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边疆行】农忙时节,克松村的达瓦却很悠闲

赵耀 中国西藏网 2019-08-24 17:43

中国西藏网讯 青稞成熟的季节,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的克松村机器轰鸣,村子附近的农田里,村民们正在用收割机收割粮食。如今的克松村共有收割机8台、翻地机4台,无偿给群众使用,解决春播秋收问题,农机化作业率早已达到100%。


图为克松村 摄影:赵耀

  从手持镰刀到如今的机械化作业,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克松村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克松,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昏暗的酥油灯变成了明亮的电灯,条条硬化路通到田间地头,公交车开进了村里,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100%全覆盖,宽带网络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基本完善,以现代商贸、旅游、通讯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17年,所有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2018年克松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35.5元。


图为村民正在用机器将残留的青稞壳与青稞分离 摄影:赵耀

  现在的美好生活,均源自于60年前那一个正确的决定。1959年5月,克松村在西藏自治区工委的领导下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为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谈起那一场改革,村民达瓦深有感触。民主改革之前,达瓦的父母都是克松庄园里的“差巴”(给农奴主支差种地的人),只有土地的使用权,也不能出卖土地,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达瓦父母何曾想过有一天自己种的土地会属于自己。民主改革后,达瓦的父母分到了土地,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了土地才养活了达瓦兄弟姐妹8个,才为今后的好日子奠定了基础。


图为赋闲在家的达瓦正在家里浇花 图片来源:中新网

  得来如此不易的土地,达瓦的父母自然看得很重,从小父母就要求达瓦和兄弟姐妹们只种地,其他什么也不能干。父母认为只有守住土地,才有出路、有活路。


图为达瓦1984年所住的房屋


图为达瓦如今所住的二层小楼 摄影:赵耀

  达瓦知道父母是对的,可他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1984年,克松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耕种效率,达瓦于1986年贷款购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农闲时,他还通过运输建材赚钱,很快还上了所有贷款。再后来,达瓦又购买了中巴车、出租车跑起了客运。往返城乡之间,达瓦发现了商机,他看到很多游客到了克松村之后没有地方吃饭,就又陆续开了饭馆和商店。靠着跑货运、客运、做生意攒下来的钱,只有小学文化的达瓦供出了两名大学生,唯一没有上大学的二儿子也子承父业、在达瓦的支持下跑起了客运。2019年达瓦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万元,早已走上小康路。


图为达瓦家的客厅 摄影:赵耀

  农忙的时节,达瓦坐在自家装修精致、设施完善的二层小楼里,却显得如此悠闲。自家的8亩农田已经租了出去,租金也仅仅是收取一些制作糌粑的原料——青稞。今年58岁的达瓦卸下了身上的担子,干起了自己热爱的事情,爱好唱歌跳舞的他在村子里组建了一个民间艺术团,农闲的时候唱唱歌、跳跳舞,丰富一下生活。2019年,达瓦带着他的团队走上了西藏山南雅砻文化节的开幕式,把自己的爱好带上了更大的舞台。(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耀)


图为达瓦所在的艺术团正在排练舞蹈《春耕》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内国际
【新时代•边疆行】农忙时节,克松村的达瓦却很悠闲
2019-08-24 17:43   赵耀   中国西藏网   我要评论 

中国西藏网讯 青稞成熟的季节,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的克松村机器轰鸣,村子附近的农田里,村民们正在用收割机收割粮食。如今的克松村共有收割机8台、翻地机4台,无偿给群众使用,解决春播秋收问题,农机化作业率早已达到100%。


图为克松村 摄影:赵耀

  从手持镰刀到如今的机械化作业,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克松村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克松,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昏暗的酥油灯变成了明亮的电灯,条条硬化路通到田间地头,公交车开进了村里,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100%全覆盖,宽带网络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基本完善,以现代商贸、旅游、通讯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17年,所有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2018年克松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35.5元。


图为村民正在用机器将残留的青稞壳与青稞分离 摄影:赵耀

  现在的美好生活,均源自于60年前那一个正确的决定。1959年5月,克松村在西藏自治区工委的领导下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为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谈起那一场改革,村民达瓦深有感触。民主改革之前,达瓦的父母都是克松庄园里的“差巴”(给农奴主支差种地的人),只有土地的使用权,也不能出卖土地,完全被束缚在土地上。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达瓦父母何曾想过有一天自己种的土地会属于自己。民主改革后,达瓦的父母分到了土地,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了土地才养活了达瓦兄弟姐妹8个,才为今后的好日子奠定了基础。


图为赋闲在家的达瓦正在家里浇花 图片来源:中新网

  得来如此不易的土地,达瓦的父母自然看得很重,从小父母就要求达瓦和兄弟姐妹们只种地,其他什么也不能干。父母认为只有守住土地,才有出路、有活路。


图为达瓦1984年所住的房屋


图为达瓦如今所住的二层小楼 摄影:赵耀

  达瓦知道父母是对的,可他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1984年,克松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耕种效率,达瓦于1986年贷款购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农闲时,他还通过运输建材赚钱,很快还上了所有贷款。再后来,达瓦又购买了中巴车、出租车跑起了客运。往返城乡之间,达瓦发现了商机,他看到很多游客到了克松村之后没有地方吃饭,就又陆续开了饭馆和商店。靠着跑货运、客运、做生意攒下来的钱,只有小学文化的达瓦供出了两名大学生,唯一没有上大学的二儿子也子承父业、在达瓦的支持下跑起了客运。2019年达瓦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万元,早已走上小康路。


图为达瓦家的客厅 摄影:赵耀

  农忙的时节,达瓦坐在自家装修精致、设施完善的二层小楼里,却显得如此悠闲。自家的8亩农田已经租了出去,租金也仅仅是收取一些制作糌粑的原料——青稞。今年58岁的达瓦卸下了身上的担子,干起了自己热爱的事情,爱好唱歌跳舞的他在村子里组建了一个民间艺术团,农闲的时候唱唱歌、跳跳舞,丰富一下生活。2019年,达瓦带着他的团队走上了西藏山南雅砻文化节的开幕式,把自己的爱好带上了更大的舞台。(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耀)


图为达瓦所在的艺术团正在排练舞蹈《春耕》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三无”小区内路面改造需居民承担小部分资金
摊贩常占道 居民盼治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加工鞋帮
“帮群众干点事心里 ...
无人机飞防作业
身边好人 温暖你我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