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九十二:“人文逢泽”(43)

别宥白心成大道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9-05-30 07:00

宋尹学派论学

【阅读提示】

曾读到一个“齐人夺金”的故事,是说以前有个齐国人盼望得到金子,有天早晨他到市场上看到家金店,伸手抢了块金子就跑。巡吏把他捉住了,问道:“众人都在这里,你怎么伸手抢人家的金子呢?”这人回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眼里只看到了金子,根本没有见到人。”这则寓言是说私欲搅乱蒙蔽了人的心智,会使人陷于主观片面性。因为内心有世俗的局限被蒙蔽而片面,古人称之为“宥”。针对齐人夺金的事情,评价曰当人“有所宥”,就会“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吕氏春秋·去宥》),“宥”带来的祸害很大。所以普通人一定要“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即去掉主观偏见后才能变得智慧明达,保全自己的本性。

这个故事阐述的正是宋子学说的主要思想“别宥”。战国中期的宋钘(公元前382—前305年)主张以“别宥”作为认识事物的起点,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倡导“白心”之说,认为应当去除外在事物及世俗观念的局限(“别宥”),才能恢复人心的澄澈状态(“白心”)。由此,“别宥”(即“去宥”)也成为宋尹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之一,为推动学术的百家争鸣和道教学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周行天下播学说 别宥为始探人心

宋钘从宋国出发,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论道,并与其弟子齐人尹文创立了宋尹学派,成为著名的稷下先生。即在稷下自由讲学,无官守之责,不治而议论,并享受很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唐代颜师古注曰:“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引刘歆说:“尹文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等同学。”《尹文子·大道下》中记载了宋钘与田骈、彭蒙在一起探讨圣法之治的情景:“田子读书,曰:‘尧时太平。’宋子曰:‘圣人之治,以至此乎?’彭蒙在侧,越次答曰:‘圣法之治以至此,非圣人之治也。’”记载此事的是游学稷下的尹文,生动再现了当时宋钘与田骈等在学宫一起读书研讨的情形。

宋钘、尹文曾一起“周行天下,上说下教”(《庄子·天下》),他们如何“周行天下”文献缺乏无法考之,但其“上说下教”的学说根据史料可知一二,“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汉书·艺文志》注),即荀子认为宋钘学说是黄老思想,是道家学派稷下黄老学之一支派。而“别宥”正是宋钘学说的核心思想,这也是“齐人夺金”故事所要阐发的思想。何谓“别宥”,学者奚侗的解释最为明了:“《说文》:‘别,分解也。’‘宥’当作‘囿’,《说文》:‘囿,苑有垣也。’垣为限界,故心有所限者亦曰囿。别囿,谓分解其心之所囿,别犹言破除之也。《尸子·广泽》篇:‘料子贵别囿’,盖料子乃古倡别囿之学者。”学者马叙伦认为文中的“料子”即“宋子”宋钘。

在《吕氏春秋》的“去宥”一篇中,还有三个故事是讲述人不可有所“宥”的,如邻居伐木、谢子西见秦惠王、楚威王学术于沈尹华。此篇章当是反映宋钘、尹文在这一方面的思想著述,甚至于就是从宋钘的著作《宋子》中抄录下来的。据说在《宋子》中讲了很多故事,《宋子》可能就是因为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问题,所以才被《淮南子》列入小说家。在宋钘、尹文看来,人们总是以见侮为辱,以情为欲多,而这些都是隔蔽和偏见,并非人的本性所固有。如果人们能识别这些偏见,自然没有争斗和战争了,天下亦可“安宁”,“民命”也可以因为没有战争而“存活”下来。所以,他们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也就是说认识万物要从去掉隔蔽和偏见成见开始。

华山之冠以自表 荣辱皆寡系民生

“别宥”作为宋子思想的核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宋钘看来,其前提是“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应当“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众”,“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定乎内外之分”(《庄子·天下》),只有不被世俗偏见所牵累,不被杂乱物象所隔蔽,不苛求计较,不受外物束缚,将人心之囿限辨而去之,方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事物,维持心之洁白。具体来说,在荣辱观上他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就是受到欺侮不以为辱,从而使人不斗。在宋钘看来,世俗所谓“荣辱”,不过是一种思想上的拘束,应当打破。“见侮不辱”上升到国家层面,宋钘提出了要“禁攻寝兵”及非斗,以消除世间的战争。宋钘认为,君主好战,非其本性,但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因为不能做到“别宥”,不能沉着冷静,容易将他人或他国的某些辱己言行无限扩大,从而轻率发动战争,如他在石丘与孟子辩论即此。学者顾实指出:“囿之范围甚广,然尤以荣辱之足以囿人心,为恒且大……‘辨乎荣辱之境’一语(《逍遥游》论宋荣子),正即此之‘别囿’矣。”

宋钘“情欲寡浅”的思想,也是建立在“别宥”的基础之上的。除了荣辱的破除外,宋钘还主张人的欲望本来不多,应该抛弃多余的物质享受,即《庄子·天下》所谓“情固欲寡,五升之饭足矣”。与宋钘一派关系密切的《管子·心术上》经文云:“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挈,神乃留处。”《心术下》也说:“毋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皆合于别宥之旨。宋钘的最终目标在于“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其“情欲寡浅”对上则是让统治者有所节制以减轻民众负担,对外则是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以避免战争,对下则是让民众安于现状不因情欲滋多而引发社会动乱,因此需要“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庄子·天下》)。宋钘始终都关注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志在追求一种“天下安宁,以活民命”的大同世界。

纯白存心道心术 安民天下心之行

宋钘“别宥”思想的目的在于“白心”。“白心”即通过见侮不辱、情欲寡浅、禁攻寝兵及非斗等别宥之法,纯白存于心中彰明其志,使心恢复本然澄澈的状态,这也是宋尹学派追求之境界。《庄子·天下》点出宋子之学的要旨在于“语心之用,命之曰心之行”,“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心术上》经文开篇便说:“心之在体,君之谓也。”即扫除欲念,抱虚守静,修养内心。由此可见,宋钘重视心得作用及地位,以“心术”为其理论之基础。所谓“心术”即“心之行”。

《管子·白心》为宋尹学派之遗著,更以“白心”为主旨,除以隐语论心为身主及其作用,并呼吁人们通过审慎的观察,去除外在事物对心的干扰,如云:“人言善亦勿听,人言恶亦勿听,持而待之,空然勿两之,淑然自清,无以旁言为事成。察而征之,无听辩,万物归之,美恶乃自见。”学者葛瑞汉在《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指出:“宋钘有别于墨家的地方在于提出一个实行改革的新处方,通过意识到观点狭隘(别宥)来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从他人的判断祛除自负自大,以及认识到人把本来不多的基本需要人为地膨胀了(按,即‘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孔子和墨子把‘行’理解为社会行为,宋钘强调注意‘心之行’……他在转向专注内心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九十二:“人文逢泽”(43)
别宥白心成大道
2019-05-30 07:00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宋尹学派论学

【阅读提示】

曾读到一个“齐人夺金”的故事,是说以前有个齐国人盼望得到金子,有天早晨他到市场上看到家金店,伸手抢了块金子就跑。巡吏把他捉住了,问道:“众人都在这里,你怎么伸手抢人家的金子呢?”这人回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眼里只看到了金子,根本没有见到人。”这则寓言是说私欲搅乱蒙蔽了人的心智,会使人陷于主观片面性。因为内心有世俗的局限被蒙蔽而片面,古人称之为“宥”。针对齐人夺金的事情,评价曰当人“有所宥”,就会“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吕氏春秋·去宥》),“宥”带来的祸害很大。所以普通人一定要“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即去掉主观偏见后才能变得智慧明达,保全自己的本性。

这个故事阐述的正是宋子学说的主要思想“别宥”。战国中期的宋钘(公元前382—前305年)主张以“别宥”作为认识事物的起点,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倡导“白心”之说,认为应当去除外在事物及世俗观念的局限(“别宥”),才能恢复人心的澄澈状态(“白心”)。由此,“别宥”(即“去宥”)也成为宋尹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之一,为推动学术的百家争鸣和道教学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周行天下播学说 别宥为始探人心

宋钘从宋国出发,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论道,并与其弟子齐人尹文创立了宋尹学派,成为著名的稷下先生。即在稷下自由讲学,无官守之责,不治而议论,并享受很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唐代颜师古注曰:“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引刘歆说:“尹文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等同学。”《尹文子·大道下》中记载了宋钘与田骈、彭蒙在一起探讨圣法之治的情景:“田子读书,曰:‘尧时太平。’宋子曰:‘圣人之治,以至此乎?’彭蒙在侧,越次答曰:‘圣法之治以至此,非圣人之治也。’”记载此事的是游学稷下的尹文,生动再现了当时宋钘与田骈等在学宫一起读书研讨的情形。

宋钘、尹文曾一起“周行天下,上说下教”(《庄子·天下》),他们如何“周行天下”文献缺乏无法考之,但其“上说下教”的学说根据史料可知一二,“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汉书·艺文志》注),即荀子认为宋钘学说是黄老思想,是道家学派稷下黄老学之一支派。而“别宥”正是宋钘学说的核心思想,这也是“齐人夺金”故事所要阐发的思想。何谓“别宥”,学者奚侗的解释最为明了:“《说文》:‘别,分解也。’‘宥’当作‘囿’,《说文》:‘囿,苑有垣也。’垣为限界,故心有所限者亦曰囿。别囿,谓分解其心之所囿,别犹言破除之也。《尸子·广泽》篇:‘料子贵别囿’,盖料子乃古倡别囿之学者。”学者马叙伦认为文中的“料子”即“宋子”宋钘。

在《吕氏春秋》的“去宥”一篇中,还有三个故事是讲述人不可有所“宥”的,如邻居伐木、谢子西见秦惠王、楚威王学术于沈尹华。此篇章当是反映宋钘、尹文在这一方面的思想著述,甚至于就是从宋钘的著作《宋子》中抄录下来的。据说在《宋子》中讲了很多故事,《宋子》可能就是因为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问题,所以才被《淮南子》列入小说家。在宋钘、尹文看来,人们总是以见侮为辱,以情为欲多,而这些都是隔蔽和偏见,并非人的本性所固有。如果人们能识别这些偏见,自然没有争斗和战争了,天下亦可“安宁”,“民命”也可以因为没有战争而“存活”下来。所以,他们主张“接万物以别宥为始”,也就是说认识万物要从去掉隔蔽和偏见成见开始。

华山之冠以自表 荣辱皆寡系民生

“别宥”作为宋子思想的核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宋钘看来,其前提是“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应当“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众”,“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定乎内外之分”(《庄子·天下》),只有不被世俗偏见所牵累,不被杂乱物象所隔蔽,不苛求计较,不受外物束缚,将人心之囿限辨而去之,方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事物,维持心之洁白。具体来说,在荣辱观上他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就是受到欺侮不以为辱,从而使人不斗。在宋钘看来,世俗所谓“荣辱”,不过是一种思想上的拘束,应当打破。“见侮不辱”上升到国家层面,宋钘提出了要“禁攻寝兵”及非斗,以消除世间的战争。宋钘认为,君主好战,非其本性,但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因为不能做到“别宥”,不能沉着冷静,容易将他人或他国的某些辱己言行无限扩大,从而轻率发动战争,如他在石丘与孟子辩论即此。学者顾实指出:“囿之范围甚广,然尤以荣辱之足以囿人心,为恒且大……‘辨乎荣辱之境’一语(《逍遥游》论宋荣子),正即此之‘别囿’矣。”

宋钘“情欲寡浅”的思想,也是建立在“别宥”的基础之上的。除了荣辱的破除外,宋钘还主张人的欲望本来不多,应该抛弃多余的物质享受,即《庄子·天下》所谓“情固欲寡,五升之饭足矣”。与宋钘一派关系密切的《管子·心术上》经文云:“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挈,神乃留处。”《心术下》也说:“毋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皆合于别宥之旨。宋钘的最终目标在于“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其“情欲寡浅”对上则是让统治者有所节制以减轻民众负担,对外则是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以避免战争,对下则是让民众安于现状不因情欲滋多而引发社会动乱,因此需要“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庄子·天下》)。宋钘始终都关注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志在追求一种“天下安宁,以活民命”的大同世界。

纯白存心道心术 安民天下心之行

宋钘“别宥”思想的目的在于“白心”。“白心”即通过见侮不辱、情欲寡浅、禁攻寝兵及非斗等别宥之法,纯白存于心中彰明其志,使心恢复本然澄澈的状态,这也是宋尹学派追求之境界。《庄子·天下》点出宋子之学的要旨在于“语心之用,命之曰心之行”,“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心术上》经文开篇便说:“心之在体,君之谓也。”即扫除欲念,抱虚守静,修养内心。由此可见,宋钘重视心得作用及地位,以“心术”为其理论之基础。所谓“心术”即“心之行”。

《管子·白心》为宋尹学派之遗著,更以“白心”为主旨,除以隐语论心为身主及其作用,并呼吁人们通过审慎的观察,去除外在事物对心的干扰,如云:“人言善亦勿听,人言恶亦勿听,持而待之,空然勿两之,淑然自清,无以旁言为事成。察而征之,无听辩,万物归之,美恶乃自见。”学者葛瑞汉在《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指出:“宋钘有别于墨家的地方在于提出一个实行改革的新处方,通过意识到观点狭隘(别宥)来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从他人的判断祛除自负自大,以及认识到人把本来不多的基本需要人为地膨胀了(按,即‘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孔子和墨子把‘行’理解为社会行为,宋钘强调注意‘心之行’……他在转向专注内心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十一前能收获的农作物 可以进行“夏种”
路口暂不安装红绿灯 车辆过往应主动避让行人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又到一年麦收季
走访乡村感叹变化日 ...
志愿者和孩子们做游戏
李集村:渔网织出致富路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