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五十六:“人文逢泽”(07)

假山肇始百灵山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8-08-30 01:13

 

灵台寺遗址

【阅读提示】

姿态万千的山石,雕栏画栋的建筑,生机勃勃的花木和波光潋滟的水景,共同构成多姿多彩的中国园林美景。苏州园林是大家所熟悉的,尤其园中的假山独具匠心。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里写道:“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正如苏州园林那样,在中国园林中假山叠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独立的造景作用。造园家利用源于中国众多名山的灵感源泉,采用不同形式、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于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中国最早的园林假山始于何时何地呢?答案是始于西汉梁国梁园的百灵山和栖龙岫。

梁园胜景百灵山 肤寸石叠落猿岩

我国人工堆叠假山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用人工堆山。始见文字记载有《论语·子罕》中述“譬如为善,未成一向篑”,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可算假山的萌芽和雏形。园林假山始于秦汉,兴于唐宋,而精于明清。秦汉苑囿中出现神话色彩的仙岛神山,如秦代野史中载有秦始皇筑土为蓬莱山,而把石头作为造景和观赏的对象在园林中使用的记载始见于西汉,梁孝王于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筑兔园,《三辅黄图》云:“梁孝王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此假山之始。”

梁园作为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所筑假山也是迄今所见史籍记载中最早的土、石并用之山。园中筑山不仅以土筑为基础,还以奇异的肤寸石“构石为山”堆叠为岩(落猿岩)、岫(栖龙岫)等形象,配以园中的雁池、鹤洲、凫渚之景,以及宫馆、动植物、架空的复道等,使自然美和人工美融为一体,在梁园中增添了灵动鲜活的韵致。江淹《学梁王菟园赋》对此胜景描绘道:“碧山倚巘崎兮,像海水;碣石朝日晨霞兮,赩红壁;仰望泬寥兮,数千尺。跬礖嵺愀,汨淈成岫,谽呀而窟窦。哮碻㙾確,紫芜丹駮,苔点绮缛,若断若续……逮至山顶,丹壁四平。灵木夹道,神草列生。俯瞰太一,下视流星。既投冠而弃剑,以抚魄而荡灵。”

梁孝王携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文士在此饮酒赏景作赋,与朝臣及民众同乐:“其乐足以弃国释位,遗死忘归也……于是大夫之徒,称诗而归。春阳始映,朱华未希。卒逢邯郸之女,蕙色玉质。命知其丽,攒连映日。”对此,著名建筑专家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此,又常称之为‘假山’,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与一般自然山石不同,园林中的山石除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

周代宋国为灵台 最早国家天文台

百灵山在周代时可谓地位显赫,原称灵台,为宋国的国家天文台。据史料记载,灵台为我国最早的国家天文台,始于西周初年周文王时期,他在丰京(今西安)筑灵台从事天文观测研究,各诸侯国依此规制也分别建灵台,宋国灵台建于此时。灵台之“灵”指心,“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晋书·天文志上》:“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福瑞、候灾变也。”意为灵台星三颗位于明堂之西,神的精明(即心)叫作灵,四面方正高大的建筑叫做台,以掌管观测云气物候,察看祥瑞,占候灾害变异。

西周一代,灵台都是天子祭祀、朝聘诸侯之所。对于各诸侯国来说,灵台除了天文观测,还是行礼仪之台,因此灵台又称仪台、义台。当年,宋国国君就在这里朝聘大臣、举行祭祀仪式。《周官·肆师职》郑注曰:“古者书仪但为义。是义即古仪字也。仪台犹言容台……盖是行礼仪之台,故曰仪台也。”到了公元前364年,魏国国君罃伐取宋国的仪台,自此仪台以西宋国国土皆归魏国。清康熙《商丘县志·古迹》:“灵台:在城东,梁惠王六年,取宋仪台。郭象曰:‘仪台,灵台也。’虞城县亦有灵台。”

当时宋国,有两个灵台,一为国家天文台,即后来所建百灵山旧址;一为卫国国君逃奔宋国居所,在今虞城县境内。公元前470年,卫国因一只袜子作为导火索发生内乱,卫出公辄被手下的大臣发动政变赶跑到宋国,他在籍圃(即田籍之圃)筑灵台暂居。清光绪《虞城县志·古迹》:“灵台:在县西应善南乡。”《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夏五月庚辰,卫侯出奔宋,卫侯为灵台于籍圃,与诸大夫饮酒焉。”

到了西汉时期,宋国灵台荒废已久,仅存遗址残迹,其余的地表建筑景观完全毁灭。于是,梁孝王在其台址基础上,堆土筑高叠以奇石构建百灵山,成为梁园胜景之一。

隋朝始建灵台寺 古刹梵音氲苑庄

百灵山故址在今梁园区周集镇苑庄村西200米、沙河北岸,是一座高约2米的夯土堆,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略成圆形。上有汉至元代的陶、瓷瓦片,文化层中含有龙山文化晚期的绳纹、篮纹、方格纹、灰黑陶片、鬲足、骨器、纺纶等,出土器物有战国至汉代陶罐、钵、大泉五十铜钱等。说明4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活居住。在周代建宋国灵台,汉代建百灵山。后逐渐衰败,至隋代以台名寺,在其遗址上始建灵台寺,清康熙《商丘县志·寺观》:“灵台寺:在城东灵台寺,隋开皇二年建。”延续至今。

灵台寺的发展也历经兴衰。据寺内碑碣记载,寺院自隋开皇二年(582年)建成后,香火旺盛。唐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拨银万两扩建寺院,寺院占地285亩,殿堂楼阁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至宋代开始衰败,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1958年“破四旧”,灵台寺被毁,仅存明正德年间石柱础8个,上面有浮雕花草鸟兽图案。当地用扒掉的墙砖和部分建筑用料,建起了当时的张阁大礼堂。1998年,灵台寺重建,占地16亩,寺院的匾牌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灵台寺又称龙台寺,也因此出现“一寺两匾”的奇观,即寺门外侧挂着“灵台寺”匾牌,而门头内侧则挂“龙台寺”匾额。寺院重建时,曾在遗址处发掘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夜明灯、铜镜和数件陶器等,现珍藏于市博物馆。

灵台寺所在的村庄称“苑庄”,即汉时梁孝王“东苑”故地,苑已不在,唯留村名成为历史的记忆。据村里老人讲,在清末民初,灵台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会有5至10天的庙会。庙会期间,苑庄附近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既有戏曲演出、杂技表演等,还有来自豫鲁苏皖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更有磕头烧香、顶礼膜拜的香客。因为人数实在太多,经常出现苑庄周围几个村庄的井水被喝干的情况。如今,苑庄伴着村西昔日的百灵山故址、今日的千年古刹,在历史更迭的沧桑变迁和晨钟暮鼓的梵音中,仍具象地见证着昔日梁园的魅力与传承。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五十六:“人文逢泽”(07)
假山肇始百灵山
2018-08-30 01:13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灵台寺遗址

【阅读提示】

姿态万千的山石,雕栏画栋的建筑,生机勃勃的花木和波光潋滟的水景,共同构成多姿多彩的中国园林美景。苏州园林是大家所熟悉的,尤其园中的假山独具匠心。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里写道:“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正如苏州园林那样,在中国园林中假山叠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独立的造景作用。造园家利用源于中国众多名山的灵感源泉,采用不同形式、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于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中国最早的园林假山始于何时何地呢?答案是始于西汉梁国梁园的百灵山和栖龙岫。

梁园胜景百灵山 肤寸石叠落猿岩

我国人工堆叠假山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用人工堆山。始见文字记载有《论语·子罕》中述“譬如为善,未成一向篑”,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可算假山的萌芽和雏形。园林假山始于秦汉,兴于唐宋,而精于明清。秦汉苑囿中出现神话色彩的仙岛神山,如秦代野史中载有秦始皇筑土为蓬莱山,而把石头作为造景和观赏的对象在园林中使用的记载始见于西汉,梁孝王于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筑兔园,《三辅黄图》云:“梁孝王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此假山之始。”

梁园作为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所筑假山也是迄今所见史籍记载中最早的土、石并用之山。园中筑山不仅以土筑为基础,还以奇异的肤寸石“构石为山”堆叠为岩(落猿岩)、岫(栖龙岫)等形象,配以园中的雁池、鹤洲、凫渚之景,以及宫馆、动植物、架空的复道等,使自然美和人工美融为一体,在梁园中增添了灵动鲜活的韵致。江淹《学梁王菟园赋》对此胜景描绘道:“碧山倚巘崎兮,像海水;碣石朝日晨霞兮,赩红壁;仰望泬寥兮,数千尺。跬礖嵺愀,汨淈成岫,谽呀而窟窦。哮碻㙾確,紫芜丹駮,苔点绮缛,若断若续……逮至山顶,丹壁四平。灵木夹道,神草列生。俯瞰太一,下视流星。既投冠而弃剑,以抚魄而荡灵。”

梁孝王携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文士在此饮酒赏景作赋,与朝臣及民众同乐:“其乐足以弃国释位,遗死忘归也……于是大夫之徒,称诗而归。春阳始映,朱华未希。卒逢邯郸之女,蕙色玉质。命知其丽,攒连映日。”对此,著名建筑专家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此,又常称之为‘假山’,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与一般自然山石不同,园林中的山石除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

周代宋国为灵台 最早国家天文台

百灵山在周代时可谓地位显赫,原称灵台,为宋国的国家天文台。据史料记载,灵台为我国最早的国家天文台,始于西周初年周文王时期,他在丰京(今西安)筑灵台从事天文观测研究,各诸侯国依此规制也分别建灵台,宋国灵台建于此时。灵台之“灵”指心,“心有灵智能任持也”。《晋书·天文志上》:“明堂西三星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福瑞、候灾变也。”意为灵台星三颗位于明堂之西,神的精明(即心)叫作灵,四面方正高大的建筑叫做台,以掌管观测云气物候,察看祥瑞,占候灾害变异。

西周一代,灵台都是天子祭祀、朝聘诸侯之所。对于各诸侯国来说,灵台除了天文观测,还是行礼仪之台,因此灵台又称仪台、义台。当年,宋国国君就在这里朝聘大臣、举行祭祀仪式。《周官·肆师职》郑注曰:“古者书仪但为义。是义即古仪字也。仪台犹言容台……盖是行礼仪之台,故曰仪台也。”到了公元前364年,魏国国君罃伐取宋国的仪台,自此仪台以西宋国国土皆归魏国。清康熙《商丘县志·古迹》:“灵台:在城东,梁惠王六年,取宋仪台。郭象曰:‘仪台,灵台也。’虞城县亦有灵台。”

当时宋国,有两个灵台,一为国家天文台,即后来所建百灵山旧址;一为卫国国君逃奔宋国居所,在今虞城县境内。公元前470年,卫国因一只袜子作为导火索发生内乱,卫出公辄被手下的大臣发动政变赶跑到宋国,他在籍圃(即田籍之圃)筑灵台暂居。清光绪《虞城县志·古迹》:“灵台:在县西应善南乡。”《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夏五月庚辰,卫侯出奔宋,卫侯为灵台于籍圃,与诸大夫饮酒焉。”

到了西汉时期,宋国灵台荒废已久,仅存遗址残迹,其余的地表建筑景观完全毁灭。于是,梁孝王在其台址基础上,堆土筑高叠以奇石构建百灵山,成为梁园胜景之一。

隋朝始建灵台寺 古刹梵音氲苑庄

百灵山故址在今梁园区周集镇苑庄村西200米、沙河北岸,是一座高约2米的夯土堆,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略成圆形。上有汉至元代的陶、瓷瓦片,文化层中含有龙山文化晚期的绳纹、篮纹、方格纹、灰黑陶片、鬲足、骨器、纺纶等,出土器物有战国至汉代陶罐、钵、大泉五十铜钱等。说明4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活居住。在周代建宋国灵台,汉代建百灵山。后逐渐衰败,至隋代以台名寺,在其遗址上始建灵台寺,清康熙《商丘县志·寺观》:“灵台寺:在城东灵台寺,隋开皇二年建。”延续至今。

灵台寺的发展也历经兴衰。据寺内碑碣记载,寺院自隋开皇二年(582年)建成后,香火旺盛。唐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拨银万两扩建寺院,寺院占地285亩,殿堂楼阁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至宋代开始衰败,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1958年“破四旧”,灵台寺被毁,仅存明正德年间石柱础8个,上面有浮雕花草鸟兽图案。当地用扒掉的墙砖和部分建筑用料,建起了当时的张阁大礼堂。1998年,灵台寺重建,占地16亩,寺院的匾牌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灵台寺又称龙台寺,也因此出现“一寺两匾”的奇观,即寺门外侧挂着“灵台寺”匾牌,而门头内侧则挂“龙台寺”匾额。寺院重建时,曾在遗址处发掘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夜明灯、铜镜和数件陶器等,现珍藏于市博物馆。

灵台寺所在的村庄称“苑庄”,即汉时梁孝王“东苑”故地,苑已不在,唯留村名成为历史的记忆。据村里老人讲,在清末民初,灵台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会有5至10天的庙会。庙会期间,苑庄附近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既有戏曲演出、杂技表演等,还有来自豫鲁苏皖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更有磕头烧香、顶礼膜拜的香客。因为人数实在太多,经常出现苑庄周围几个村庄的井水被喝干的情况。如今,苑庄伴着村西昔日的百灵山故址、今日的千年古刹,在历史更迭的沧桑变迁和晨钟暮鼓的梵音中,仍具象地见证着昔日梁园的魅力与传承。

责任编辑: 田笑歌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新建机动车道 一周内...
施工留“尾巴” 居民...
园中圆小区供电恢复了还有问题待解决
京港绿地部分照明灯不亮可能是空气开关跳闸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菜价上涨
神火大道变靓了
豫剧现代戏《焦裕禄 ...
民建商丘市委举办的2...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