01:45

应天书院

殿内范仲淹塑像

本报记者在应天书院采访

俯瞰应天书院

开栏的话:

十八大以来,商丘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坚持以文化城,以文兴城,依托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文化旅游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为进一步提升商丘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商丘的文化和旅游,全面展示和推介商丘旅游景点的丰富文化内函和秀美风光,挖掘商丘历史传奇和文化故事,商丘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京九晚报社特推出“游遍商丘”报道活动。

大凡名胜古迹,无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商丘古城也不例外,而商丘古城又因应天书院这个特殊文化光环的笼罩显得与众不同,使得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阶一柱,甚至一草一木,都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可小觑的尊荣。有人说,商丘因古城而名扬,古城因书院而升华。

10月23日,冷气夹裹深秋,天空欲晴还羞。记者怀着无比景仰、敬畏的心情,拜访应天书院,零距离触摸它跳动千年的精神气脉,聆听这里曾有的琅琅读书声,寻找它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

书院的守望与传承

从崇圣殿后门出来,再向前走,就是书院大讲堂。从造型上看,大讲堂不同于崇圣殿恢弘的王者风范,也有别于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但自有它古典高雅、庄严肃穆的气质,缕缕书香由远而近、扑面而来,迎接着每一位走近它的游客。

推门而入,找个座位坐下来,想象当年范仲淹在讲台上喊一声“上课”,台下学生肃然,然后朗朗读书的情景,不禁哑笑。虽明知是空,但转念一想,历史的生命力总是有着潜在的或蛰伏的灵动,所以又不觉环顾四周,想从偌大的讲堂内寻觅往事如烟中众多文人骚客在此留存下的墨迹与屐痕,臆想从四周砖隙瓦缝里找出那遥远年代一些令人心旌摇荡的故事。

有人说,再厚重的物质,再炙热的权力,在书院这片寸土上,都轻如鸿毛,都会随时间而消亡,而不朽的是人的崇高精神与博爱情怀。正如一句名言所语:“水清万物洁,文厚万物轻”。所以,尽管朝代换了几代、江山改了多回,应天书院也起起落落,但它的灵魂如铁打一般硬气,总保持一副淡定从容、波澜不惊的样子,因为它知道该如何守望、更该如何传承。

如今,应天书院大讲堂被开发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风景区,再度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据了解,自大讲堂开设以来,来自国家、省、市等的有关单位,已在此进行国学讲坛100多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王立群等人都曾来此讲学,让古今有了文化的交融和思想的碰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行。

应天书院再次以它千年的韧性,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

走出应天书院的大门,已是午后,此时云开雾散。暖阳洒在与书院为邻千年的南湖上,映得湖水波光潋滟。正如范仲淹所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因为有水相伴,书院也显得灵性十足。回头再望,素面朝天的书院,却掩盖不了骨子里的骄傲。

应天书院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应天书院坐落在古城东南,三面环湖,四季幽静,主要景点有状元桥、大门、崇圣殿、大讲堂等。去书院,状元桥是绕不开的风景,这是一座工艺精湛的汉白玉石拱桥,两边垂柳依依,芦苇丛生,景如油画。登桥北望,书院大门尽收眼底,红墙灰瓦,朱漆大门,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记者小心翼翼地跨进门槛,顿感一方清静,与门外的熙攘嘈杂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敬意油然而生。

随着讲解员娓娓而谈、扣人心弦的讲解,记者很快如痴如醉、思绪万千,从这里走进时间的隧道,探寻书院的前世今生。

在五代后晋时期,商丘人杨悫醉心于教育,创办了睢阳学舍,这便是应天书院的前身。杨悫去世以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其志向,继续办学,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后来,商丘作为宋朝的“龙兴之地”,被赐名应天府。应天富人曹诚在原睢阳学舍基础上,聘戚同文之孙为师,重开书院,并更名为“应天书院”。至此,应天书院正式诞生。宋真宗听说应天书院讲学的事迹后,大为赞赏,并御赐匾额“应天府书院”。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书院。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又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社会科学院),与东京(汴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为全国最高学府。但可惜的是,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难逃战争的劫难。宋钦宗时,金兵南侵,中原沦陷。一时间,弥漫着书香的应天书院毁于战火。

随着北宋政权的消亡,应天书院不再盛名。受战火影响,应天书院屡废屡建,名称也不断更改,元初虽改建为归德府学堂,但规模大减。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在劫难逃。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重建“范文正公讲院”,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1905年8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后为归德中学。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如今,应天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并于2016年揭牌成立了“应天书院研究中心”。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入大门前行,迎面是一座巍峨壮观的雄伟大殿,红柱灰瓦,朱门青砖,飞檐凌空,这就是主要景点之一的崇圣殿。五开间,殿内正中尊立着孔子的雕像,雕像的背后上方,是四个金光大字“万世师表”。大殿的两侧偏殿,是陈列室,陈列着应天书院的历史和成就。墙上的展板上书写着一排排书院培育出的杰出名人。这些名人中,范仲淹不得不说。

翻开应天书院厚重的历史,会发现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有不解之缘。学成于应天书院的范仲淹,后又授学于这所书院,促成并见证了应天书院的最辉煌时期,使京东之学风一时大振。

范仲淹本来家居苏州。他两岁丧父后,母又改嫁朱氏。因不堪忍受别人的欺侮,1011年,23岁的他来到应天书院,从此开始了他的苦读生涯,也留存了他苦涩甜蜜交织的青春记忆。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他以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宋仁宗时,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居丧。

应天知府晏殊特聘服丧在家的范仲淹主讲于应天书院,范仲淹欣然受命。由于名师任教,整饬学风,四方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就学。范仲淹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言行,赢得了学生的拥护和爱戴。此时,应天书院在全国的地位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

范仲淹虽身在学校,而以天下为己任。在此期间,他还向宋仁宗呈《上执政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簪,慎选举,抚将帅……”希望朝廷无过,民生无怨。可以说,范仲淹后来的政治改革思想,在这里已初步形成。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冬天,范仲淹被提拔到中央任秘阁校理,离开应天府。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触摸书院千年跳动的文脉
2019-10-28 01:45   活动策划:孙玉林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潘中华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魏文慧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应天书院

殿内范仲淹塑像

本报记者在应天书院采访

俯瞰应天书院

开栏的话:

十八大以来,商丘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坚持以文化城,以文兴城,依托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文化旅游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为进一步提升商丘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商丘的文化和旅游,全面展示和推介商丘旅游景点的丰富文化内函和秀美风光,挖掘商丘历史传奇和文化故事,商丘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京九晚报社特推出“游遍商丘”报道活动。

大凡名胜古迹,无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商丘古城也不例外,而商丘古城又因应天书院这个特殊文化光环的笼罩显得与众不同,使得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阶一柱,甚至一草一木,都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可小觑的尊荣。有人说,商丘因古城而名扬,古城因书院而升华。

10月23日,冷气夹裹深秋,天空欲晴还羞。记者怀着无比景仰、敬畏的心情,拜访应天书院,零距离触摸它跳动千年的精神气脉,聆听这里曾有的琅琅读书声,寻找它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

书院的守望与传承

从崇圣殿后门出来,再向前走,就是书院大讲堂。从造型上看,大讲堂不同于崇圣殿恢弘的王者风范,也有别于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但自有它古典高雅、庄严肃穆的气质,缕缕书香由远而近、扑面而来,迎接着每一位走近它的游客。

推门而入,找个座位坐下来,想象当年范仲淹在讲台上喊一声“上课”,台下学生肃然,然后朗朗读书的情景,不禁哑笑。虽明知是空,但转念一想,历史的生命力总是有着潜在的或蛰伏的灵动,所以又不觉环顾四周,想从偌大的讲堂内寻觅往事如烟中众多文人骚客在此留存下的墨迹与屐痕,臆想从四周砖隙瓦缝里找出那遥远年代一些令人心旌摇荡的故事。

有人说,再厚重的物质,再炙热的权力,在书院这片寸土上,都轻如鸿毛,都会随时间而消亡,而不朽的是人的崇高精神与博爱情怀。正如一句名言所语:“水清万物洁,文厚万物轻”。所以,尽管朝代换了几代、江山改了多回,应天书院也起起落落,但它的灵魂如铁打一般硬气,总保持一副淡定从容、波澜不惊的样子,因为它知道该如何守望、更该如何传承。

如今,应天书院大讲堂被开发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风景区,再度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据了解,自大讲堂开设以来,来自国家、省、市等的有关单位,已在此进行国学讲坛100多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王立群等人都曾来此讲学,让古今有了文化的交融和思想的碰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行。

应天书院再次以它千年的韧性,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

走出应天书院的大门,已是午后,此时云开雾散。暖阳洒在与书院为邻千年的南湖上,映得湖水波光潋滟。正如范仲淹所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因为有水相伴,书院也显得灵性十足。回头再望,素面朝天的书院,却掩盖不了骨子里的骄傲。

应天书院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应天书院坐落在古城东南,三面环湖,四季幽静,主要景点有状元桥、大门、崇圣殿、大讲堂等。去书院,状元桥是绕不开的风景,这是一座工艺精湛的汉白玉石拱桥,两边垂柳依依,芦苇丛生,景如油画。登桥北望,书院大门尽收眼底,红墙灰瓦,朱漆大门,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记者小心翼翼地跨进门槛,顿感一方清静,与门外的熙攘嘈杂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敬意油然而生。

随着讲解员娓娓而谈、扣人心弦的讲解,记者很快如痴如醉、思绪万千,从这里走进时间的隧道,探寻书院的前世今生。

在五代后晋时期,商丘人杨悫醉心于教育,创办了睢阳学舍,这便是应天书院的前身。杨悫去世以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其志向,继续办学,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后来,商丘作为宋朝的“龙兴之地”,被赐名应天府。应天富人曹诚在原睢阳学舍基础上,聘戚同文之孙为师,重开书院,并更名为“应天书院”。至此,应天书院正式诞生。宋真宗听说应天书院讲学的事迹后,大为赞赏,并御赐匾额“应天府书院”。从此,这所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书院。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又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社会科学院),与东京(汴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为全国最高学府。但可惜的是,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难逃战争的劫难。宋钦宗时,金兵南侵,中原沦陷。一时间,弥漫着书香的应天书院毁于战火。

随着北宋政权的消亡,应天书院不再盛名。受战火影响,应天书院屡废屡建,名称也不断更改,元初虽改建为归德府学堂,但规模大减。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在劫难逃。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重建“范文正公讲院”,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1905年8月,范文正公讲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后为归德中学。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如今,应天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并于2016年揭牌成立了“应天书院研究中心”。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入大门前行,迎面是一座巍峨壮观的雄伟大殿,红柱灰瓦,朱门青砖,飞檐凌空,这就是主要景点之一的崇圣殿。五开间,殿内正中尊立着孔子的雕像,雕像的背后上方,是四个金光大字“万世师表”。大殿的两侧偏殿,是陈列室,陈列着应天书院的历史和成就。墙上的展板上书写着一排排书院培育出的杰出名人。这些名人中,范仲淹不得不说。

翻开应天书院厚重的历史,会发现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有不解之缘。学成于应天书院的范仲淹,后又授学于这所书院,促成并见证了应天书院的最辉煌时期,使京东之学风一时大振。

范仲淹本来家居苏州。他两岁丧父后,母又改嫁朱氏。因不堪忍受别人的欺侮,1011年,23岁的他来到应天书院,从此开始了他的苦读生涯,也留存了他苦涩甜蜜交织的青春记忆。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他以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宋仁宗时,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居丧。

应天知府晏殊特聘服丧在家的范仲淹主讲于应天书院,范仲淹欣然受命。由于名师任教,整饬学风,四方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就学。范仲淹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言行,赢得了学生的拥护和爱戴。此时,应天书院在全国的地位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一时“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

范仲淹虽身在学校,而以天下为己任。在此期间,他还向宋仁宗呈《上执政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簪,慎选举,抚将帅……”希望朝廷无过,民生无怨。可以说,范仲淹后来的政治改革思想,在这里已初步形成。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冬天,范仲淹被提拔到中央任秘阁校理,离开应天府。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购买农机“省补”有限额 先报先得
已申请增设基站 恐明年才能实施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喜笑颜开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全国文明村”史村 ...
商丘古城中山大街道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