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心里装着咱老百姓|兰考人眼中家乡的“变”与“不变”

大河网 2019-03-14 10:42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陈骏

闫春光,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民。5年前,还是贫困户的他不会想到,2019年的春天,他不仅成功脱了贫,还成了一名淘宝店主。

张继征,土生土长的兰考人。他原是陇海铁路兰考站的值班员,2016年3月,转岗成为高铁兰考南站的第一批职工。32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他不会想到,南距兰考站不足5公里,又出现了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日停靠高铁列车18对,“小县城”兰考到省会郑州,最快仅需31分钟。

汤二法,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30多年前的他也不会想到,哥哥汤大法一次北京之行的“误打误撞”,会让由兰考泡桐所制造的乐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奏响中国民乐的华美乐章。

李凤祥,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村民。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他对记者说:“没想到我们代庄的盐碱地上会长出比糖还甜的葡萄。”

……

都说兰考在“变”,但这种“变”,在每一个兰考人眼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3月10日上午,闫春光美滋滋地向记者说起自己的“淘宝首单”:“第一单卖给了浙江杭州的一位顾客。”在这单生意达成之前,闫春光春节前就靠着“朋友圈广告”和朋友们的口口相传卖出了近20万元的小磨香油。

这天临近中午,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兰考南站呼啸而过。站台上的张继征对记者回忆说,30多年前自己刚上班时,戏称蒸汽机车为“大老黑”,当时的“绿皮车”从兰考到郑州得用将近3个小时。而如今,一城双站的兰考让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兰考人分外自豪。

1985年,汤大法独身闯北京,一次推销中,他指着一个当时不知为何物的乐器问人家:“这东西是啥?我看着像用桐木做的啊!”一句问话,点燃了兰考县堌阳镇以兰考泡桐为原材料制作民族乐器的星星之火。3月10日下午,站在自家工厂的仓库里,手捧古筝面板,汤二法自豪地说,中国95%以上的民族乐器的木质材料取自兰考泡桐。

仪封乡代庄村村口一块数百亩见方的土地一直被代庄人所珍视。李凤祥告诉记者,数十年前,这儿是村民晒口粮“红薯片儿”的地方,现在这里已建起了数十个葡萄大棚,动辄能卖到十多元一斤的大棚葡萄在代庄人眼中“着实比蜜甜”。

再访兰考,一个个故事让记者感慨:兰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新变化。而此前的采访中,一位老人却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兰考的一种“不变”。

一个人,一棵树,一万多个日日夜夜相守未曾改变。这个人叫魏善民,这棵树叫“焦桐”。

1963年3月,焦裕禄来到兰考县朱庄村,在沙地里亲手栽下了这棵泡桐。焦裕禄去世后,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开始义务看护这棵泡桐。后来,魏善民接过父亲的班,一守就是48年。

记者问老人:“老爷子,您在这儿守了40多年,这儿啥变了?啥没变啊?”

老人抬头看看远方,又将目光拉回“焦桐”:“40多年了,马路变宽了,房子变高了,但焦书记那时候说的一句话没变。他说,咱兰考想发展啥都不缺,缺的就是一个‘干’字!”

“要我说,这个字,这个理儿,一直没变。”魏善民说。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河南新闻
总书记心里装着咱老百姓|兰考人眼中家乡的“变”与“不变”
2019-03-14 10:42     大河网   我要评论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陈骏

闫春光,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民。5年前,还是贫困户的他不会想到,2019年的春天,他不仅成功脱了贫,还成了一名淘宝店主。

张继征,土生土长的兰考人。他原是陇海铁路兰考站的值班员,2016年3月,转岗成为高铁兰考南站的第一批职工。32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他不会想到,南距兰考站不足5公里,又出现了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日停靠高铁列车18对,“小县城”兰考到省会郑州,最快仅需31分钟。

汤二法,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30多年前的他也不会想到,哥哥汤大法一次北京之行的“误打误撞”,会让由兰考泡桐所制造的乐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奏响中国民乐的华美乐章。

李凤祥,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村民。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他对记者说:“没想到我们代庄的盐碱地上会长出比糖还甜的葡萄。”

……

都说兰考在“变”,但这种“变”,在每一个兰考人眼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3月10日上午,闫春光美滋滋地向记者说起自己的“淘宝首单”:“第一单卖给了浙江杭州的一位顾客。”在这单生意达成之前,闫春光春节前就靠着“朋友圈广告”和朋友们的口口相传卖出了近20万元的小磨香油。

这天临近中午,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兰考南站呼啸而过。站台上的张继征对记者回忆说,30多年前自己刚上班时,戏称蒸汽机车为“大老黑”,当时的“绿皮车”从兰考到郑州得用将近3个小时。而如今,一城双站的兰考让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兰考人分外自豪。

1985年,汤大法独身闯北京,一次推销中,他指着一个当时不知为何物的乐器问人家:“这东西是啥?我看着像用桐木做的啊!”一句问话,点燃了兰考县堌阳镇以兰考泡桐为原材料制作民族乐器的星星之火。3月10日下午,站在自家工厂的仓库里,手捧古筝面板,汤二法自豪地说,中国95%以上的民族乐器的木质材料取自兰考泡桐。

仪封乡代庄村村口一块数百亩见方的土地一直被代庄人所珍视。李凤祥告诉记者,数十年前,这儿是村民晒口粮“红薯片儿”的地方,现在这里已建起了数十个葡萄大棚,动辄能卖到十多元一斤的大棚葡萄在代庄人眼中“着实比蜜甜”。

再访兰考,一个个故事让记者感慨:兰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新变化。而此前的采访中,一位老人却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兰考的一种“不变”。

一个人,一棵树,一万多个日日夜夜相守未曾改变。这个人叫魏善民,这棵树叫“焦桐”。

1963年3月,焦裕禄来到兰考县朱庄村,在沙地里亲手栽下了这棵泡桐。焦裕禄去世后,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开始义务看护这棵泡桐。后来,魏善民接过父亲的班,一守就是48年。

记者问老人:“老爷子,您在这儿守了40多年,这儿啥变了?啥没变啊?”

老人抬头看看远方,又将目光拉回“焦桐”:“40多年了,马路变宽了,房子变高了,但焦书记那时候说的一句话没变。他说,咱兰考想发展啥都不缺,缺的就是一个‘干’字!”

“要我说,这个字,这个理儿,一直没变。”魏善民说。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中州路与建设路交叉口南 清淤已经开始效果有待观察
救助信息已确认 之前应是网络故障所致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跑出健康 跑出快乐
美丽乡村
栽植景观树木
民权国家湿地公园: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