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六大难题 以民心为导向筑牢基层堡垒

记者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4-26 04:29

近年来,柘城县坚持问题导向,县委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找准制约基层组织建设的瓶颈和难题,进而拿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破解制约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六大难题,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逐步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树典型抓培训

破解思想建设难题

柘城县有个老党员名叫朱安平,今年78岁,是柘城县申桥乡王苞村人。柘城县委书记梁辉在王苞村调研时,了解到这个老党员平时比较热心,不仅积极参与村里事务管理,义务在村室值班、打扫村内卫生,而且平时坚持抄党章、自觉学习十九大报告,写心得体会。梁辉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说:“不学习党的理论,心里就没有主心骨,咋能算合格党员呢?”梁辉立即要求组织部门会同申桥乡党委,深入挖掘朱安平的事迹,作为典型在全县推广,带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以来,柘城县推动县乡两级党组织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为重点,以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大规模培训干部等为主要抓手,举办各类干部研讨班和轮训班6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2.4万余人次,组织开展宣讲近900场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群众头脑,确保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在柘城落地生根。

三着力一创新

破解带头人队伍建设难题

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带头人队伍。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致富带富能力不强、创新发展意识不足、群众威信不高、后备干部短缺等问题。对此,柘城县坚持“三着力一创新”,破解带头人队伍建设难题。

一是着力选优配强。结合村“两委”换届,主导制订了《关于认真做好全县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把政治过得硬、敢担当、能带富、会服务、善治理的优秀人才推选到“两委”中来。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大学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中选拔人才,要求每村至少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两委”成员,不断优化“两委”班子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全县村“两委”班子形成了以40—50岁、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为主体的合理结构。二是着力提升素质。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用好“柘城大讲堂”平台,邀请中央和河南省委党校的专家教授授课,开展大规模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2万余人次。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带头人队伍的“头雁”作用,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2017年,全县村干部领办、合办项目866个,带动3.2万多人就业。三是着力梯队建设。制定了《柘城县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办法》,各村(社区)按照现有干部职数1比1的比例,推荐政治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志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全县共配备后备干部2436名,其中35岁以下的1406名。乡镇班子成员与其结成帮带对子,提高后备干部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一创新”是指创新考核管理。柘城县开展了“五星一旗”争创活动,科学设置9类32项考核目标,采取百分量化考核计分办法,按照1—5星五个等次进行逐级评定。近三年,共表彰“五星党支部”287个、“红旗党支部”39个,发放奖金近300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善用钱办成事

破解村级无钱办事难题

柘城是国家大别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村集体经济,就难以为群众提供公益岗位,村干部说话就没人听,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不会强。

为破解这一难题,柘城县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工作思路,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柘城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一是用好“三笔发展金”。首先是在142个贫困村创新成立了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财政资金2890万元作为发展资金,平均每个村10万元—30万元,有产业和项目就发展产业和项目,没有产业和项目的这部分资金就放到县级平台上,确保每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得不低于10%的收益。仅此一项就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0余万元。其次是为15个省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争取资金1904.8万元,其中13个村将1683.2万元打捆集中使用,其余试点村用于产业园建设和实施育肥羊项目等。再次是设立总额1490万元的农村互助金,68个贫困村党支部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立互助社,组建852个借款联保小组。截至目前,互助社发放借款4027笔2819万元,还款率达100%,村集体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获得本金孳息149.7万元。

二是栽下“两棵生财树”。首先是结合脱贫攻坚,整合项目资金,全县142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了村级光伏电站,不仅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贡献收入1700万余元,还可带动全县5672户“三不四无”(不能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不能通过转移就业脱贫、不能通过社保兜底脱贫,无劳力、无资金、无技术、无稳定收入来源)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其次是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建成扶贫加工车间200多个。柘城县与中霭万家合作,着力打造了“百万亿”工程。即入驻100个扶贫车间,吸纳1万人就业,实现产值10亿元,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三是培育“一村一产业”。按照“一村一品”要求,探索高效便捷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创办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2个,发展特色产业村274个。

建场地列预算

破解基础保障乏力难题

作为一个贫困县,柘城县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待遇偏低,办公经费不足,少数村活动场所存在破旧狭小、面积不达标等问题。近年来,柘城县坚持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基础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一是强化阵地保障,确保“有地议事”。按照中央提出“建设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综合阵地”的要求,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增强服务功能着手,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近三年来,县财政投入近1亿元,完善提升村级活动场所224个,基本上实现每个村都有一个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二是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建立基层组织运转经费财政保障制度,将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村级办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实现“六连增”。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基层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其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改民风党建领

破解移风易俗难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乡风文明”。近年来,一些乡村天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摆阔等陈规陋俗愈演愈烈。有的地方仅订婚彩礼钱就高达20万元,除此之外还要求在城里买房子、有小汽车,群众称之为“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举债为子女办婚事,甚至因此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发现,封建迷信在农村也有死灰复燃的现象,农村田间地头私搭乱建的小庙日益增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乡风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必须尽快补上。

针对这些问题,柘城县通过强化思想洗礼,利用基层党校和农村宣传栏、文化广场、道德讲堂等各类平台和载体,举办移风易俗讲座,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党建引领,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建立婚丧活动报告制度。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针对全县现有2万多名65岁以上贫困老人的实际情况,成立农村孝善理事会,积极探索推行“子女交纳赡养费+财政补贴+村集体经济收入+爱心企业、人士捐助”的孝老敬亲新模式。强化典型示范,开展“移风易俗光荣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十大乡贤、十大孝星”“百个文明家庭、百名文明公民、百名致富能手”“模范红娘”评选表彰活动,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强化机制约束,健全完善“一约六会”制度,即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全县所有乡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积极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不办。截至目前,全县文明节俭办红白事2万多起,节俭群众开支10亿多元。柘城县的做法受到中宣部领导同志批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建机制严查处

破解干部公道办事难题

通过对近年来的信访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反映农村基层干部的问题线索占60%以上,群众对农村基层干部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私分截留扶贫款项、危改资金等意见较大。

针对这一问题,柘城县探索推行了“六位一体”村级微权运行监督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这套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厘清一张清单。即村干部权力清单,共4类13项36条,使村干部行使权力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二是绘制一张图表。即依照这一清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固化规范办事流程并向群众公示。三是发放一张卡片。即制作发放村级微权治理监督廉心卡,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对干部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现象监督举报。四是编印一本小书。即编印了《村干部行为规范》口袋书,将主要内容概括为“十要十不准”,对村级干部履行职责、民主决策、廉洁自律、品德言行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和日常言行。五是开展一个整治。即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检查治理“三金”(低保金、危改金、到户增收资金)发放、使用过程中的违规操作、优亲厚友等问题。2017年,共查处“微腐败”问题130起,200多人受到党政纪处理。六是建好一个基地。即建成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筛选56起县纪委自办典型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柘城县委书记梁辉说,柘城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做法,一切紧紧围绕提高群众满意度这一总体目标,坚持讲政治、强功能,坚持强弱项、补短板,坚持重创新、求实效,因地制宜、借势而为,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使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柘城
柘城县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六大难题 以民心为导向筑牢基层堡垒
2018-04-26 04:29   记者 蒋友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近年来,柘城县坚持问题导向,县委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找准制约基层组织建设的瓶颈和难题,进而拿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举措,破解制约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六大难题,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逐步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树典型抓培训

破解思想建设难题

柘城县有个老党员名叫朱安平,今年78岁,是柘城县申桥乡王苞村人。柘城县委书记梁辉在王苞村调研时,了解到这个老党员平时比较热心,不仅积极参与村里事务管理,义务在村室值班、打扫村内卫生,而且平时坚持抄党章、自觉学习十九大报告,写心得体会。梁辉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说:“不学习党的理论,心里就没有主心骨,咋能算合格党员呢?”梁辉立即要求组织部门会同申桥乡党委,深入挖掘朱安平的事迹,作为典型在全县推广,带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以来,柘城县推动县乡两级党组织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为重点,以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大规模培训干部等为主要抓手,举办各类干部研讨班和轮训班6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2.4万余人次,组织开展宣讲近900场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群众头脑,确保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在柘城落地生根。

三着力一创新

破解带头人队伍建设难题

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带头人队伍。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致富带富能力不强、创新发展意识不足、群众威信不高、后备干部短缺等问题。对此,柘城县坚持“三着力一创新”,破解带头人队伍建设难题。

一是着力选优配强。结合村“两委”换届,主导制订了《关于认真做好全县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把政治过得硬、敢担当、能带富、会服务、善治理的优秀人才推选到“两委”中来。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大学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中选拔人才,要求每村至少配备一名35岁以下的“两委”成员,不断优化“两委”班子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全县村“两委”班子形成了以40—50岁、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为主体的合理结构。二是着力提升素质。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用好“柘城大讲堂”平台,邀请中央和河南省委党校的专家教授授课,开展大规模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2万余人次。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带头人队伍的“头雁”作用,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2017年,全县村干部领办、合办项目866个,带动3.2万多人就业。三是着力梯队建设。制定了《柘城县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办法》,各村(社区)按照现有干部职数1比1的比例,推荐政治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志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全县共配备后备干部2436名,其中35岁以下的1406名。乡镇班子成员与其结成帮带对子,提高后备干部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一创新”是指创新考核管理。柘城县开展了“五星一旗”争创活动,科学设置9类32项考核目标,采取百分量化考核计分办法,按照1—5星五个等次进行逐级评定。近三年,共表彰“五星党支部”287个、“红旗党支部”39个,发放奖金近300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善用钱办成事

破解村级无钱办事难题

柘城是国家大别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壳”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村集体经济,就难以为群众提供公益岗位,村干部说话就没人听,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不会强。

为破解这一难题,柘城县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工作思路,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柘城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一是用好“三笔发展金”。首先是在142个贫困村创新成立了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财政资金2890万元作为发展资金,平均每个村10万元—30万元,有产业和项目就发展产业和项目,没有产业和项目的这部分资金就放到县级平台上,确保每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得不低于10%的收益。仅此一项就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0余万元。其次是为15个省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争取资金1904.8万元,其中13个村将1683.2万元打捆集中使用,其余试点村用于产业园建设和实施育肥羊项目等。再次是设立总额1490万元的农村互助金,68个贫困村党支部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立互助社,组建852个借款联保小组。截至目前,互助社发放借款4027笔2819万元,还款率达100%,村集体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获得本金孳息149.7万元。

二是栽下“两棵生财树”。首先是结合脱贫攻坚,整合项目资金,全县142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了村级光伏电站,不仅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贡献收入1700万余元,还可带动全县5672户“三不四无”(不能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不能通过转移就业脱贫、不能通过社保兜底脱贫,无劳力、无资金、无技术、无稳定收入来源)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其次是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建成扶贫加工车间200多个。柘城县与中霭万家合作,着力打造了“百万亿”工程。即入驻100个扶贫车间,吸纳1万人就业,实现产值10亿元,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三是培育“一村一产业”。按照“一村一品”要求,探索高效便捷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创办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2个,发展特色产业村274个。

建场地列预算

破解基础保障乏力难题

作为一个贫困县,柘城县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待遇偏低,办公经费不足,少数村活动场所存在破旧狭小、面积不达标等问题。近年来,柘城县坚持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基础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一是强化阵地保障,确保“有地议事”。按照中央提出“建设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综合阵地”的要求,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增强服务功能着手,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近三年来,县财政投入近1亿元,完善提升村级活动场所224个,基本上实现每个村都有一个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二是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建立基层组织运转经费财政保障制度,将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村级办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实现“六连增”。同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基层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其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改民风党建领

破解移风易俗难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乡风文明”。近年来,一些乡村天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摆阔等陈规陋俗愈演愈烈。有的地方仅订婚彩礼钱就高达20万元,除此之外还要求在城里买房子、有小汽车,群众称之为“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举债为子女办婚事,甚至因此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发现,封建迷信在农村也有死灰复燃的现象,农村田间地头私搭乱建的小庙日益增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乡风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必须尽快补上。

针对这些问题,柘城县通过强化思想洗礼,利用基层党校和农村宣传栏、文化广场、道德讲堂等各类平台和载体,举办移风易俗讲座,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党建引领,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建立婚丧活动报告制度。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针对全县现有2万多名65岁以上贫困老人的实际情况,成立农村孝善理事会,积极探索推行“子女交纳赡养费+财政补贴+村集体经济收入+爱心企业、人士捐助”的孝老敬亲新模式。强化典型示范,开展“移风易俗光荣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十大乡贤、十大孝星”“百个文明家庭、百名文明公民、百名致富能手”“模范红娘”评选表彰活动,树立群众身边的典型。强化机制约束,健全完善“一约六会”制度,即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全县所有乡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积极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不办。截至目前,全县文明节俭办红白事2万多起,节俭群众开支10亿多元。柘城县的做法受到中宣部领导同志批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建机制严查处

破解干部公道办事难题

通过对近年来的信访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反映农村基层干部的问题线索占60%以上,群众对农村基层干部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私分截留扶贫款项、危改资金等意见较大。

针对这一问题,柘城县探索推行了“六位一体”村级微权运行监督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这套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厘清一张清单。即村干部权力清单,共4类13项36条,使村干部行使权力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二是绘制一张图表。即依照这一清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固化规范办事流程并向群众公示。三是发放一张卡片。即制作发放村级微权治理监督廉心卡,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对干部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现象监督举报。四是编印一本小书。即编印了《村干部行为规范》口袋书,将主要内容概括为“十要十不准”,对村级干部履行职责、民主决策、廉洁自律、品德言行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规范村干部履职行为和日常言行。五是开展一个整治。即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检查治理“三金”(低保金、危改金、到户增收资金)发放、使用过程中的违规操作、优亲厚友等问题。2017年,共查处“微腐败”问题130起,200多人受到党政纪处理。六是建好一个基地。即建成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筛选56起县纪委自办典型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柘城县委书记梁辉说,柘城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做法,一切紧紧围绕提高群众满意度这一总体目标,坚持讲政治、强功能,坚持强弱项、补短板,坚持重创新、求实效,因地制宜、借势而为,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使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 Nick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