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商丘(二十四)

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8-02-02 07:19

■主讲人:刘万华,河南商城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地方志书是研究一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各地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书中,会收录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典型文学作品,甚至包括一些在地方志书外少被收录或传颂的作品,如刘万华副教授即将讲到的《过归德》一诗,相较作者的其他诗作知名度要小一些。《商丘县志》卷19还收录有明代范崇儒的《幸山》一诗。范崇儒是商丘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举人,官池州通判,后辞归,以诗书自娱。“云封野寺水声潺,行在当年驻此山。南渡君臣轻社稷,北来戎马遍尘寰。五陵风雨邙山里,二帝衣冠瀚海间。飘泊天涯千载恨,游人吊古泪潸潸。”范崇儒用文字概括了靖康元年汴京沦陷,大厦倾覆,国破山河碎的状况。

《过归德》

古树长堤护宋墟,重临故郡驻熊车。

山川宛记封题处,城戍悲闻战伐余。

抚事鲂鱼今赤尾,采诗鸿雁未安居。

常怜花竹梁园路,靡睱闲行畏简书。

解析:本诗选自《归德府志》卷11《城池》,作者为蔡汝楠(1516年—1565年)。其字子木,号白石,德清(今属浙江)人。蔡汝楠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进士,曾任归德知府、河南巡抚等职。

蔡汝楠是一位值得被铭记的历史人物。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33岁的蔡汝楠出任衡州知府。在衡州4年,他“以明学成材为任”,修复石鼓书院,招生肄业其中;尝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笃伦常,识仁体警士;每月朔望,令诸生分讲“五经”,有疑难质问者,可以条呈,然后按条答问,反复剖析,揭示指归,其津津于“倡绝学以正人心,崇教化而厚风俗”,几忘身之为吏。

其讲义集《说经札记》《衡湘问辨》《太极问答》等,广为刊行;还著有《自知堂集》等。他又请过往名公讲学,以广见闻。一时衡之士绅“咸修执弟子礼,愿与观听”,“衡湘石鼓之上,宛然一邹鲁洙泗之风也”。4年后,蔡汝楠擢升四川宪副,衡郡父老子弟思慕他的恩德,于嘉靖四十年在城南买地建立衡湘书院(又称白石讲院),前为“教思堂”,后“奉先生像祀之”。

蔡汝楠的履历也是商丘历史的见证。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归德州升为府,蔡汝楠是首任归德府知府。《过归德》一诗主要抒写了作者故地重游时的所见与所感。这次路过归德,他见到了后任知府李嵩所修筑的归德护城堤,甚为安慰,但联想到自己奔走仕路,不禁有些许悲凉和无奈。

《初秋入归德新署作》

明万历刻本《甔甀洞稿》卷4中收录《上公庙诗有序》一诗。此诗作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诗人司理归德府一年余,归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域内文化遗迹众多,诗人在初至归德时曾有《调归德作》诗云:“此中多旧迹,吟眺且流年。”这一年中,诗人沉浸于归德府名胜佳境之中,吟眺游览,赋诗唱和,留下许多美妙的诗篇。

此诗不仅记载了明代嘉靖年间微子庙的情况——“其地卑湿而规制狭小,曾不比于乡社”。有感于此,诗人与归德府乡贤卿士合议重修之,工程完工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而此诗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记载了微子祠又名“上公庙”的原由——“微子初食采于微,及受周命为上公,则土与爵皆非其旧,即宋人祠之,而名曰‘微子’,得无未安乎,因僭易其颜曰‘上公庙’。”这对我们深入挖掘明代商丘地区祭祀微子的文化传统有重要文献价值。

《梁园吟》诗也是诗人司理归德府期间“吟眺”生活的一部分,吴国伦因触忤奸相严嵩而贬官归德,到任后常常寻访旧迹,吟诗抒怀,此诗末句“万事都沉浮”,可看作是诗人仕途失意后以酒解愁、看透世事的总结。

《睢阳怀古》一诗咏史怀古,“帝辇西巡六驭劳,中原万户入腥臊。胡尘不阻黄河险,战血犹悬赤日高。力尽睢阳千虎口,身轻霄汉一鸿毛。当时鼓角声难散,断垒悲风日夜号”。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张巡、许远等人坚守睢阳的崇敬,诗人也是在归德古迹中寻求精神支撑和激励。

三伏炎蒸一雨收,万家城郭暝烟稠。

卢门胜地开新府,菟苑遗民识故侯。

经术尚堪持保障,使车兼得借遨游。

登台欲极中原目,古木风生处处秋。

解析:此诗选自明万历刻本《甔甀洞稿》卷26。作者吴国伦(1524年—1593年),字明卿,号川楼子、南岳山人,湖广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吴国伦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夏,调归德府推官,二年后弃官返乡。万历年间归里后,吴国伦诗名甚盛,当时求名之士,不东走太仓(王世贞),则西走兴国(吴国伦),与李攀龙等并称“后七子”。吴国伦著有《甔甀洞稿》《续稿》等,有明万历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2~123册。

此诗创作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秋,吴国伦到任归德府推官后不久。诗中“万家城郭”表现了睢阳城的阔大,而末句“古木风生处处秋”则切合了诗人此时无限的愁绪与烦闷的心情。

《至归德二首》与《初秋入归德新署作》创作时间相近,意境相近。其一:“过宋心初稳,游梁赋岂工。一官迁谪老,三黜古今同。台榭临河曲,衣冠近洛中。难将贾生泪,重洒汉王宫。”其二:“所经席未暖,朝野自孤踪。多病微官好,无能长吏容。梦中谁是蝶,尘外客犹龙。二子如堪作,吾将曳履从。”(有注“郡之蒙城即庄周本邑,李耳生于苦县,今鹿邑,其故墟也,诗用其事”)诗人遭遇贬官,心情郁闷,而归德故宋地,是“达人”庄子的故乡,于是诗人以达观的老子、逍遥的庄子来安慰自己。

《同张肖甫登平台》一诗登眺怀古。“古木平台汴水涯,登临犹自忆豪华。梁王阁道游龙卧,魏客夷门列雉斜。日落榛芜秋万里,风飘砧杵暮千家。逢君是处堪杯酒,极北云山怅望赊。”作者在诗中慨叹梁园已经今非昔比,繁华不再,表达了沧桑的历史感,其中“日落榛芜秋万里,风飘砧杵暮千家”句,境界雄浑,愁情万端,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亦玉堂记》

解析:文章选自明代王象乾刻本《亦玉堂稿》卷6。作者沈鲤(1531年—1615年),字仲化,别号潜斋,又号龙江。《宋州从政录》虞城县部分中记载:“明有沈鲤、杨东明诸人,文学政迹,皆堪表式闾里者,因并记之。”可知沈鲤是虞城人。沈鲤是明嘉靖四十四年 (1566年)进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加少保。卒赠太师,谥文端。其为人方正刚介,立朝侃直,直谏敢言,以名节著称于世。沈鲤撰著颇丰,有《亦玉堂稿》《文雅社约》《义学正字》等传世。

此文作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因与权臣申时行政见不合,受到排挤,遂于九月称病归里。次年,于古城偏僻处辟地营室,作为其卧隐读书之处,名曰“亦玉堂”。“玉堂”本是翰林院官署之称,沈鲤以此名其室,当取意“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庄子·杂篇》),也是其忧世伤时情怀的体现。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http://epaper.cnsq.com.cn/jjwb/html/2018-02/02/content_382988.htm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诗词中的商丘(二十四)
2018-02-02 07:19   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刘万华,河南商城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地方志书是研究一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各地历代编纂的地方志书中,会收录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典型文学作品,甚至包括一些在地方志书外少被收录或传颂的作品,如刘万华副教授即将讲到的《过归德》一诗,相较作者的其他诗作知名度要小一些。《商丘县志》卷19还收录有明代范崇儒的《幸山》一诗。范崇儒是商丘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举人,官池州通判,后辞归,以诗书自娱。“云封野寺水声潺,行在当年驻此山。南渡君臣轻社稷,北来戎马遍尘寰。五陵风雨邙山里,二帝衣冠瀚海间。飘泊天涯千载恨,游人吊古泪潸潸。”范崇儒用文字概括了靖康元年汴京沦陷,大厦倾覆,国破山河碎的状况。

《过归德》

古树长堤护宋墟,重临故郡驻熊车。

山川宛记封题处,城戍悲闻战伐余。

抚事鲂鱼今赤尾,采诗鸿雁未安居。

常怜花竹梁园路,靡睱闲行畏简书。

解析:本诗选自《归德府志》卷11《城池》,作者为蔡汝楠(1516年—1565年)。其字子木,号白石,德清(今属浙江)人。蔡汝楠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进士,曾任归德知府、河南巡抚等职。

蔡汝楠是一位值得被铭记的历史人物。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33岁的蔡汝楠出任衡州知府。在衡州4年,他“以明学成材为任”,修复石鼓书院,招生肄业其中;尝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笃伦常,识仁体警士;每月朔望,令诸生分讲“五经”,有疑难质问者,可以条呈,然后按条答问,反复剖析,揭示指归,其津津于“倡绝学以正人心,崇教化而厚风俗”,几忘身之为吏。

其讲义集《说经札记》《衡湘问辨》《太极问答》等,广为刊行;还著有《自知堂集》等。他又请过往名公讲学,以广见闻。一时衡之士绅“咸修执弟子礼,愿与观听”,“衡湘石鼓之上,宛然一邹鲁洙泗之风也”。4年后,蔡汝楠擢升四川宪副,衡郡父老子弟思慕他的恩德,于嘉靖四十年在城南买地建立衡湘书院(又称白石讲院),前为“教思堂”,后“奉先生像祀之”。

蔡汝楠的履历也是商丘历史的见证。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年)归德州升为府,蔡汝楠是首任归德府知府。《过归德》一诗主要抒写了作者故地重游时的所见与所感。这次路过归德,他见到了后任知府李嵩所修筑的归德护城堤,甚为安慰,但联想到自己奔走仕路,不禁有些许悲凉和无奈。

《初秋入归德新署作》

明万历刻本《甔甀洞稿》卷4中收录《上公庙诗有序》一诗。此诗作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诗人司理归德府一年余,归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域内文化遗迹众多,诗人在初至归德时曾有《调归德作》诗云:“此中多旧迹,吟眺且流年。”这一年中,诗人沉浸于归德府名胜佳境之中,吟眺游览,赋诗唱和,留下许多美妙的诗篇。

此诗不仅记载了明代嘉靖年间微子庙的情况——“其地卑湿而规制狭小,曾不比于乡社”。有感于此,诗人与归德府乡贤卿士合议重修之,工程完工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而此诗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记载了微子祠又名“上公庙”的原由——“微子初食采于微,及受周命为上公,则土与爵皆非其旧,即宋人祠之,而名曰‘微子’,得无未安乎,因僭易其颜曰‘上公庙’。”这对我们深入挖掘明代商丘地区祭祀微子的文化传统有重要文献价值。

《梁园吟》诗也是诗人司理归德府期间“吟眺”生活的一部分,吴国伦因触忤奸相严嵩而贬官归德,到任后常常寻访旧迹,吟诗抒怀,此诗末句“万事都沉浮”,可看作是诗人仕途失意后以酒解愁、看透世事的总结。

《睢阳怀古》一诗咏史怀古,“帝辇西巡六驭劳,中原万户入腥臊。胡尘不阻黄河险,战血犹悬赤日高。力尽睢阳千虎口,身轻霄汉一鸿毛。当时鼓角声难散,断垒悲风日夜号”。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张巡、许远等人坚守睢阳的崇敬,诗人也是在归德古迹中寻求精神支撑和激励。

三伏炎蒸一雨收,万家城郭暝烟稠。

卢门胜地开新府,菟苑遗民识故侯。

经术尚堪持保障,使车兼得借遨游。

登台欲极中原目,古木风生处处秋。

解析:此诗选自明万历刻本《甔甀洞稿》卷26。作者吴国伦(1524年—1593年),字明卿,号川楼子、南岳山人,湖广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吴国伦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夏,调归德府推官,二年后弃官返乡。万历年间归里后,吴国伦诗名甚盛,当时求名之士,不东走太仓(王世贞),则西走兴国(吴国伦),与李攀龙等并称“后七子”。吴国伦著有《甔甀洞稿》《续稿》等,有明万历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2~123册。

此诗创作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秋,吴国伦到任归德府推官后不久。诗中“万家城郭”表现了睢阳城的阔大,而末句“古木风生处处秋”则切合了诗人此时无限的愁绪与烦闷的心情。

《至归德二首》与《初秋入归德新署作》创作时间相近,意境相近。其一:“过宋心初稳,游梁赋岂工。一官迁谪老,三黜古今同。台榭临河曲,衣冠近洛中。难将贾生泪,重洒汉王宫。”其二:“所经席未暖,朝野自孤踪。多病微官好,无能长吏容。梦中谁是蝶,尘外客犹龙。二子如堪作,吾将曳履从。”(有注“郡之蒙城即庄周本邑,李耳生于苦县,今鹿邑,其故墟也,诗用其事”)诗人遭遇贬官,心情郁闷,而归德故宋地,是“达人”庄子的故乡,于是诗人以达观的老子、逍遥的庄子来安慰自己。

《同张肖甫登平台》一诗登眺怀古。“古木平台汴水涯,登临犹自忆豪华。梁王阁道游龙卧,魏客夷门列雉斜。日落榛芜秋万里,风飘砧杵暮千家。逢君是处堪杯酒,极北云山怅望赊。”作者在诗中慨叹梁园已经今非昔比,繁华不再,表达了沧桑的历史感,其中“日落榛芜秋万里,风飘砧杵暮千家”句,境界雄浑,愁情万端,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亦玉堂记》

解析:文章选自明代王象乾刻本《亦玉堂稿》卷6。作者沈鲤(1531年—1615年),字仲化,别号潜斋,又号龙江。《宋州从政录》虞城县部分中记载:“明有沈鲤、杨东明诸人,文学政迹,皆堪表式闾里者,因并记之。”可知沈鲤是虞城人。沈鲤是明嘉靖四十四年 (1566年)进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加少保。卒赠太师,谥文端。其为人方正刚介,立朝侃直,直谏敢言,以名节著称于世。沈鲤撰著颇丰,有《亦玉堂稿》《文雅社约》《义学正字》等传世。

此文作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因与权臣申时行政见不合,受到排挤,遂于九月称病归里。次年,于古城偏僻处辟地营室,作为其卧隐读书之处,名曰“亦玉堂”。“玉堂”本是翰林院官署之称,沈鲤以此名其室,当取意“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庄子·杂篇》),也是其忧世伤时情怀的体现。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http://epaper.cnsq.com.cn/jjwb/html/2018-02/02/content_382988.htm

责任编辑: 贺宇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