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八十八

诗词中的商丘(三十)

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8-03-23 00:18

主讲人:刘万华,河南商城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尽管多数情况下已经说不清楚那段具体的历史,但商丘人对“西陂”一词依然是比较熟悉的。时至今日,一些商丘文化符号仍要借“西陂”之名来扩大影响力。本期,刘万华副教授将通过清代文人的诗词来还原以西陂别业为代表的数百年前的商丘文化印记。

《梁园怀古》

挟愁出宋城,愁积郁不开。

登高一眺望,愁至复无涯。

平野多悲风,飒然万里来。

黄叶纷欲下,鸿雁鸣正哀。

卓荦此中人,次第掩蒿莱。

营营结佩客,诩诩缀文才。

意气满衢路,日夕起浮埃。

九原不可作,独立久徘徊。

解析:本文选自《逸德轩诗集》卷中,清康熙二十六年刘榛等刻本。作者田兰芳(1628年—1701年),字梁紫,号篑山,自号拙佣子,睢州(今睢县)人。田兰芳为明诸生,屡试不中,以坐馆为生。其与郑廉、刘榛并称“宋郡三茂才”,曾长期坐馆于商丘侯氏,居归德府城,因得广交商丘文士。著有《逸德轩文集》《逸德轩诗集》等传世。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全诗紧扣“愁”字展开,前四句便有三个“愁”字,可见诗人忧愁之深与广。内心的愁闷与眼前的悲风、黄叶、哀鸿以及深秋的季节连成一片,此情此景,更加衬托出诗人的孤寂与忧愁。昔日繁华的梁园,卓荦的“文才”与“佩客”,掩埋于零落的蒿莱之中,登高远望,那一抹尘埃也许还是无声历史的诉说。悼古而伤今,诗人不仅满腹经纶的才华无处施展,而且年过半百,仍然乞食于教席,执教于异乡,无涯之愁绪自然在这样一个忧愁季节中更加不可收拾。刘榛评此诗曰“意兴自远”,即是着眼于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逸德轩记》

解析:本文亦为田兰芳所作。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田兰芳“积材赁工”,在老屋右边的空地上营建了新的读书室,取名为“逸德轩”,遂作此文以纪之。之所以取此名,原因作者在开篇便已表明:“余前此虑作伪之未尽除也,日劳劳于应感酬酢之际,而益形其拙,于是谋构一室,托处其中,息焉游焉,以逸吾德,而轩因是以有名。”

作为一位深受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影响的文人,田兰芳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常常表彰儒生、烈妇的懿行,而且时刻警醒自己要去伪存真,保持一颗善良之心。于是谋构一室,读书其中,能够安逸自己的德行,过滤掉虚伪的因素,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学家或者道德楷模。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封建时代的文人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往往退居林下,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当然其出发点也不仅仅是针对自己,往往也有以此影响周围大众的目的,田兰芳便怀着这样的目标去读书为学。文章设为问答的形式,不仅表明了取名“逸德轩”的原因以及此轩营建的时间及过程,而且在主客问答中辩论了有与无的哲学问题,难怪刘榛在评论此文时指出作者“假漆园之面貌发尼山之宗旨”。

《五老祠记》

解析:田兰芳文章。睢阳五老,即宋庆历七年(1047年)正月,杜衍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南京,与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等耆旧优游林下,诗酒唱和,宋(今商丘)地人因而合称之为五老。后来,宋地人又建祠祭祀这五人。

但五老祠的创建者及创建时间至清初已无可考,或是守宋之官员,或是宋地之贤士,感慕五老之高风硕德,因而祀之,也寄寓着景仰之意。据《商丘县志》卷4载:“五老祠,在西门外一里许,祀宋太子少师杜衍、侍郎王涣、司农卿毕世长、郎中朱贯、冯平也。祠旧在城西二里许,正德辛巳工部尚书俞琳檄知州袁经建,侍郎吕柟记。嘉靖丁酉圮于水,知州王文林移建护城堤内。嘉靖四十一年,贯之裔刑部郎中姑苏朱景贤刻五老遗像于祠中,泐碑纪其事。今石像归于宋中书炌西湄别业中。”应当有一定的依据。

经历了明末清初战争的摧毁,至清顺治、康熙之际,五老祠已经是“栋宇摧崩,石像墁污”,令人神伤不已。但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当作者再次经过五老祠时,已经面貌一新,“庙貌严翼,墙垣崇深”,询问,“乃经历陈君与市里一二父老之所为也”,“陈君”生平事迹待考。是年六月六日,作者感而作此文。刘榛评曰:“淡淡发议,聊寄一慨,而实关系于世道人心者匪轻。”当指文中末段对于文化遗迹的盛衰与时代、人文关系的感慨。

《西陂记》

解析:本文选自《曝书亭全集·曝书亭集》卷66。作者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叟,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朱彝尊是清初重要的文学家兼学者,在诗、词、古文等方面成就卓越,词开浙西词派,诗为浙派先河。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其著有《曝书亭集》《腾笑集》《静志居诗话》《经义考》等,选编《明诗宗》《词宗》等。今人王利民等整理有《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据《商丘县志》卷3:“西陂,宋都宪荦别业,在城西南史家河侧,有溪流竹树之胜,名人题咏甚多。”此文便是“名人题咏”之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仲冬,时官通永道佥事的宋荦,始着手营造西陂别业。作《西陂杂咏》诗,同好故旧唱和者甚多。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王翚为作“西陂六景图”。其后,“怀故土益甚”,又请禹之鼎为绘“西陂鱼麦图”。宋荤还延请名家朱彝尊、王原(《西亭文钞》卷8《西陂记》)、邵长蘅(《青门剩稿》卷5《西陂鱼麦图记》)等撰文以纪其胜。

宋荦尝号西陂,或自署“西陂放鸭翁”,一方面有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以及诗学思想中师法苏轼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在获得当朝皇帝康熙御书亲笔题写之后的自豪与炫耀。

宋荦任江宁巡抚14年,三遇康熙南巡,遭逢甚隆。皇帝的御笔,加上文坛盟主王士禛的揄扬,使得“西陂”已不只是作为宋荦的别号、著作名称或者商丘的一处建筑而存在了,虽然其客观追求的如南宋孝宗给范成大御题“石湖”一样流传千古的目的不一定能够达到,但这些措施却使得宋荦及其西陂的名声大噪于当时,俨然已经从一个具体的物象上升到了一种代表商丘地域文化的重要意象之一,足令后世凭吊不尽。

只可惜随着商丘宋氏的衰落和黄河泛滥的影响,西陂别业存在的时间并不长。百余年之后的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月,管同游览西陂时,目睹的已经是“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因寄轩文集》初集卷7《游西陂记》)这也许是宋荦当初所始料未及的。

《梁园吟送四舍弟子万之商丘兼寄侯仲衡叔岱》

别酒临清枫,孤篷系寒渚。

送行为赋梁园吟,小弟飘流此间寓。

前日梁园来,今日梁园去。

梁园自古号繁华,画栋朱楼十万家。

隋炀堤上垂杨柳,小蒙城外牡丹花。

孝王折节延宾客,枚马当年擅文笔。

汴水东风啼早莺,平台积雪辉月明。

绮食雕盘日夜陈,清歌檀板遏行云。

可怜此事如流水,回首雄豪对夕曛。

弟行访古应嗟叹,况复离情隔乡县。

侯家伯仲盛才名,相逢寄语遥相念。

解析:作品选自《商丘县志》卷18,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本。作者陈维嵋(1630年—1672年),庠名文鹭,字半雪,江苏宜兴人,陈贞慧子,陈维崧二弟。陈维嵋生平详见陈维岳《仲兄半雪传》。其著有《亦山草堂遗稿》《亦山草堂南曲》《亦山草堂遗词》等。

这是一首送别诗,“四舍弟子万”指陈宗石,“侯仲衡、叔岱”指侯恪次子方岳(1613年—669年)、三子方岩(1617年—1689年)。诗约作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时陈宗石葬生母时氏后,将返商丘,故胞兄陈维嵋以诗送之。

“前日梁园来,今日梁园去”言陈宗石来去之匆匆,是年六月初八日时氏卒,宗石闻丧归,经理丧事。“梁园自古号繁华”以下十句铺写商丘往日的繁华盛事,有勉励背井离乡的宗石返商丘后勤加访古问学之意。后转而以“可怜此事如流水,回首雄豪对夕曛”,一切繁华盛事、英雄豪杰终究逃不过时间的摧毁与扼杀,宽慰宗石走出亡母之痛的影响。末联称赞侯方岳、侯方岩兄弟盛才名,既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同时也有托二人照顾胞弟之意。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八十八
诗词中的商丘(三十)
2018-03-23 00:18   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刘万华,河南商城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尽管多数情况下已经说不清楚那段具体的历史,但商丘人对“西陂”一词依然是比较熟悉的。时至今日,一些商丘文化符号仍要借“西陂”之名来扩大影响力。本期,刘万华副教授将通过清代文人的诗词来还原以西陂别业为代表的数百年前的商丘文化印记。

《梁园怀古》

挟愁出宋城,愁积郁不开。

登高一眺望,愁至复无涯。

平野多悲风,飒然万里来。

黄叶纷欲下,鸿雁鸣正哀。

卓荦此中人,次第掩蒿莱。

营营结佩客,诩诩缀文才。

意气满衢路,日夕起浮埃。

九原不可作,独立久徘徊。

解析:本文选自《逸德轩诗集》卷中,清康熙二十六年刘榛等刻本。作者田兰芳(1628年—1701年),字梁紫,号篑山,自号拙佣子,睢州(今睢县)人。田兰芳为明诸生,屡试不中,以坐馆为生。其与郑廉、刘榛并称“宋郡三茂才”,曾长期坐馆于商丘侯氏,居归德府城,因得广交商丘文士。著有《逸德轩文集》《逸德轩诗集》等传世。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全诗紧扣“愁”字展开,前四句便有三个“愁”字,可见诗人忧愁之深与广。内心的愁闷与眼前的悲风、黄叶、哀鸿以及深秋的季节连成一片,此情此景,更加衬托出诗人的孤寂与忧愁。昔日繁华的梁园,卓荦的“文才”与“佩客”,掩埋于零落的蒿莱之中,登高远望,那一抹尘埃也许还是无声历史的诉说。悼古而伤今,诗人不仅满腹经纶的才华无处施展,而且年过半百,仍然乞食于教席,执教于异乡,无涯之愁绪自然在这样一个忧愁季节中更加不可收拾。刘榛评此诗曰“意兴自远”,即是着眼于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逸德轩记》

解析:本文亦为田兰芳所作。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田兰芳“积材赁工”,在老屋右边的空地上营建了新的读书室,取名为“逸德轩”,遂作此文以纪之。之所以取此名,原因作者在开篇便已表明:“余前此虑作伪之未尽除也,日劳劳于应感酬酢之际,而益形其拙,于是谋构一室,托处其中,息焉游焉,以逸吾德,而轩因是以有名。”

作为一位深受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影响的文人,田兰芳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常常表彰儒生、烈妇的懿行,而且时刻警醒自己要去伪存真,保持一颗善良之心。于是谋构一室,读书其中,能够安逸自己的德行,过滤掉虚伪的因素,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学家或者道德楷模。

“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封建时代的文人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往往退居林下,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当然其出发点也不仅仅是针对自己,往往也有以此影响周围大众的目的,田兰芳便怀着这样的目标去读书为学。文章设为问答的形式,不仅表明了取名“逸德轩”的原因以及此轩营建的时间及过程,而且在主客问答中辩论了有与无的哲学问题,难怪刘榛在评论此文时指出作者“假漆园之面貌发尼山之宗旨”。

《五老祠记》

解析:田兰芳文章。睢阳五老,即宋庆历七年(1047年)正月,杜衍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南京,与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等耆旧优游林下,诗酒唱和,宋(今商丘)地人因而合称之为五老。后来,宋地人又建祠祭祀这五人。

但五老祠的创建者及创建时间至清初已无可考,或是守宋之官员,或是宋地之贤士,感慕五老之高风硕德,因而祀之,也寄寓着景仰之意。据《商丘县志》卷4载:“五老祠,在西门外一里许,祀宋太子少师杜衍、侍郎王涣、司农卿毕世长、郎中朱贯、冯平也。祠旧在城西二里许,正德辛巳工部尚书俞琳檄知州袁经建,侍郎吕柟记。嘉靖丁酉圮于水,知州王文林移建护城堤内。嘉靖四十一年,贯之裔刑部郎中姑苏朱景贤刻五老遗像于祠中,泐碑纪其事。今石像归于宋中书炌西湄别业中。”应当有一定的依据。

经历了明末清初战争的摧毁,至清顺治、康熙之际,五老祠已经是“栋宇摧崩,石像墁污”,令人神伤不已。但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当作者再次经过五老祠时,已经面貌一新,“庙貌严翼,墙垣崇深”,询问,“乃经历陈君与市里一二父老之所为也”,“陈君”生平事迹待考。是年六月六日,作者感而作此文。刘榛评曰:“淡淡发议,聊寄一慨,而实关系于世道人心者匪轻。”当指文中末段对于文化遗迹的盛衰与时代、人文关系的感慨。

《西陂记》

解析:本文选自《曝书亭全集·曝书亭集》卷66。作者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叟,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朱彝尊是清初重要的文学家兼学者,在诗、词、古文等方面成就卓越,词开浙西词派,诗为浙派先河。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其著有《曝书亭集》《腾笑集》《静志居诗话》《经义考》等,选编《明诗宗》《词宗》等。今人王利民等整理有《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据《商丘县志》卷3:“西陂,宋都宪荦别业,在城西南史家河侧,有溪流竹树之胜,名人题咏甚多。”此文便是“名人题咏”之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仲冬,时官通永道佥事的宋荦,始着手营造西陂别业。作《西陂杂咏》诗,同好故旧唱和者甚多。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王翚为作“西陂六景图”。其后,“怀故土益甚”,又请禹之鼎为绘“西陂鱼麦图”。宋荤还延请名家朱彝尊、王原(《西亭文钞》卷8《西陂记》)、邵长蘅(《青门剩稿》卷5《西陂鱼麦图记》)等撰文以纪其胜。

宋荦尝号西陂,或自署“西陂放鸭翁”,一方面有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以及诗学思想中师法苏轼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在获得当朝皇帝康熙御书亲笔题写之后的自豪与炫耀。

宋荦任江宁巡抚14年,三遇康熙南巡,遭逢甚隆。皇帝的御笔,加上文坛盟主王士禛的揄扬,使得“西陂”已不只是作为宋荦的别号、著作名称或者商丘的一处建筑而存在了,虽然其客观追求的如南宋孝宗给范成大御题“石湖”一样流传千古的目的不一定能够达到,但这些措施却使得宋荦及其西陂的名声大噪于当时,俨然已经从一个具体的物象上升到了一种代表商丘地域文化的重要意象之一,足令后世凭吊不尽。

只可惜随着商丘宋氏的衰落和黄河泛滥的影响,西陂别业存在的时间并不长。百余年之后的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月,管同游览西陂时,目睹的已经是“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因寄轩文集》初集卷7《游西陂记》)这也许是宋荦当初所始料未及的。

《梁园吟送四舍弟子万之商丘兼寄侯仲衡叔岱》

别酒临清枫,孤篷系寒渚。

送行为赋梁园吟,小弟飘流此间寓。

前日梁园来,今日梁园去。

梁园自古号繁华,画栋朱楼十万家。

隋炀堤上垂杨柳,小蒙城外牡丹花。

孝王折节延宾客,枚马当年擅文笔。

汴水东风啼早莺,平台积雪辉月明。

绮食雕盘日夜陈,清歌檀板遏行云。

可怜此事如流水,回首雄豪对夕曛。

弟行访古应嗟叹,况复离情隔乡县。

侯家伯仲盛才名,相逢寄语遥相念。

解析:作品选自《商丘县志》卷18,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本。作者陈维嵋(1630年—1672年),庠名文鹭,字半雪,江苏宜兴人,陈贞慧子,陈维崧二弟。陈维嵋生平详见陈维岳《仲兄半雪传》。其著有《亦山草堂遗稿》《亦山草堂南曲》《亦山草堂遗词》等。

这是一首送别诗,“四舍弟子万”指陈宗石,“侯仲衡、叔岱”指侯恪次子方岳(1613年—669年)、三子方岩(1617年—1689年)。诗约作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时陈宗石葬生母时氏后,将返商丘,故胞兄陈维嵋以诗送之。

“前日梁园来,今日梁园去”言陈宗石来去之匆匆,是年六月初八日时氏卒,宗石闻丧归,经理丧事。“梁园自古号繁华”以下十句铺写商丘往日的繁华盛事,有勉励背井离乡的宗石返商丘后勤加访古问学之意。后转而以“可怜此事如流水,回首雄豪对夕曛”,一切繁华盛事、英雄豪杰终究逃不过时间的摧毁与扼杀,宽慰宗石走出亡母之痛的影响。末联称赞侯方岳、侯方岩兄弟盛才名,既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同时也有托二人照顾胞弟之意。

责任编辑: 田戈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