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苑茶坊]冬至,那些温暖的记忆(二)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7-12-27 07:10

时间匆匆似流水,转眼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话说“冬至大如年”,现在,很多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来过,北方有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地方吃混沌、羊肉、狗肉等食物的。你还记得过冬至的习俗吗?你还记得冬至里那些温暖的记忆吗?

老妈也成了“讲究人”

■周明欣(夏 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吧,在我们老家那一带并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那时候资讯也很闭塞,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后来,我到商丘去读书,第一年的冬至,学校大伙也没有饺子供应。同班学生中有三门峡、南阳的学生,他们看了食堂的饭菜就嚷嚷了起来,说“今天冬至,为啥不卖饺子”,于是“罢餐”,去学校门口的餐馆吃了饺子才算完。事后聊起了这件事,他们说:“我们那边冬至是一定要吃饺子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放年假回家,顺便和家里人说起外地冬至的习俗,老妈显得很不以为然,说:“这么多年了,咱这谁家过冬至吃饺子了?又有谁的耳朵冻掉了?都是‘穷讲究’。”

现在想来,我们那一带的农村生活向来艰辛,即便在农村改革进行了10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仍不富裕。那时候我们那儿的人还没有外出打工的意识,农村收入主要靠家里的几亩土地外加一年养几头猪、羊的收入,同时,多数农村人家的生活水平也仅能维持温饱而已,吃饺子自然就是很奢侈的事。不去“穷讲究”,自然就是不“讲究”了,于是能少花的钱自然不会多花——我的印象中,小时候除了春节,平时很少吃饺子。

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外出务工的一对夫妻,一年挣个七八万甚至十来万块钱都很正常。就是不出去,在家干活也会有不菲的收入。同时,国家惠农政策逐步发力:超过60岁的老人有养老金,种地有各种补贴,生活困难的群众有低保和扶贫政策的扶持,农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天天吃饺子都不是问题。另外,随着农村网络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资讯传播也十分迅捷,有的时候是城市刚流行什么,农村就开始流行了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变得“讲究”了起来,我老妈就经常看电视上的养生节目并“参照执行”。上个周末回老家,老妈就唠叨着说:“电视上说了,冬至吃饺子有养生的道理,可惜这个冬至不是周六、周日,要不你们都回来,咱包羊肉饺子吃。”临回来时老妈又叮嘱:“你们没时间包,冬至你们就买点水饺煮了吃吧。阳历年的时候你们回来咱再自己包饺子吃。冬天要吃羊肉馅的饺子,电视上专家说了,冬天吃羊肉是温补的,对身体好。”路上我在想:原来对生活不怎么“讲究”老妈都成了“讲究人”,这是也农村这么些年来的变化之一吧!

温暖的冬至

■田晓泉(平顶山)

多数过去的冬至的事情,和平常的日子一样,消逝在过往,没留下任何印记。现在依稀能回忆到的,有这么两件。

一件是我上小学时过冬至留下的。那个冬至前一天,爷爷骑二八永久牌自行车,跑到十几里外的市场卖菜,用卖菜的钱,买了几斤白花花的肥肉,不见一溜儿红肉丝。到家后这些肉都被放进铁锅炼油。炼油剩下的渣,黄黄脆脆,有点儿苦,并不好吃。但是,当它剁碎后,和白菜、葱、五料面、酱油等拌在一起,包成饺子煮熟的时候,还是非常好吃的,反正那次我是吃了平常饭量一倍的饺子。

包饺子的时候,奶奶、姐、我一起上阵。奶奶擀面皮,我和姐姐包,时不时地奶奶还要停下擀面杖,帮我们包一会儿。当时的那一切,没觉得有什么,现在,爷爷、奶奶、大姐都去了另一个世界,我才感到那种团聚的每一分钟,都是那样的宝贵和温暖。

再有印象的冬至,已经是结婚以后的事情了。妻子上班的工厂远,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到了冬至那一天,妻子或者提前给我包好饺子,放进冰箱里,或者冬至那一天中午赶回来,说啥也要让我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因为她知道,以我的懒和不怕耳朵冻掉,是不会自己一个人动手包饺子吃的。

物以稀为贵,冬至,一年之中,阳光最珍贵、最温暖的一天。

难忘那年的鸡肉饺子

■杨会安(民 权)

在我们豫西老家,有句口头禅:“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但因家庭贫穷,我家一直吃素馅的,直到我上六年级那年冬至我才第一次吃上肉馅饺子。如今想来,既温暖又心酸。

记得那年冬至适逢周末,天空飘着小雪花,吃过早饭,母亲就开始洗萝卜,说是要包冬至饺子。看着那自入冬几乎就没离开我家餐桌的萝卜,我失望极了,抱怨道:“怎么又是萝卜馅的饺子了?人家小明家经常吃肉馅饺子,咱家就不能吃一次啊?”“傻孩子,咱怎么能和小明家相比,他爸妈都吃商品粮,有工资。咱家只有几亩地,啥收入也没有,指望啥吃肉啊?”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解释道。我无语地白了母亲一眼,噘着嘴,不顾一旁奶奶的劝慰,气呼呼地跑出去找小伙伴玩了。

等疯玩的我被姐姐喊叫回家时,发现厨房里已香气袅袅。母亲正从锅里一碗一碗往外盛饺子。我来不及洗手,跑过去拿筷子夹了一个,就放在了嘴里。

“肉饺子?”忍着烫,我嘘唏着咬了一口后,欢喜地叫了起来。

姐姐悄悄向我努努嘴,指了指院子北侧那个临时的小垃圾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堆鸡毛。难道母亲把那只下蛋的芦花母鸡给宰杀了?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久病初愈的奶奶——没鸡蛋吃,奶奶靠什么来养身体呢?我们家又没钱给奶奶买营养品。

“你这个孩子真不懂事,放下碗,洗洗手,快端一碗给你奶奶送去!要不是你奶奶心疼你,非让把那只鸡杀了,你怎么能吃上鸡肉饺子?”母亲数落着责怪我。

我小鸡叨米似的点着头,轻轻推开了奶奶的房门,并怯怯地向奶奶承认了错误。奶奶笑了,说没事,她的身体已经好了,而且安慰我说她也想吃肉馅饺子了。那一刻,我为奶奶深藏不露的爱所温暖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年的冬至饺子,最香最令我刻骨铭心!

冬至的水饺

■靳翠菊 (虞 城)

我们这一带有冬至吃水饺的习俗。从小就听大人说在冬至那天吃水饺可防止冻耳朵,可能因为饺子那扁扁的形状像耳朵一样吧。

冬至这天,你看吧,在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忙碌碌地买肉、打面,为包饺子做准备;你听,村里到处是剁饺子馅的声音。整整一天,缭绕在小村上空的都是香喷喷的饺子味。那时候农村人普遍都不富裕,包饺子也是丰俭由人,寡淡随意。有钱的人家买肉做饺子馅,就做猪肉、牛肉、羊肉馅的;有喜欢吃素馅的,就买了韭菜、鸡蛋、虾皮,做三鲜馅的;经济最不济的家庭也一样要吃饺子,就用自家种的现成的大白菜剁碎了,和同样是自家种的红薯下的粉条放在一起,拌成馅,全家老小也一样团聚起来吃一顿香喷喷、热乎乎的饺子。这天中午的饭场上,每个人的碗里都是饺子,大伙你尝我几个,我夹给你几个,互相让着,说着,吃着,好不热闹。于是一个人便吃到百家味。吃了冬至饺子,一个冬天都会倍感温暖。

冬至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夜间一天天变短,白天一天天变长。吃了冬至饺子后,心里像揣了一个大大的希望: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在每年的冬至这天,总喜欢拉长了声调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这话她像是对我们说,也像是对自己说,严寒的冬天会一点一点地过去。

吃了水饺后,我们小孩子总是高兴地飞奔出去,到家后边那结了厚厚的冰的大坑里滑冰去,边跑边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燕来,八九河开,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那些年的冬至,让我思念至今。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梁苑茶坊]冬至,那些温暖的记忆(二)
2017-12-27 07:10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时间匆匆似流水,转眼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话说“冬至大如年”,现在,很多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来过,北方有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地方吃混沌、羊肉、狗肉等食物的。你还记得过冬至的习俗吗?你还记得冬至里那些温暖的记忆吗?

老妈也成了“讲究人”

■周明欣(夏 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吧,在我们老家那一带并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那时候资讯也很闭塞,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后来,我到商丘去读书,第一年的冬至,学校大伙也没有饺子供应。同班学生中有三门峡、南阳的学生,他们看了食堂的饭菜就嚷嚷了起来,说“今天冬至,为啥不卖饺子”,于是“罢餐”,去学校门口的餐馆吃了饺子才算完。事后聊起了这件事,他们说:“我们那边冬至是一定要吃饺子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放年假回家,顺便和家里人说起外地冬至的习俗,老妈显得很不以为然,说:“这么多年了,咱这谁家过冬至吃饺子了?又有谁的耳朵冻掉了?都是‘穷讲究’。”

现在想来,我们那一带的农村生活向来艰辛,即便在农村改革进行了10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仍不富裕。那时候我们那儿的人还没有外出打工的意识,农村收入主要靠家里的几亩土地外加一年养几头猪、羊的收入,同时,多数农村人家的生活水平也仅能维持温饱而已,吃饺子自然就是很奢侈的事。不去“穷讲究”,自然就是不“讲究”了,于是能少花的钱自然不会多花——我的印象中,小时候除了春节,平时很少吃饺子。

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外出务工的一对夫妻,一年挣个七八万甚至十来万块钱都很正常。就是不出去,在家干活也会有不菲的收入。同时,国家惠农政策逐步发力:超过60岁的老人有养老金,种地有各种补贴,生活困难的群众有低保和扶贫政策的扶持,农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天天吃饺子都不是问题。另外,随着农村网络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资讯传播也十分迅捷,有的时候是城市刚流行什么,农村就开始流行了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也变得“讲究”了起来,我老妈就经常看电视上的养生节目并“参照执行”。上个周末回老家,老妈就唠叨着说:“电视上说了,冬至吃饺子有养生的道理,可惜这个冬至不是周六、周日,要不你们都回来,咱包羊肉饺子吃。”临回来时老妈又叮嘱:“你们没时间包,冬至你们就买点水饺煮了吃吧。阳历年的时候你们回来咱再自己包饺子吃。冬天要吃羊肉馅的饺子,电视上专家说了,冬天吃羊肉是温补的,对身体好。”路上我在想:原来对生活不怎么“讲究”老妈都成了“讲究人”,这是也农村这么些年来的变化之一吧!

温暖的冬至

■田晓泉(平顶山)

多数过去的冬至的事情,和平常的日子一样,消逝在过往,没留下任何印记。现在依稀能回忆到的,有这么两件。

一件是我上小学时过冬至留下的。那个冬至前一天,爷爷骑二八永久牌自行车,跑到十几里外的市场卖菜,用卖菜的钱,买了几斤白花花的肥肉,不见一溜儿红肉丝。到家后这些肉都被放进铁锅炼油。炼油剩下的渣,黄黄脆脆,有点儿苦,并不好吃。但是,当它剁碎后,和白菜、葱、五料面、酱油等拌在一起,包成饺子煮熟的时候,还是非常好吃的,反正那次我是吃了平常饭量一倍的饺子。

包饺子的时候,奶奶、姐、我一起上阵。奶奶擀面皮,我和姐姐包,时不时地奶奶还要停下擀面杖,帮我们包一会儿。当时的那一切,没觉得有什么,现在,爷爷、奶奶、大姐都去了另一个世界,我才感到那种团聚的每一分钟,都是那样的宝贵和温暖。

再有印象的冬至,已经是结婚以后的事情了。妻子上班的工厂远,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到了冬至那一天,妻子或者提前给我包好饺子,放进冰箱里,或者冬至那一天中午赶回来,说啥也要让我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因为她知道,以我的懒和不怕耳朵冻掉,是不会自己一个人动手包饺子吃的。

物以稀为贵,冬至,一年之中,阳光最珍贵、最温暖的一天。

难忘那年的鸡肉饺子

■杨会安(民 权)

在我们豫西老家,有句口头禅:“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但因家庭贫穷,我家一直吃素馅的,直到我上六年级那年冬至我才第一次吃上肉馅饺子。如今想来,既温暖又心酸。

记得那年冬至适逢周末,天空飘着小雪花,吃过早饭,母亲就开始洗萝卜,说是要包冬至饺子。看着那自入冬几乎就没离开我家餐桌的萝卜,我失望极了,抱怨道:“怎么又是萝卜馅的饺子了?人家小明家经常吃肉馅饺子,咱家就不能吃一次啊?”“傻孩子,咱怎么能和小明家相比,他爸妈都吃商品粮,有工资。咱家只有几亩地,啥收入也没有,指望啥吃肉啊?”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解释道。我无语地白了母亲一眼,噘着嘴,不顾一旁奶奶的劝慰,气呼呼地跑出去找小伙伴玩了。

等疯玩的我被姐姐喊叫回家时,发现厨房里已香气袅袅。母亲正从锅里一碗一碗往外盛饺子。我来不及洗手,跑过去拿筷子夹了一个,就放在了嘴里。

“肉饺子?”忍着烫,我嘘唏着咬了一口后,欢喜地叫了起来。

姐姐悄悄向我努努嘴,指了指院子北侧那个临时的小垃圾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堆鸡毛。难道母亲把那只下蛋的芦花母鸡给宰杀了?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久病初愈的奶奶——没鸡蛋吃,奶奶靠什么来养身体呢?我们家又没钱给奶奶买营养品。

“你这个孩子真不懂事,放下碗,洗洗手,快端一碗给你奶奶送去!要不是你奶奶心疼你,非让把那只鸡杀了,你怎么能吃上鸡肉饺子?”母亲数落着责怪我。

我小鸡叨米似的点着头,轻轻推开了奶奶的房门,并怯怯地向奶奶承认了错误。奶奶笑了,说没事,她的身体已经好了,而且安慰我说她也想吃肉馅饺子了。那一刻,我为奶奶深藏不露的爱所温暖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年的冬至饺子,最香最令我刻骨铭心!

冬至的水饺

■靳翠菊 (虞 城)

我们这一带有冬至吃水饺的习俗。从小就听大人说在冬至那天吃水饺可防止冻耳朵,可能因为饺子那扁扁的形状像耳朵一样吧。

冬至这天,你看吧,在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忙碌碌地买肉、打面,为包饺子做准备;你听,村里到处是剁饺子馅的声音。整整一天,缭绕在小村上空的都是香喷喷的饺子味。那时候农村人普遍都不富裕,包饺子也是丰俭由人,寡淡随意。有钱的人家买肉做饺子馅,就做猪肉、牛肉、羊肉馅的;有喜欢吃素馅的,就买了韭菜、鸡蛋、虾皮,做三鲜馅的;经济最不济的家庭也一样要吃饺子,就用自家种的现成的大白菜剁碎了,和同样是自家种的红薯下的粉条放在一起,拌成馅,全家老小也一样团聚起来吃一顿香喷喷、热乎乎的饺子。这天中午的饭场上,每个人的碗里都是饺子,大伙你尝我几个,我夹给你几个,互相让着,说着,吃着,好不热闹。于是一个人便吃到百家味。吃了冬至饺子,一个冬天都会倍感温暖。

冬至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夜间一天天变短,白天一天天变长。吃了冬至饺子后,心里像揣了一个大大的希望: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在每年的冬至这天,总喜欢拉长了声调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这话她像是对我们说,也像是对自己说,严寒的冬天会一点一点地过去。

吃了水饺后,我们小孩子总是高兴地飞奔出去,到家后边那结了厚厚的冰的大坑里滑冰去,边跑边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燕来,八九河开,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那些年的冬至,让我思念至今。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正在办理手续 从今年1月1日起补发
兆隆·金盾国际小区A区 改造施工将开始 水质问题有...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春花相伴劳作忙
以花为茗 与花相伴
“花”经济 有“钱”景
街头“新装备”还原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