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小包公》:唱响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梁园网 2017-11-27 09:37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柳忠勤,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秀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光,区政府党组成员韩守业等在演出前看望《小包公》演员。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领导周广莲在四平调《小包公》演出后慰问演员。

四平调《小包公》剧中照。

四平调《小包公》剧中照。

观众微笑喝彩连绵不断。

四平调《小包公》全体演员谢幕。

全体演员与领导合影留念。

进京演出引燃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你们就不该来,我十年都没有哭过,你们来了,感动得我哭了。我觉得河南戏曲绝不亚于京剧。”这是“商丘四平调”《小包公》演出结束后,新闻媒体在采访一个北京70多岁的老太太肺腑之言。

11月19日晚,我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表演了传统曲目《小包公》,受到现场观众高度评价。商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秀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光,区政府党组成员韩守业以及区委宣传部、文联、文化旅游将等有关人员在现场观看了演出。

11月17日至11月23日在梅兰芳大剧院火爆呈现9个稀有剧种10场戏让北京戏迷过足了7天戏瘾。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承办的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剧院上下三层座位场场爆满,效果强烈;网络直播,每场观众约8万,影响广泛。有观众说,一下子集中9个稀有剧种在京城一个剧院依次亮相,产生如此轰动效应,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纵观这场展演,亮点颇多,最根本的则是,从创意到组织,从主办者到参与者,都表现了充分的文化自觉。

这次演出是他们应河南李树建艺术中心邀请,赴京参加“唱响新时代——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演出活动的。此次演出活动是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旨在贯彻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相关文艺政策,落实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讲话精神,促进稀有剧种的活态传承,展示稀有剧种的独特魅力,推动稀有剧种健康发展,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当晚,他们表演了传统曲目,也是该剧团的保留曲目《小包公》。该剧是著名四平调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金荣的代表作,是四平调剧种的经典之作。此次赴京演出,由拜金荣的徒弟邵凤荣饰演小包公,孟艳饰演大嫂,贾惠惠饰演二嫂,杨静饰演包公。邵凤荣以其宽厚明亮的声音和泼辣逼真的表演技艺,成功地塑造了包丞幼年的艺术形象,为首都观众展示了四平调剧种的精髓和魅力,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据悉,大型专题《商丘四平调》11月19日(9:00,10:30,13:00,14:30,16:30,21:30,23:30)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啦!商丘四平调是中国稀有的戏剧种之一,2006年 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非遗文化、挖掘戏曲艺术,加强各级有关部门对非遗剧种的认识、保护、利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范围对非遗剧种采访报道,商丘四平调由此被列入宣传名单。本专题通过大量现场采访、实景演唱,展现了商丘四平调的独特魅力,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收听,FM89.0商丘综合广播也会密集播出。

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独具地方特色,是一种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调《小包公》讲述了早年丧母的小包拯,受尽尖酸刻薄的二嫂的虐待,幸得善良贤惠的大嫂的关怀和鼓励,发奋读书,进京赶考,一路上历尽艰辛到达京城,不料染病卧床不起,耽误考期,流落大街卖诗为生,幸遇丞相王延龄慧眼识才,经王丞相举荐,宋王殿试,点包拯为飞龙科榜御进士,任命为定远知县,上任途中,绕道乡里,包拯痛斥严惩刁钻的二嫂,与大嫂一同定远上任。

剧中的小包公既有孩童的顽劣调皮,又聪明伶俐,还有为官的威武之气,成功塑造一个发奋求学、报效国家、可敬可爱的小包公形象。满台演员的表演细腻,个性鲜明,唱腔韵味十足,声情并茂,刻画的每个人物性都熠熠生辉。该剧表现了包公的自强不息,大嫂的善良贤淑,二嫂的自私狠毒,父亲的昏庸势利,弘扬了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了世俗的假恶丑,谱写了一曲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颂歌。

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剧团是一家悠久的艺术表演团体。1956年,河南省举办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该团邹爱琴、王汉臣、张新魁和鼓师耿运兴合作的《陈三两爬堂》,以质朴无华、委婉大方、简捷明快、高亢奔放的演唱特色和精湛的表演(伴奏)而一举夺魁。1963年《河南日报》以“铁脚剧团”之美誉,盛赞坚持上山下乡,热心为基层演出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并因是该剧种的创始团队而冠以“天下第一团”之称。以《小包公》为代表剧目的成功演出,轰动了大江以北广大区域,乃至京都;以拜金荣、庞明珠、王风云为代表的新一代演员,受到中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一跃进入艺术家之行列,成为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专家名人褒扬《小包公》

●“全国有286个剧种,河南就占了34个。但提到河南戏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豫剧、曲剧、越调,其实,在河南有很多稀有剧种,它们同样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映射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它们大都活跃在基层,没有机会到省城,更没有机会到京城来展示自己的风采。相信通过这次公益展演河南戏曲会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次展演分九9个剧种,10个院团。前面的五场戏,都非常感人,演出效果一场胜过一场,观众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受到了北京的专家、各级领导、以及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此次展演就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得一次实践行动,推出了一批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

——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

●商丘地方戏“四平调”很有听头,四平调的《小包公》也很有看头,一个字“好”!

——连续采访中共18大和19大的资深媒体人、板胡爱好者、祖籍辽宁铁岭的刁吉海

●原来没有看过豫剧,没想到水平这么高!

——《中国税务》杂志社记者、《故土,山歌,乡愁》纪录片出品人孙一冰女士

●他很喜欢小包拯的表演,今后还想看大戏!

——不到六岁的小朋友袁一山在接受《戏缘》栏目组采访。

●作为一个研究戏曲的河南人,我感觉特别惭愧,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观看“四平调”,同时我也特别骄傲,为河南骄傲,为河南戏曲人骄傲!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今天晚上的四平调《小包公》特别精彩,女包公一上场,就特别吸引观众。她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演员,在台上举重若轻,非常放松自如,把一个少年包公玩劣、淘气,但又懂事、求学勤勉、聪明伶俐的形象树立在了舞台上。在二嫂面前,他是一种玩世不恭、针尖对麦芒的呈现,在大嫂面前,他是懂事、求学的少年书生。在宰相王延龄面前,他又能够用巧计推介自己,为自己争取面君的机会,成功地将一个七窍玲珑的少年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刘景亮(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祝贺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展演成功,轰动京城。北京观众见多识广,楼上楼下座无虚席,这是非常难得的。我由衷感谢李树建院长,他本身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他又有很大的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这两种能力汇聚在一个人身上,非常难得。第三,非常感动,因为我一周以前刚从河南驻马店参加基层院团的戏剧大赛,紧接着马不停蹄地回来观看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演稀有剧种的也都是基层院团,稀有剧种还坚持传统,我向你们表示敬意!向你们表达一个普通观众的感谢。

——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副所长)

●这个戏很好,可以从观众热情反应中得到体现……《小包公》的整个故事和我们熟知的包公戏有很大不同,小包公给大家提供一个无穷想象空间,这个角色塑造得很接地气,很有家长礼短的特色,小包公既有才气,又有孩童气,到后来做官后的官威气都表现出来了,人物形象生动,故事编排圆满。

——李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四平调《小包公》从舞台呈现和演出效果来看,剧团不像小团,更有大团风范。演员的阵容整齐,每个行当都演得非常到位,非常出彩。青衣稳重大方,彩旦刁蛮狠毒,是非常独特的彩旦。包括老丑、小包兴都非常投入,非常出彩。舞美非常干净大气。四平调《小包公》彰显了我们世俗化的戏剧风采,具有戏谑性、讽刺性、批判性,褒扬真善美,惩处假恶丑,让人们在笑声当中嘲弄了丑恶的现象和人物,歌颂正义和美好,看了以后畅快淋漓,痛快至极。我们要珍惜和开掘传统戏曲的瑰宝,让优秀传统戏曲永远活在民间。

——谭静波(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我们应该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特别是我们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习总书记讲话鼓舞人心,我们干一件事情都不会那么顺利,都要经过很多曲折和坎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因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底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造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来回报我们的党,回报我们的国家,回报我们的人民。从我们商丘院团的身上,无论从演员阵容,年轻演员的精神状态,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差距,回去以后我们一定认真总结经验,查找我们的不足,认真向商丘兄弟院团学习,也真诚邀请商丘团的兄弟姐妹有机会到我们清丰作客,指导我们的工作。

——王亚光(清风县文化广电局局长)

本版摄影: 艾尔肯江 王 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梁园区
四平调《小包公》:唱响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2017-11-27 09:37     梁园网   我要评论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柳忠勤,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秀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光,区政府党组成员韩守业等在演出前看望《小包公》演员。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领导周广莲在四平调《小包公》演出后慰问演员。

四平调《小包公》剧中照。

四平调《小包公》剧中照。

观众微笑喝彩连绵不断。

四平调《小包公》全体演员谢幕。

全体演员与领导合影留念。

进京演出引燃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你们就不该来,我十年都没有哭过,你们来了,感动得我哭了。我觉得河南戏曲绝不亚于京剧。”这是“商丘四平调”《小包公》演出结束后,新闻媒体在采访一个北京70多岁的老太太肺腑之言。

11月19日晚,我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表演了传统曲目《小包公》,受到现场观众高度评价。商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秀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光,区政府党组成员韩守业以及区委宣传部、文联、文化旅游将等有关人员在现场观看了演出。

11月17日至11月23日在梅兰芳大剧院火爆呈现9个稀有剧种10场戏让北京戏迷过足了7天戏瘾。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承办的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剧院上下三层座位场场爆满,效果强烈;网络直播,每场观众约8万,影响广泛。有观众说,一下子集中9个稀有剧种在京城一个剧院依次亮相,产生如此轰动效应,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纵观这场展演,亮点颇多,最根本的则是,从创意到组织,从主办者到参与者,都表现了充分的文化自觉。

这次演出是他们应河南李树建艺术中心邀请,赴京参加“唱响新时代——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演出活动的。此次演出活动是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旨在贯彻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相关文艺政策,落实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讲话精神,促进稀有剧种的活态传承,展示稀有剧种的独特魅力,推动稀有剧种健康发展,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当晚,他们表演了传统曲目,也是该剧团的保留曲目《小包公》。该剧是著名四平调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金荣的代表作,是四平调剧种的经典之作。此次赴京演出,由拜金荣的徒弟邵凤荣饰演小包公,孟艳饰演大嫂,贾惠惠饰演二嫂,杨静饰演包公。邵凤荣以其宽厚明亮的声音和泼辣逼真的表演技艺,成功地塑造了包丞幼年的艺术形象,为首都观众展示了四平调剧种的精髓和魅力,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据悉,大型专题《商丘四平调》11月19日(9:00,10:30,13:00,14:30,16:30,21:30,23:30)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啦!商丘四平调是中国稀有的戏剧种之一,2006年 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非遗文化、挖掘戏曲艺术,加强各级有关部门对非遗剧种的认识、保护、利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范围对非遗剧种采访报道,商丘四平调由此被列入宣传名单。本专题通过大量现场采访、实景演唱,展现了商丘四平调的独特魅力,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收听,FM89.0商丘综合广播也会密集播出。

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独具地方特色,是一种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调《小包公》讲述了早年丧母的小包拯,受尽尖酸刻薄的二嫂的虐待,幸得善良贤惠的大嫂的关怀和鼓励,发奋读书,进京赶考,一路上历尽艰辛到达京城,不料染病卧床不起,耽误考期,流落大街卖诗为生,幸遇丞相王延龄慧眼识才,经王丞相举荐,宋王殿试,点包拯为飞龙科榜御进士,任命为定远知县,上任途中,绕道乡里,包拯痛斥严惩刁钻的二嫂,与大嫂一同定远上任。

剧中的小包公既有孩童的顽劣调皮,又聪明伶俐,还有为官的威武之气,成功塑造一个发奋求学、报效国家、可敬可爱的小包公形象。满台演员的表演细腻,个性鲜明,唱腔韵味十足,声情并茂,刻画的每个人物性都熠熠生辉。该剧表现了包公的自强不息,大嫂的善良贤淑,二嫂的自私狠毒,父亲的昏庸势利,弘扬了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了世俗的假恶丑,谱写了一曲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颂歌。

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剧团是一家悠久的艺术表演团体。1956年,河南省举办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该团邹爱琴、王汉臣、张新魁和鼓师耿运兴合作的《陈三两爬堂》,以质朴无华、委婉大方、简捷明快、高亢奔放的演唱特色和精湛的表演(伴奏)而一举夺魁。1963年《河南日报》以“铁脚剧团”之美誉,盛赞坚持上山下乡,热心为基层演出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并因是该剧种的创始团队而冠以“天下第一团”之称。以《小包公》为代表剧目的成功演出,轰动了大江以北广大区域,乃至京都;以拜金荣、庞明珠、王风云为代表的新一代演员,受到中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一跃进入艺术家之行列,成为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专家名人褒扬《小包公》

●“全国有286个剧种,河南就占了34个。但提到河南戏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豫剧、曲剧、越调,其实,在河南有很多稀有剧种,它们同样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映射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但它们大都活跃在基层,没有机会到省城,更没有机会到京城来展示自己的风采。相信通过这次公益展演河南戏曲会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次展演分九9个剧种,10个院团。前面的五场戏,都非常感人,演出效果一场胜过一场,观众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受到了北京的专家、各级领导、以及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此次展演就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得一次实践行动,推出了一批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

——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

●商丘地方戏“四平调”很有听头,四平调的《小包公》也很有看头,一个字“好”!

——连续采访中共18大和19大的资深媒体人、板胡爱好者、祖籍辽宁铁岭的刁吉海

●原来没有看过豫剧,没想到水平这么高!

——《中国税务》杂志社记者、《故土,山歌,乡愁》纪录片出品人孙一冰女士

●他很喜欢小包拯的表演,今后还想看大戏!

——不到六岁的小朋友袁一山在接受《戏缘》栏目组采访。

●作为一个研究戏曲的河南人,我感觉特别惭愧,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观看“四平调”,同时我也特别骄傲,为河南骄傲,为河南戏曲人骄傲!

——李小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今天晚上的四平调《小包公》特别精彩,女包公一上场,就特别吸引观众。她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演员,在台上举重若轻,非常放松自如,把一个少年包公玩劣、淘气,但又懂事、求学勤勉、聪明伶俐的形象树立在了舞台上。在二嫂面前,他是一种玩世不恭、针尖对麦芒的呈现,在大嫂面前,他是懂事、求学的少年书生。在宰相王延龄面前,他又能够用巧计推介自己,为自己争取面君的机会,成功地将一个七窍玲珑的少年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刘景亮(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祝贺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展演成功,轰动京城。北京观众见多识广,楼上楼下座无虚席,这是非常难得的。我由衷感谢李树建院长,他本身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他又有很大的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这两种能力汇聚在一个人身上,非常难得。第三,非常感动,因为我一周以前刚从河南驻马店参加基层院团的戏剧大赛,紧接着马不停蹄地回来观看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演稀有剧种的也都是基层院团,稀有剧种还坚持传统,我向你们表示敬意!向你们表达一个普通观众的感谢。

——孔培培(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副所长)

●这个戏很好,可以从观众热情反应中得到体现……《小包公》的整个故事和我们熟知的包公戏有很大不同,小包公给大家提供一个无穷想象空间,这个角色塑造得很接地气,很有家长礼短的特色,小包公既有才气,又有孩童气,到后来做官后的官威气都表现出来了,人物形象生动,故事编排圆满。

——李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副研究员)

●四平调《小包公》从舞台呈现和演出效果来看,剧团不像小团,更有大团风范。演员的阵容整齐,每个行当都演得非常到位,非常出彩。青衣稳重大方,彩旦刁蛮狠毒,是非常独特的彩旦。包括老丑、小包兴都非常投入,非常出彩。舞美非常干净大气。四平调《小包公》彰显了我们世俗化的戏剧风采,具有戏谑性、讽刺性、批判性,褒扬真善美,惩处假恶丑,让人们在笑声当中嘲弄了丑恶的现象和人物,歌颂正义和美好,看了以后畅快淋漓,痛快至极。我们要珍惜和开掘传统戏曲的瑰宝,让优秀传统戏曲永远活在民间。

——谭静波(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我们应该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特别是我们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习总书记讲话鼓舞人心,我们干一件事情都不会那么顺利,都要经过很多曲折和坎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因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底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造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来回报我们的党,回报我们的国家,回报我们的人民。从我们商丘院团的身上,无论从演员阵容,年轻演员的精神状态,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差距,回去以后我们一定认真总结经验,查找我们的不足,认真向商丘兄弟院团学习,也真诚邀请商丘团的兄弟姐妹有机会到我们清丰作客,指导我们的工作。

——王亚光(清风县文化广电局局长)

本版摄影: 艾尔肯江 王 强

责任编辑: 曹娟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