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10-22 09:29

并行不悖

“并行不悖”是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

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孔子的孙子孔伋在宋国作的《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孔子遵循尧舜的传统,模仿周文王、周武王,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没有什么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运行,日月交替光明,万物同时生长发育互不伤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而互不违背。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为大的原因。

孔伋,字子思,战国时鲁国(今山东)人,其祖籍在河南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被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

子思之父孔鲤是孔子的妻子、宋国人丌官氏所生,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曾师事曾参,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

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西汉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小戴礼记》录入的《中庸》即为孔伋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孔丛子·居卫第七》记载:“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下此以讫(截止)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很;极)不如也。’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假令周公、尧、舜不更时异处,其书同矣。’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解释的意思)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曰:‘昔鲁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今君何似之甚也!’乐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鲁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不待驾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这段记载说的是:子思十六岁那一年到宋国来,宋国大夫乐朔和子思讨论学问。 乐朔说:“《尚书》中虞书、夏书四篇,写得很好。从此以下直到《秦誓》《费誓》,仿效尧舜之言,尤其比不上虞书和夏书。”子思说:“事物变化是有标准的,适宜的就是恰当的。假如让周公和尧舜更换时代,他们的书就会相同。”乐朔说:“大凡著书立说,都是想使民众明白一些道理,应该以简易为上,而《尚书》虞夏以下的篇章故意写一些难懂的言辞,这不是烦琐吗?”子思说: “《尚书》的思想复杂深奥,通过文字解释可以了解大义,古人这样做是追求典雅。从前鲁国小巷也有人说过类似您说的话,我听了这些话曾经说过:‘圣人之道是传授给智者的,如果不是智者,圣人之道就不会传授给他。’今天,您怎么如此像鲁国那个小巷之人呢。” 乐朔不高兴地退出来,说:“孔伋这个小孩乳臭未干,竟然侮辱我。”乐朔的门徒说:“孔氏虽然与宋国有旧的关系,但也曾与宋人有世仇,请允许我们攻打他。”于是就将子思的居处包围了起来。宋国国君听说此事,不待驾车就去解救子思。子思从困厄中脱身后,说:“周文王困厄于羑里而作《周易》,我爷爷被困于陈、蔡而作《春秋》。我在宋国被困, 怎能没有述作呢?”于是就作了《中庸》四十九篇。

“并行不悖”这一成语,就是从孔伋在宋国作的《中庸》里的“道并行而不相悖”来的。

例句:“发展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并行不悖。” (269)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2019-10-22 09:29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并行不悖

“并行不悖”是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

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孔子的孙子孔伋在宋国作的《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孔子遵循尧舜的传统,模仿周文王、周武王,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没有什么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运行,日月交替光明,万物同时生长发育互不伤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而互不违背。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为大的原因。

孔伋,字子思,战国时鲁国(今山东)人,其祖籍在河南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被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

子思之父孔鲤是孔子的妻子、宋国人丌官氏所生,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曾师事曾参,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

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西汉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小戴礼记》录入的《中庸》即为孔伋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孔丛子·居卫第七》记载:“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下此以讫(截止)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很;极)不如也。’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假令周公、尧、舜不更时异处,其书同矣。’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解释的意思)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曰:‘昔鲁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今君何似之甚也!’乐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鲁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不待驾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这段记载说的是:子思十六岁那一年到宋国来,宋国大夫乐朔和子思讨论学问。 乐朔说:“《尚书》中虞书、夏书四篇,写得很好。从此以下直到《秦誓》《费誓》,仿效尧舜之言,尤其比不上虞书和夏书。”子思说:“事物变化是有标准的,适宜的就是恰当的。假如让周公和尧舜更换时代,他们的书就会相同。”乐朔说:“大凡著书立说,都是想使民众明白一些道理,应该以简易为上,而《尚书》虞夏以下的篇章故意写一些难懂的言辞,这不是烦琐吗?”子思说: “《尚书》的思想复杂深奥,通过文字解释可以了解大义,古人这样做是追求典雅。从前鲁国小巷也有人说过类似您说的话,我听了这些话曾经说过:‘圣人之道是传授给智者的,如果不是智者,圣人之道就不会传授给他。’今天,您怎么如此像鲁国那个小巷之人呢。” 乐朔不高兴地退出来,说:“孔伋这个小孩乳臭未干,竟然侮辱我。”乐朔的门徒说:“孔氏虽然与宋国有旧的关系,但也曾与宋人有世仇,请允许我们攻打他。”于是就将子思的居处包围了起来。宋国国君听说此事,不待驾车就去解救子思。子思从困厄中脱身后,说:“周文王困厄于羑里而作《周易》,我爷爷被困于陈、蔡而作《春秋》。我在宋国被困, 怎能没有述作呢?”于是就作了《中庸》四十九篇。

“并行不悖”这一成语,就是从孔伋在宋国作的《中庸》里的“道并行而不相悖”来的。

例句:“发展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并行不悖。” (269)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购买农机“省补”有限额 先报先得
已申请增设基站 恐明年才能实施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大型话剧《红旗渠》 ...
石榴成熟 等客采摘
辣椒红 收入增
商丘盆景第一人(一)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