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苑茶坊]年年元宵 今又元宵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8-02-28 07:18

本期话题

俗话说:“正月正,出了初十就十五。”眨眼间,元宵节又到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青玉案》生动描绘了京都元宵佳节满城花灯、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而如今的元宵节,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火树银花不夜天。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晚会、玩游戏,很少有儿时元宵夜里那种欢闹的场景了,那些年元宵夜的狂欢只能珍藏在回忆里……

童年的元宵节

■一心(上 海)

每到元宵节,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人山人海。这一天,人们还会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和缤纷的烟花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也把我带回了童年的元宵节,那悠远温馨的记忆便涌入脑海。

小时候,一过农历正月初五,我就扳着手指盼望元宵节。对小孩儿来说,过元宵节点灯笼是最快乐的事。母亲提前就给我准备了灯笼和三根小蜡烛,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点灯笼,每晚一根。一到正月十四晚上,我就提着灯笼出去了,左邻右舍的小孩儿也陆续来了,大街上便热闹起来。小伙伴们的灯笼有的是买的,有的是大人做的,有西瓜灯、龙灯、花形灯、宫灯……形状各异、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那时没有路灯,各式各样的灯笼照亮了节日的大街,照亮了我们的笑脸,温暖了寒冷的夜晚,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快乐。有的小孩儿没有买到灯笼,就会自己制作一个白菜灯,先把白菜根挖空,里面放上废布条或者棉花,再倒上煤油,然后用一根长棍挑着。白菜灯火焰很大,冒着黑烟,我们点的纸灯笼怕遭殃只好远远地躲着……大家讨论着、攀比着,谁的灯笼最好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亮的时间最长。有时我们还要比赛,看谁点着灯笼跑得快。跑起来的时候,灯笼摇来晃去,烛光忽闪忽闪,要赶快用手护住灯笼,只恐怕灯笼歪了被烧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我们唱着歌谣点着灯笼,从大街这头走到那头,幸福在心里荡漾。我的灯笼里那根细小的蜡烛没多长时间就燃完了,却眼巴巴看着别人的灯笼仍然不肯回家,直到家长千呼万唤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时光流逝,童年的元宵节越来越远,但每到这一天,童年过节时的点点滴滴便从记忆深处跳出来,那泛着淡淡烛光的纸灯笼,还有那自制的白菜灯,伴着童年的快乐就会浮现在眼前。现在,城市里很少看到童年时的纸灯笼,更没有自制的白菜灯,热闹非凡的“灯笼会”也没有了,但那时清脆的童谣声和伙伴的欢声笑语仍在夜空中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存留至今。

元宵节的“元宵结”

■张永生(山 东)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元宵节,母亲就会做一些乒乓球般大小的元宵。元宵用糯米包制而成,或实心,或带馅。元宵有多种食用方法,煮、煎、蒸、炸皆可,全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去选择。在这些食用方法中,我们家通常是煮。每次煮元宵,母亲都是边煮边不紧不慢地拨动着锅里起起伏伏的雪白的元宵,让我不禁馋得口水直流。等到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端在手里,我总是拿起筷子就匆匆往嘴里扒,仿佛担心吃慢了会没得吃。因为元宵里面的馅很烫,每次吃元宵,我不是烫到喉咙,就是烫到舌头。于是,我对着碗不停地吹。

按照家乡的风俗,母亲会在几个元宵里分别包上两分钱的硬币,据说谁能吃到包着硬币的元宵,谁就能在这一年里事事顺心。在母亲的精心安排下,那些象征着好运的元宵总会不知不觉地溜进我的碗里。品尝着甜而不腻的元宵,享受着浓浓的亲情,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

过元宵节,是少不了灯的。元宵之夜,看着窗外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样,父亲便开始动手做花灯了。每次做花灯时,父亲会先把准备好的竹条和花布放在手边,只见他三缠两绕之后,那灯笼的骨架就跃然而出了。我蹲在父亲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像欣赏一部动画片一样专注,父亲那娴熟的手艺和精细的做工着实让我佩服。在父亲的引领下,提着他亲手制作的花灯,我会把屋里屋外的每个角落都照个遍。父亲告诉我,这样可以让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庄稼五谷丰登。随着自己的年龄不断增大,我方才懂得,当年我手中那忽闪忽闪的火苗,是父亲对未来的祝福和祈愿。

当岁月的刻刀悄悄在额头上留下几条皱纹时,我才发现元宵节在我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一种情结,让我回味,令我珍藏。又一个祥和的元宵节即将来临,咬一口如蜜般甜的元宵,家人的牵挂又在心头弥漫,生活将为我们翻开崭新的一页。

红红火火闹元宵

■刘小兵(湖 南)

记忆中,正月十五的夜晚,是被红色包围的。村里的龙要耍到半夜,俗称“收龙”。这天,一待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条件好的,屋里屋外都挂着灯笼,煞是好看,条件差些的,也要扯亮屋内所有的电灯。大人们说,这天灯越亮、越红,越代表一家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流连村头,放眼望去,满山满坡都是红色,照得人们的脸膛都亮堂堂的。

在这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庆氛围下,村里的龙火急火燎地登场了。铿锵的锣鼓声中,龙头扬着两根卷曲的长须,瞪着一双溜圆的大眼,张着宽宽的大嘴,兴高采烈地舞动起来。龙头牵着满是鳞片的龙身,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夜幕中不时划出一道道红色的弧线。这时,最开心的往往是我们这帮孩子,叫着吼着,跟着舞龙的队伍走东家串西家,分享着各家分发的糖果、五香丸子、花生等美味。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村里在村口修了戏台,每到元宵节这天,大红的灯笼就会挂满整个戏台。吃罢晚饭,一家老小都急着往村口赶。晚上,除了舞龙外,还增设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如地方戏和农人们自编自导的小品。高亢的唱腔,幽默滑稽的动作,透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一排排鲜红的灯笼下,人们或坐或立,伸长脖颈,聚精会神地看着演出,开心地笑着,热情地比画着。锁呐声声,锣鼓喧天,琴声悠扬,笛声婉转,把人们的心情撩逗得一漾一漾的,幸福溢满了人们的胸膛。沉浸在火红的欢腾世界里,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元宵之夜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

又一个元宵节不期而至,如今,久居城市高楼大厦的我,已多年没看到故乡的龙灯了。但当年欢度元宵节时的那份热闹和温馨,依然鲜活在心里……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梁苑茶坊]年年元宵 今又元宵
2018-02-28 07:18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本期话题

俗话说:“正月正,出了初十就十五。”眨眼间,元宵节又到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青玉案》生动描绘了京都元宵佳节满城花灯、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而如今的元宵节,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火树银花不夜天。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晚会、玩游戏,很少有儿时元宵夜里那种欢闹的场景了,那些年元宵夜的狂欢只能珍藏在回忆里……

童年的元宵节

■一心(上 海)

每到元宵节,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人山人海。这一天,人们还会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和缤纷的烟花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也把我带回了童年的元宵节,那悠远温馨的记忆便涌入脑海。

小时候,一过农历正月初五,我就扳着手指盼望元宵节。对小孩儿来说,过元宵节点灯笼是最快乐的事。母亲提前就给我准备了灯笼和三根小蜡烛,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点灯笼,每晚一根。一到正月十四晚上,我就提着灯笼出去了,左邻右舍的小孩儿也陆续来了,大街上便热闹起来。小伙伴们的灯笼有的是买的,有的是大人做的,有西瓜灯、龙灯、花形灯、宫灯……形状各异、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那时没有路灯,各式各样的灯笼照亮了节日的大街,照亮了我们的笑脸,温暖了寒冷的夜晚,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快乐。有的小孩儿没有买到灯笼,就会自己制作一个白菜灯,先把白菜根挖空,里面放上废布条或者棉花,再倒上煤油,然后用一根长棍挑着。白菜灯火焰很大,冒着黑烟,我们点的纸灯笼怕遭殃只好远远地躲着……大家讨论着、攀比着,谁的灯笼最好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亮的时间最长。有时我们还要比赛,看谁点着灯笼跑得快。跑起来的时候,灯笼摇来晃去,烛光忽闪忽闪,要赶快用手护住灯笼,只恐怕灯笼歪了被烧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我们唱着歌谣点着灯笼,从大街这头走到那头,幸福在心里荡漾。我的灯笼里那根细小的蜡烛没多长时间就燃完了,却眼巴巴看着别人的灯笼仍然不肯回家,直到家长千呼万唤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时光流逝,童年的元宵节越来越远,但每到这一天,童年过节时的点点滴滴便从记忆深处跳出来,那泛着淡淡烛光的纸灯笼,还有那自制的白菜灯,伴着童年的快乐就会浮现在眼前。现在,城市里很少看到童年时的纸灯笼,更没有自制的白菜灯,热闹非凡的“灯笼会”也没有了,但那时清脆的童谣声和伙伴的欢声笑语仍在夜空中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存留至今。

元宵节的“元宵结”

■张永生(山 东)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元宵节,母亲就会做一些乒乓球般大小的元宵。元宵用糯米包制而成,或实心,或带馅。元宵有多种食用方法,煮、煎、蒸、炸皆可,全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去选择。在这些食用方法中,我们家通常是煮。每次煮元宵,母亲都是边煮边不紧不慢地拨动着锅里起起伏伏的雪白的元宵,让我不禁馋得口水直流。等到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端在手里,我总是拿起筷子就匆匆往嘴里扒,仿佛担心吃慢了会没得吃。因为元宵里面的馅很烫,每次吃元宵,我不是烫到喉咙,就是烫到舌头。于是,我对着碗不停地吹。

按照家乡的风俗,母亲会在几个元宵里分别包上两分钱的硬币,据说谁能吃到包着硬币的元宵,谁就能在这一年里事事顺心。在母亲的精心安排下,那些象征着好运的元宵总会不知不觉地溜进我的碗里。品尝着甜而不腻的元宵,享受着浓浓的亲情,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

过元宵节,是少不了灯的。元宵之夜,看着窗外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样,父亲便开始动手做花灯了。每次做花灯时,父亲会先把准备好的竹条和花布放在手边,只见他三缠两绕之后,那灯笼的骨架就跃然而出了。我蹲在父亲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像欣赏一部动画片一样专注,父亲那娴熟的手艺和精细的做工着实让我佩服。在父亲的引领下,提着他亲手制作的花灯,我会把屋里屋外的每个角落都照个遍。父亲告诉我,这样可以让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庄稼五谷丰登。随着自己的年龄不断增大,我方才懂得,当年我手中那忽闪忽闪的火苗,是父亲对未来的祝福和祈愿。

当岁月的刻刀悄悄在额头上留下几条皱纹时,我才发现元宵节在我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一种情结,让我回味,令我珍藏。又一个祥和的元宵节即将来临,咬一口如蜜般甜的元宵,家人的牵挂又在心头弥漫,生活将为我们翻开崭新的一页。

红红火火闹元宵

■刘小兵(湖 南)

记忆中,正月十五的夜晚,是被红色包围的。村里的龙要耍到半夜,俗称“收龙”。这天,一待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条件好的,屋里屋外都挂着灯笼,煞是好看,条件差些的,也要扯亮屋内所有的电灯。大人们说,这天灯越亮、越红,越代表一家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流连村头,放眼望去,满山满坡都是红色,照得人们的脸膛都亮堂堂的。

在这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庆氛围下,村里的龙火急火燎地登场了。铿锵的锣鼓声中,龙头扬着两根卷曲的长须,瞪着一双溜圆的大眼,张着宽宽的大嘴,兴高采烈地舞动起来。龙头牵着满是鳞片的龙身,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夜幕中不时划出一道道红色的弧线。这时,最开心的往往是我们这帮孩子,叫着吼着,跟着舞龙的队伍走东家串西家,分享着各家分发的糖果、五香丸子、花生等美味。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村里在村口修了戏台,每到元宵节这天,大红的灯笼就会挂满整个戏台。吃罢晚饭,一家老小都急着往村口赶。晚上,除了舞龙外,还增设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如地方戏和农人们自编自导的小品。高亢的唱腔,幽默滑稽的动作,透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一排排鲜红的灯笼下,人们或坐或立,伸长脖颈,聚精会神地看着演出,开心地笑着,热情地比画着。锁呐声声,锣鼓喧天,琴声悠扬,笛声婉转,把人们的心情撩逗得一漾一漾的,幸福溢满了人们的胸膛。沉浸在火红的欢腾世界里,一个美好而难忘的元宵之夜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度过了。

又一个元宵节不期而至,如今,久居城市高楼大厦的我,已多年没看到故乡的龙灯了。但当年欢度元宵节时的那份热闹和温馨,依然鲜活在心里……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正在办理手续 从今年1月1日起补发
兆隆·金盾国际小区A区 改造施工将开始 水质问题有...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春花相伴劳作忙
以花为茗 与花相伴
“花”经济 有“钱”景
街头“新装备”还原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