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商丘美丽乡愁”系列之九十五 “一岭十八岗”(94)

北岭(三):大运河畔春韵卧龙岗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7-04-27 08:34

卧龙岗上探访飞龙石

阅读提示

北岭集地处永、夏两县交界处,历来辖属多有变更。就在北岭系列刊发第一期后,有热心读者打电话说,北岭更多时间属于夏邑而不属于永城,并就此列举一些材料。这位读者的说法是否正确呢?为此,笔者进行了考证。

首先,是当地知名学者与老百姓的说法。56岁的北岭镇办公室主任刘英杰在北岭镇工作33年,参与北岭两次地名普查,可谓是“北岭通”,他认为北岭集更多时间属于永城,划到夏邑是1956年后。集上的群众也多持此说。“寨里桥的故事”更证明今北岭镇境内利民沟以东和寨里桥以东的地区历来多属永城,北岭集正在此域。

其次,是当地流传的俗语“北岭集,南岭店,当中加个永城县”,是以永城县为坐标的,见证了北岭集与永城的渊源。更有甚者,“北岭”之得名,是因为该村位于永城县最西北端,又为丘岭地带,故名“北岭”,更证实与永城关系。

最后,史志记载更确切 ,1989年《夏邑县志》载北镇:“1956年由永城县划入,置北镇乡。”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北岭集属永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永城县志·永城县图》显示最西北为北镇集,与夏邑紧邻。该志“里镇·北乡集市”有北镇集,亦说明属永城。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夏邑县境图”和民国九年《夏邑县志》“邑境全图”中显示北镇集属夏邑,则说明北岭一带辖属时有变更。

商周永挖运河 时代变有兴废

与商周永大运河的邂逅是偶然的。这是一条满载历史沧桑的河流,也是一条饱含岁月艰辛的河流。静静的运河,蜿蜒而来,曾经悄悄流淌,没有喧嚣,没有誓言,正如诗人所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商周永大运河正如斯言。

在北岭采访朱付刘楼烈士陵园之后,笔者与镇村干部北行继续探访卧龙岗。就在此时,看到刘楼村南蜿蜒起伏的高丘,好奇地问这是何故?刘楼村支书刘须云说:“这是废弃的商周永大运河遗留下来的大堤。”并讲起了运河曾经的历史。返程后笔者详细查阅史料,对运河了解感悟更深,一条运河的兴废可谓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商周永运河是1958年大搞河网化时,各县组织动员群众分段包干开挖疏通旧河而成。它是从周口地区斜向东北方向,穿越涡河、铁底河、惠济河和安徽亳县西北的大沙河到商丘,然后折向东南方向,借用响河、沱河水道到永城夫子山的一条人工河流,形如牛梭,总长460公里。从商丘经过夏邑到永城滩点水面宽40米左右,除少数河段有浅水外,绝大部分水深在两米以上。

刘须云回忆当年运河繁华的景象介绍道,大运河开通后,河上是船只穿梭往来,络绎不绝,很多粮食、棉花、沙子等物资都通过运河运输,尤其是永城的煤和石头外运更是通过此河。当时的渡口每天都停泊有货船20余只,有大木船、机帆船。后来由于引用黄河水停止,断了水源,到1961年该河废弃,航运关闭。

商周永大运河在艰苦的岁月里开始开挖,到废弃时间短暂,在商丘河流史上可谓是昙花一现。废弃后每逢暴雨堤岸阻水,田禾、临河村庄被淹,反倒成了一条害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沿河群众已将大部分河道夷为平地,还耕于民。只是在北岭镇,曾经的“金三角”朱付刘楼三个村庄之一的刘楼村,在大运河开挖后,因位于运河北岸,也从北岭镇划归了太平镇。

卧龙岗溯轶事 飞龙石载奇闻

在北岭镇,被群众传得神乎其神的,莫过于卧龙岗和飞龙石的故事了,可谓是妇孺皆知。当地流传有歌谣:“朱付刘楼三个庄,中间夹个卧龙岗。”卧龙岗因何原因得名?飞龙石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笔者在油菜花开的季节,在旖旎的春色中,穿越商周永大运河故道,来到运河北岸的刘楼村西南角探访这处遗迹。

北岭镇朱楼村支书张书华和太平镇刘楼村支书刘须云扛着铁锨,步行了约一公里,在运河故堤的一处麦田里停下。他们指着一处地方说,这下面就是没于地下的飞龙石,我们脚下这片地方就是卧龙岗了。听说要探飞龙石,很多村民也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自己了解的故事。据他们讲述,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巨龙在此坠落,飞走后遗留下一块大石头,故称飞龙石。因有巨龙在此卧居,故称此处为卧龙岗。

群众所言是否属实呢?这事可是上了当地县志的,据1989年《夏邑县志·轶事奇闻》中记载,夏邑北岭集西北约两公里有利民沟,流经朱楼、付楼、刘楼三村之间。这段沟1958年曾被开挖成商周永运河。河滩中有一椭圆形红石,插入地下。此石直径约80厘米,稍高出地面。石身有S形下凹。有人取石,曾挖两米多深,不能见底。此石至今犹存。

在探访的过程中,看到一处麦苗蜡黄,刘须云书记用铁锨撅了几铁锨土,就触碰到了下面的飞龙石,正如县志所描述那样。有群众说,曾有人想把此石挖走卖掉,结果不久就得了怪病而不能治好。那么此石到底是什么呢?北岭镇办公室主任刘英杰说,据专家考证,此石应为一块陨石,掉落于此后群众颇感神奇,就命名为飞龙石。

传白马救村民 西瓜乡奔小康

走进北岭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种植西瓜的塑料大棚,北岭镇的农民为什么热衷于种植西瓜呢?这还要从北岭镇广为流传的“白马救村”的故事说起。

北岭镇王河村始名张食店,明朝中期由张姓建村,为从永城至砀山的客商提供食宿,故名。清道光年间黄河泛滥,一日凌晨,村民听见水响声,慌忙起来观看,大水离村不足百米。一位善良的村民养了一匹白马,他怕马被淹死,解开绳索将白马放生。白马回头看着主人,含泪三点首,不但没逃生,却迎着水头而上。说也奇怪,来势汹汹的洪水立即形成一道陡壁,高丈余,于是洪水从村北绕到村东,奔南而下,形成一条南北大沟。恰巧一宋姓游方道士路经此处,叹道:“日月经天,江河纬地,人神共力也。”遂将洪水所冲大沟命名为宋沟。后因张食店村王姓居多,改村名为王河。

再说洪水过后的第六日傍晚,一道白光闪过,那匹白马又立在主家门前,身上驮着西瓜、葡萄、辣椒等各种瓜果食粮种子。主人在惊奇的同时,将种子卸下。此后,又是一道白光升入天空,白马忽而不见。在场村民急忙跪拜,称神马救了大家。于是村民们种了白马送来的种子,长成的西瓜皮薄、瓤甜,甚是畅销,从此当地有了种西瓜的习惯。

近几年,北岭镇党委政府从南方引进了8424西瓜新品种,引导农民土地流转,传承大力发展西瓜特色种植。目前,该镇已发展8424西瓜2.8万亩,优质葡萄8000亩,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可谓:“走进北镇乡,大棚似海洋。男女齐上阵,脱贫致富忙。”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记住商丘美丽乡愁”系列之九十五 “一岭十八岗”(94)
北岭(三):大运河畔春韵卧龙岗
2017-04-27 08:34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卧龙岗上探访飞龙石

阅读提示

北岭集地处永、夏两县交界处,历来辖属多有变更。就在北岭系列刊发第一期后,有热心读者打电话说,北岭更多时间属于夏邑而不属于永城,并就此列举一些材料。这位读者的说法是否正确呢?为此,笔者进行了考证。

首先,是当地知名学者与老百姓的说法。56岁的北岭镇办公室主任刘英杰在北岭镇工作33年,参与北岭两次地名普查,可谓是“北岭通”,他认为北岭集更多时间属于永城,划到夏邑是1956年后。集上的群众也多持此说。“寨里桥的故事”更证明今北岭镇境内利民沟以东和寨里桥以东的地区历来多属永城,北岭集正在此域。

其次,是当地流传的俗语“北岭集,南岭店,当中加个永城县”,是以永城县为坐标的,见证了北岭集与永城的渊源。更有甚者,“北岭”之得名,是因为该村位于永城县最西北端,又为丘岭地带,故名“北岭”,更证实与永城关系。

最后,史志记载更确切 ,1989年《夏邑县志》载北镇:“1956年由永城县划入,置北镇乡。”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北岭集属永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永城县志·永城县图》显示最西北为北镇集,与夏邑紧邻。该志“里镇·北乡集市”有北镇集,亦说明属永城。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夏邑县境图”和民国九年《夏邑县志》“邑境全图”中显示北镇集属夏邑,则说明北岭一带辖属时有变更。

商周永挖运河 时代变有兴废

与商周永大运河的邂逅是偶然的。这是一条满载历史沧桑的河流,也是一条饱含岁月艰辛的河流。静静的运河,蜿蜒而来,曾经悄悄流淌,没有喧嚣,没有誓言,正如诗人所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商周永大运河正如斯言。

在北岭采访朱付刘楼烈士陵园之后,笔者与镇村干部北行继续探访卧龙岗。就在此时,看到刘楼村南蜿蜒起伏的高丘,好奇地问这是何故?刘楼村支书刘须云说:“这是废弃的商周永大运河遗留下来的大堤。”并讲起了运河曾经的历史。返程后笔者详细查阅史料,对运河了解感悟更深,一条运河的兴废可谓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商周永运河是1958年大搞河网化时,各县组织动员群众分段包干开挖疏通旧河而成。它是从周口地区斜向东北方向,穿越涡河、铁底河、惠济河和安徽亳县西北的大沙河到商丘,然后折向东南方向,借用响河、沱河水道到永城夫子山的一条人工河流,形如牛梭,总长460公里。从商丘经过夏邑到永城滩点水面宽40米左右,除少数河段有浅水外,绝大部分水深在两米以上。

刘须云回忆当年运河繁华的景象介绍道,大运河开通后,河上是船只穿梭往来,络绎不绝,很多粮食、棉花、沙子等物资都通过运河运输,尤其是永城的煤和石头外运更是通过此河。当时的渡口每天都停泊有货船20余只,有大木船、机帆船。后来由于引用黄河水停止,断了水源,到1961年该河废弃,航运关闭。

商周永大运河在艰苦的岁月里开始开挖,到废弃时间短暂,在商丘河流史上可谓是昙花一现。废弃后每逢暴雨堤岸阻水,田禾、临河村庄被淹,反倒成了一条害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沿河群众已将大部分河道夷为平地,还耕于民。只是在北岭镇,曾经的“金三角”朱付刘楼三个村庄之一的刘楼村,在大运河开挖后,因位于运河北岸,也从北岭镇划归了太平镇。

卧龙岗溯轶事 飞龙石载奇闻

在北岭镇,被群众传得神乎其神的,莫过于卧龙岗和飞龙石的故事了,可谓是妇孺皆知。当地流传有歌谣:“朱付刘楼三个庄,中间夹个卧龙岗。”卧龙岗因何原因得名?飞龙石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笔者在油菜花开的季节,在旖旎的春色中,穿越商周永大运河故道,来到运河北岸的刘楼村西南角探访这处遗迹。

北岭镇朱楼村支书张书华和太平镇刘楼村支书刘须云扛着铁锨,步行了约一公里,在运河故堤的一处麦田里停下。他们指着一处地方说,这下面就是没于地下的飞龙石,我们脚下这片地方就是卧龙岗了。听说要探飞龙石,很多村民也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自己了解的故事。据他们讲述,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巨龙在此坠落,飞走后遗留下一块大石头,故称飞龙石。因有巨龙在此卧居,故称此处为卧龙岗。

群众所言是否属实呢?这事可是上了当地县志的,据1989年《夏邑县志·轶事奇闻》中记载,夏邑北岭集西北约两公里有利民沟,流经朱楼、付楼、刘楼三村之间。这段沟1958年曾被开挖成商周永运河。河滩中有一椭圆形红石,插入地下。此石直径约80厘米,稍高出地面。石身有S形下凹。有人取石,曾挖两米多深,不能见底。此石至今犹存。

在探访的过程中,看到一处麦苗蜡黄,刘须云书记用铁锨撅了几铁锨土,就触碰到了下面的飞龙石,正如县志所描述那样。有群众说,曾有人想把此石挖走卖掉,结果不久就得了怪病而不能治好。那么此石到底是什么呢?北岭镇办公室主任刘英杰说,据专家考证,此石应为一块陨石,掉落于此后群众颇感神奇,就命名为飞龙石。

传白马救村民 西瓜乡奔小康

走进北岭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种植西瓜的塑料大棚,北岭镇的农民为什么热衷于种植西瓜呢?这还要从北岭镇广为流传的“白马救村”的故事说起。

北岭镇王河村始名张食店,明朝中期由张姓建村,为从永城至砀山的客商提供食宿,故名。清道光年间黄河泛滥,一日凌晨,村民听见水响声,慌忙起来观看,大水离村不足百米。一位善良的村民养了一匹白马,他怕马被淹死,解开绳索将白马放生。白马回头看着主人,含泪三点首,不但没逃生,却迎着水头而上。说也奇怪,来势汹汹的洪水立即形成一道陡壁,高丈余,于是洪水从村北绕到村东,奔南而下,形成一条南北大沟。恰巧一宋姓游方道士路经此处,叹道:“日月经天,江河纬地,人神共力也。”遂将洪水所冲大沟命名为宋沟。后因张食店村王姓居多,改村名为王河。

再说洪水过后的第六日傍晚,一道白光闪过,那匹白马又立在主家门前,身上驮着西瓜、葡萄、辣椒等各种瓜果食粮种子。主人在惊奇的同时,将种子卸下。此后,又是一道白光升入天空,白马忽而不见。在场村民急忙跪拜,称神马救了大家。于是村民们种了白马送来的种子,长成的西瓜皮薄、瓤甜,甚是畅销,从此当地有了种西瓜的习惯。

近几年,北岭镇党委政府从南方引进了8424西瓜新品种,引导农民土地流转,传承大力发展西瓜特色种植。目前,该镇已发展8424西瓜2.8万亩,优质葡萄8000亩,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可谓:“走进北镇乡,大棚似海洋。男女齐上阵,脱贫致富忙。”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正在办理手续 从今年1月1日起补发
兆隆·金盾国际小区A区 改造施工将开始 水质问题有...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春花相伴劳作忙
以花为茗 与花相伴
“花”经济 有“钱”景
街头“新装备”还原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