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8-12-10 00:18

临危不惧

“临危不惧”这一成语中,“临”谓之“遇到”;“危”即危险;“惧”,怕的意思。意思是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典故源于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中在宋国的一次经历。孔子从小刻苦读书,博学多闻,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便有了名气。鲁定公9年,他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后来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负责处理宰相的事务,由于孔子处事有方,鲁国大治。与鲁国相邻的齐国视鲁国强盛为威胁,而鲁国强盛的主要原因又是因为有个孔子,因此齐国想杀孔子,但想了一些办法都没能得逞。于是,鲁定公13年,齐国便施了阴谋:送80名美女和乐队贿赂鲁国,意在使鲁君贪图享乐而丧志,认为这样孔子一定会反对,鲁君就会不用孔子,如此就为齐国解除了威胁。

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季孙氏不知是计,接受了齐国的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劝诫他们,他们不听,孔子非常失望,丧失了在鲁国的信心。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却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齐国的阴谋得逞。

孔子周游列国,寻找出路,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他,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他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左右,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之前的周敬王十九年,鲁国大夫阳虎欲乱鲁而专其政,结果失败,逃奔齐国,见齐景公,以所据讙阳之田献之,欲借兵伐鲁。齐大夫鲍国向齐景公进言说:“鲁方用孔子,不可敌也。不如执阳虎而归其田,以媚孔某。”景公从之,乃囚虎于西鄙。虎以酒醉守者,乘辎车逃奔宋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阳虎曾经未打招呼,擅自带兵过宋国的匡人之境(今睢县匡城)去郑,残暴过匡人,因而得罪了匡人。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路过宋之匡邑,匡人素恨阳虎,见孔子之貌与阳虎相似,以为阳虎复至,聚众围之。《孔子家语》载:“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的弟子子路文武双全,当时怕孔子的安全受到威胁,才要与匡人战。而当时孔子却镇定自若,止之曰:“某无仇于匡,是必有故,不久当自解。”于是安坐于车上,悠然鸣琴。子路非常惊讶,如果匡人不是像孔子预料的那样,孔子将大难临头,问孔子为什么在这种时候还这样悠然自得,孔子说:“在水中来去不怕蛟龙的,是渔夫之勇;在野外来去不怕虎豹的,是猎人之勇;面对刀枪不顾死活向前冲锋的,是战士之勇;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临大难而不惧者,是圣人之勇。”

事情很快就出现了转机。卫灵公听说孔子离开了卫国,觉得孔子是当世圣人,天下闻名,孔子离卫国而走,诸侯会以为卫国无道,便立即派人把孔子追回去。这时追孔子的卫人正好来到,见了孔子,说明卫灵公挽留他的盛意,并向匡人说明这不是阳虎,而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夫子,你们误会了他。匡人这才知道发生了误会,于是立即向孔子谢罪,一起离去。

从此,孔子“临大难而不惧”一事被广泛传开,世人都盛赞孔子的学识和胆量。后来,人们便把孔子这一经历概括为“临危不惧”4个字,广为引用。“临危不惧”便成了人们常用的成语,亦作“临难不拒”。

例句:春秋时代名家邓析所作的《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现代人称赞革命烈士方志敏说:“方志敏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79)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2018-12-10 00:18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临危不惧

“临危不惧”这一成语中,“临”谓之“遇到”;“危”即危险;“惧”,怕的意思。意思是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典故源于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中在宋国的一次经历。孔子从小刻苦读书,博学多闻,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便有了名气。鲁定公9年,他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后来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负责处理宰相的事务,由于孔子处事有方,鲁国大治。与鲁国相邻的齐国视鲁国强盛为威胁,而鲁国强盛的主要原因又是因为有个孔子,因此齐国想杀孔子,但想了一些办法都没能得逞。于是,鲁定公13年,齐国便施了阴谋:送80名美女和乐队贿赂鲁国,意在使鲁君贪图享乐而丧志,认为这样孔子一定会反对,鲁君就会不用孔子,如此就为齐国解除了威胁。

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季孙氏不知是计,接受了齐国的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劝诫他们,他们不听,孔子非常失望,丧失了在鲁国的信心。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却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齐国的阴谋得逞。

孔子周游列国,寻找出路,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他,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他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左右,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之前的周敬王十九年,鲁国大夫阳虎欲乱鲁而专其政,结果失败,逃奔齐国,见齐景公,以所据讙阳之田献之,欲借兵伐鲁。齐大夫鲍国向齐景公进言说:“鲁方用孔子,不可敌也。不如执阳虎而归其田,以媚孔某。”景公从之,乃囚虎于西鄙。虎以酒醉守者,乘辎车逃奔宋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阳虎曾经未打招呼,擅自带兵过宋国的匡人之境(今睢县匡城)去郑,残暴过匡人,因而得罪了匡人。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路过宋之匡邑,匡人素恨阳虎,见孔子之貌与阳虎相似,以为阳虎复至,聚众围之。《孔子家语》载:“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的弟子子路文武双全,当时怕孔子的安全受到威胁,才要与匡人战。而当时孔子却镇定自若,止之曰:“某无仇于匡,是必有故,不久当自解。”于是安坐于车上,悠然鸣琴。子路非常惊讶,如果匡人不是像孔子预料的那样,孔子将大难临头,问孔子为什么在这种时候还这样悠然自得,孔子说:“在水中来去不怕蛟龙的,是渔夫之勇;在野外来去不怕虎豹的,是猎人之勇;面对刀枪不顾死活向前冲锋的,是战士之勇;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临大难而不惧者,是圣人之勇。”

事情很快就出现了转机。卫灵公听说孔子离开了卫国,觉得孔子是当世圣人,天下闻名,孔子离卫国而走,诸侯会以为卫国无道,便立即派人把孔子追回去。这时追孔子的卫人正好来到,见了孔子,说明卫灵公挽留他的盛意,并向匡人说明这不是阳虎,而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夫子,你们误会了他。匡人这才知道发生了误会,于是立即向孔子谢罪,一起离去。

从此,孔子“临大难而不惧”一事被广泛传开,世人都盛赞孔子的学识和胆量。后来,人们便把孔子这一经历概括为“临危不惧”4个字,广为引用。“临危不惧”便成了人们常用的成语,亦作“临难不拒”。

例句:春秋时代名家邓析所作的《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现代人称赞革命烈士方志敏说:“方志敏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79)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人民网网民留言督办:楼下餐馆污染环境
退伍军人“登啥记” 记者为您探消息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直播】淮海经济区 ...
每天锻炼一小时,美好生活一辈子
覆盖二膜,预防冻害
健康扶贫进村来。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