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观察|守根壮脉 永续辉煌——写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

刘哲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19-10-20 11:11

  明澈秋阳下,萋萋芳草、油油麦田之间,一座拥有夯土台基、房柱、道路、墙基的“古城市”浮出水面。这是偃师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在这里,那座功能齐全、严整端庄的中国最早古王城恍然挺立于眼前;在这里,脚下的块块泥土似乎诉说着一个民族凿破鸿蒙的新鲜脉动。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深刻指出。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此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开幕。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最早的中国”与殷墟“最早的文字”,交相辉映,历史再次被凝重地回望与致敬。金秋十月,我们还隆重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特殊而盛大的节点上,我们重返中华历史文化的“原点”,有力回应那个关乎文化、关乎过去、关乎未来的历史之问,必将激荡中华儿女豪迈的爱国情怀,必将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奋发有为走向明天。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二里头遗址和殷墟,就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里曾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浩瀚史剧。先祖在这里创造了诸多“第一”: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考古学家认为:“如果说华夏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二里头就是华夏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节点。在二里头,各种制度都开了先河,进而创造了关于中国的新的共同体叙述。”

  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世界。一个多世纪的持续发掘研究,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作为其核心瑰宝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中国文字,完备体现了汉字的“六书”原则,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对历史的热诚守望,能够激活冷寂的过往,而成就新的历史。鲁迅日记显示,当时安阳殷墟发掘简报每出一册,他就去买一册。这是文化巨匠对于民族“秘藏”本能的关切。文化并不是养在深闺,不是藏之名馆,而是和我们血脉相连。二里头、殷墟丰厚的文明资源、文化滋养,不仅包括其中呈现的考古器物和历史样貌,例如王宫定制、礼仪制度、手工业状况、巫卜活动、王国事件……更在于它们体现了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先民在“人的对象化”中“把自然人化”的文明特质,即发扬蹈厉的自强奋斗,筚路蓝缕的创新创造,宽宏包容的赓续博采。无疑,这是中华民族卓然屹立、生生不息的强大文化基因,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资源。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从学者罗振常单枪匹马、靠暗中打探在安阳小屯收购甲骨,到发掘保护展示成为大规模国家行为;从二里头的单一田野考古,到如今以聚落考古理念对遗址总体进行宏观考察,并由科技考古各“兵种”联合介入;当年的殷墟,考古队在安阳郊野边与盗贼、土匪周旋边挖掘,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世纪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座国家级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拔地而起;而名不见经传的二里头,其文化遗址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三大都邑之一……今天,这些丰富绚烂的文化遗产,已从考古人的手铲之下,走进博物馆,走进教科书、走进网络,走向广大公众。这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提供了生动注脚:殷墟和二里头走出河南、走向世界的过程,是考古学、历史学长足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沧海桑田、天翻地覆的壮阔进程。

  二里头遗址和殷墟,只是星汉灿烂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中两颗耀眼的明星。悠悠厚土,黄河岸边,中华先祖在此燃亮薪火,吐纳风云;周礼汉魂,唐风宋韵,数不尽的风流人物,道不完的千年梦华,厚植成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精神家园”。站在“铸魂”工程的高度,中原更加出彩,必须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必须像保护开发二里头遗址、殷墟这样,如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文物“登场”,让历史说话,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精品名作,把根亲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等打造成世界级文化名片,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繁荣兴盛的源头活水。

  一位汉学家赞美:“一片片甲骨和上面的符号就像音符,王国维们用它们奏出了最辉煌的一个乐章”。今日的河南已经深度融入世界,并承担谱写更加绚丽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在攻坚克难的征程上,要用开放、人文、法治、规则、效率等人类一切先进文化元素,丰富丰润我们的文化精神,要让我们血脉中五千年的深邃基因澎湃激荡,让我们的胸怀更加博大宽广,让我们的思想更加锋锐突破,让我们的精神更加砥砺进取……新时代,我们正在演奏一曲辉煌壮丽的交响乐。我们大有可为,中原文化大有可为!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内国际
中原观察|守根壮脉 永续辉煌——写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
2019-10-20 11:11   刘哲   河南日报客户端   我要评论 

  明澈秋阳下,萋萋芳草、油油麦田之间,一座拥有夯土台基、房柱、道路、墙基的“古城市”浮出水面。这是偃师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在这里,那座功能齐全、严整端庄的中国最早古王城恍然挺立于眼前;在这里,脚下的块块泥土似乎诉说着一个民族凿破鸿蒙的新鲜脉动。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深刻指出。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此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开幕。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最早的中国”与殷墟“最早的文字”,交相辉映,历史再次被凝重地回望与致敬。金秋十月,我们还隆重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特殊而盛大的节点上,我们重返中华历史文化的“原点”,有力回应那个关乎文化、关乎过去、关乎未来的历史之问,必将激荡中华儿女豪迈的爱国情怀,必将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奋发有为走向明天。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二里头遗址和殷墟,就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里曾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替的浩瀚史剧。先祖在这里创造了诸多“第一”: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考古学家认为:“如果说华夏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二里头就是华夏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节点。在二里头,各种制度都开了先河,进而创造了关于中国的新的共同体叙述。”

  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世界。一个多世纪的持续发掘研究,系统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作为其核心瑰宝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中国文字,完备体现了汉字的“六书”原则,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对历史的热诚守望,能够激活冷寂的过往,而成就新的历史。鲁迅日记显示,当时安阳殷墟发掘简报每出一册,他就去买一册。这是文化巨匠对于民族“秘藏”本能的关切。文化并不是养在深闺,不是藏之名馆,而是和我们血脉相连。二里头、殷墟丰厚的文明资源、文化滋养,不仅包括其中呈现的考古器物和历史样貌,例如王宫定制、礼仪制度、手工业状况、巫卜活动、王国事件……更在于它们体现了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先民在“人的对象化”中“把自然人化”的文明特质,即发扬蹈厉的自强奋斗,筚路蓝缕的创新创造,宽宏包容的赓续博采。无疑,这是中华民族卓然屹立、生生不息的强大文化基因,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资源。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从学者罗振常单枪匹马、靠暗中打探在安阳小屯收购甲骨,到发掘保护展示成为大规模国家行为;从二里头的单一田野考古,到如今以聚落考古理念对遗址总体进行宏观考察,并由科技考古各“兵种”联合介入;当年的殷墟,考古队在安阳郊野边与盗贼、土匪周旋边挖掘,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世纪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座国家级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拔地而起;而名不见经传的二里头,其文化遗址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三大都邑之一……今天,这些丰富绚烂的文化遗产,已从考古人的手铲之下,走进博物馆,走进教科书、走进网络,走向广大公众。这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提供了生动注脚:殷墟和二里头走出河南、走向世界的过程,是考古学、历史学长足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沧海桑田、天翻地覆的壮阔进程。

  二里头遗址和殷墟,只是星汉灿烂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中两颗耀眼的明星。悠悠厚土,黄河岸边,中华先祖在此燃亮薪火,吐纳风云;周礼汉魂,唐风宋韵,数不尽的风流人物,道不完的千年梦华,厚植成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精神家园”。站在“铸魂”工程的高度,中原更加出彩,必须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必须像保护开发二里头遗址、殷墟这样,如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让文物“登场”,让历史说话,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精品名作,把根亲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等打造成世界级文化名片,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繁荣兴盛的源头活水。

  一位汉学家赞美:“一片片甲骨和上面的符号就像音符,王国维们用它们奏出了最辉煌的一个乐章”。今日的河南已经深度融入世界,并承担谱写更加绚丽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在攻坚克难的征程上,要用开放、人文、法治、规则、效率等人类一切先进文化元素,丰富丰润我们的文化精神,要让我们血脉中五千年的深邃基因澎湃激荡,让我们的胸怀更加博大宽广,让我们的思想更加锋锐突破,让我们的精神更加砥砺进取……新时代,我们正在演奏一曲辉煌壮丽的交响乐。我们大有可为,中原文化大有可为!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已申请增设基站 恐明年才能实施
环卫车追尾货车 消防员20分钟救出被困司机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 ...
满怀信心走好乡村振 ...
“这是我最完美的退 ...
扶贫献爱心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