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苑茶坊]二月二 话习俗(一)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7-02-22 08:34

都说“二月二,剃龙头”,年轻人有的遵循这个习俗,但大多数人并不讲究,更不认为这是一个什么重要的节日。事实上,“二月二”不只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而且由来已久。经过历代的丰富和演变,留下许多独特的节日内涵。你们家乡的二月二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呢?快来畅所欲言吧!

难忘儿时炒豆香

■杨会安(民 权)

在幼小的记忆中,我们豫西山村二月二不仅有“理发去旧”的风俗,还有炒豆的盛事。

尽管母亲总说:“二月二当天剃头,预示着一年都有好兆头。”但我依然不喜欢挤拥在众多老少爷们中间,在镇上或村里那为数不多的几个理发店里排队等候理发的场面。只是怕挨大人的斥责,不得不“遵命”了。

小时候,我家里穷,很少有零食吃,而嘎嘣香脆的炒豆对我来说便成了一种难得的美味。每年二月二,母亲总会精心地挑拣出一盆上好的黄豆,在父亲刷干净铁锅,并用麦秸和玉米芯点起火后,母亲就把黄豆倒进了锅里。于是,炒豆的工作就拉开了帷幕。我们兄妹五人则嬉闹着围在灶台周围,眼神随着母亲挥动铲子来回翻炒的手臂,开始了焦急又耐心的等待。

炒豆的火候是很有讲究的。我曾试过几次,有时火大了,豆给炒糊了;有时火小了,锅凉了,豆就不会“开花”了。而父亲总能掌握得恰到好处,同时,他和母亲配合得也很默契。每听到锅里的豆子噼啪作响的时候,父亲就会对母亲说:“豆子熟了吧?我把火撤了哈,老太婆。”母亲微笑答应之际,炒豆的香味已飘满了小屋。

这时,我们兄妹会像听到了军号令似的,立刻拿起灶台旁的碗、盆,挨个站在母亲的面前,嚷着要盛一些。其实,最好吃的还是晾凉之后的炒豆,抓几个放在嘴里,“嘎嘣嘎嘣”地嚼着,那可真是满口生香。之后,我们会把炒豆装满小口袋,去找小伙伴玩,和他们比试谁家的炒豆香。大家聚在一起,品尝着,争论着,分享着,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如今,父亲已去世多年,母亲也老了,身子佝偻着,耳聋眼花的,再也不炒豆了。母亲还说,村民们现在也很少有人再炒豆了,因为超市里各种好吃的应有尽有,小孩子都已不稀罕这硬邦邦的炒豆了。只是在我心中,再也没有什么美味比儿时二月二的炒豆更香更令我回味无穷了。

二月二,煎腊肉

■靳翠菊 (虞 城)

在我们豫东地区,有二月二煎腊肉的传统习俗。

腊肉,是用腊月里备年货时割的肉煮熟后,切成大块,用盐腌制而成的。腊肉的加工方法是极随意粗犷,甚至是率性而为的,像极了我们豫东人坦诚豪放的个性。

二月二这天,腌了一个多月的腊肉才第一次开吃。许是过年时山吃海喝在腹内积下的肥油经过近一个月的消化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人们也有点馋了,此时吃腊肉进补正是时候。

二月二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煎腊肉。所以一连几天,村里的空气都是香的。这天,母亲也会起得特别早。她拿出一块腌好的腊肉,先切成薄薄的肉片,然后把肉片放入调匀的面糊里,用筷子翻动腊肉,确保让每一片腊肉都裹上面糊。然后把平底锅在火上烧热了,淋上少许植物油滑锅,才把裹满面糊的腊肉放入平底锅中,两面煎熟就成了。出锅的腊肉黄澄澄、油汪汪,捏一块放进嘴里,满嘴生香,真是人间至味,感到这一刻才是最幸福的时光,这一刻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盐腌过的腊肉能存放大半年时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段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里,会经营生活的巧手主妇们都会把腊肉存放到收麦的时候。这一季的劳动能让人累得脱层皮,吃的又是缺盐少油。在这个时节,好多爱家爱丈夫的农妇们就拿出看家本事,煎一大盆美味的腊肉改善伙食,让家人增加体力,来完成这一季的活计。

我们的腊肉,是时间的味道,是岁月的味道,是属于我们这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味道。

二月二 剃龙头

■张海洋(柘 城)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在我们乡下每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理上一次发,以此来讨个福星高照,诸事顺利的好彩头。

记得我们小时候二月二“剃龙头”的场景特别热闹。那时候,村里没有理发店,外村的理发师傅往往很晚才能赶到我们村里来,这时学校里会理发的代课老师张老师就登场上阵了。

张老师当过兵,在部队里就是理发员。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们就在学校的大操场上拉开了阵势。在操场中间放上一把椅子,搭一条白毛巾,我们脱去沉重的黑棉袄嘻嘻哈哈地围拢着,你推我我推你。张老师就像鸡窝里逮小鸡一样,一扒拉摁住一个。张老师理发不要剪刀也不要梳子,只拿着一把明晃晃的不锈钢推子,因为他不会理什么发型,只会剃当兵的那种“葫芦头”。坐到椅子上之后,张老师一手扶正我们的脑袋,一手握着推子就从前到后在头上犁出一道垄沟来。旁观的同学看到这有趣的一幕就开始逗弄取笑,坐着的同学不能挪动,只能怒目而视来还击。

有时为了平静喧闹的场面,张老师边理发还边给我们讲起许多关于二月二的习俗和传说来。比如大家都说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张老师说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其实讲的是一个贫穷的剃头匠每到过年的时候囊中羞涩无法给舅舅买上新年礼物,他就每年亲手给舅舅理个发。舅舅去世后,剃头匠每到过年,都会因思念舅舅而伤心,是剃头“思舅舅”而不是“死舅舅”。还有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爆玉米花,炒黄豆,是为了救帮人们兴云布雨的玉龙;在院子里撒灰成圈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不动剪刀、针线,是怕刺瞎龙眼……

转眼二月二又到了,看着大街上小孩子理出的一个个时尚别致的发型,虽然很好看,可未必有我们小时候集体“剃龙头”那种简单的快乐,而那些有趣的习俗和传说不知道年轻的理发师们会不会也讲给他们听。

女回娘家男宜剃头

■文 平(武 汉)

在我的老家湖北农村地区,二月二被称为“踏青节”,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也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出嫁后必须在婆家过年,除了正月初二拜年那天(一般是男人到丈母娘家拜“跑年”,当天赶回自家),女人整个春节都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二月初二是隆重回娘家的日子。有民谚说:“二月二,家家门前接女儿。”出嫁的女儿被父母兄长接回娘家团聚,整一桌子好菜,放鞭炮迎接,全家欣喜,煞是热闹,家家如此,一片繁荣。这是继元宵节后的又一重大节日,主要是寒冷已经过去,在温暖的春天里,荒芜冬藏了一季的田野,开始苏醒和热闹起来。“春打六九头,耕牛遍地走”,到了春播的季节,人勤春早,过了这一天,家家都要忙碌。无论婆家娘家,家家都在播种希望,祈望秋后收获幸福。

而对男人来说,二月初二则是适宜理发的日子,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与之相关的风俗是正月里不能理发,人们对此赋予各种现在看来有些唯心的理解。我以为实际情况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人们要把自己弄得清清爽爽的,在新年到来之前当然要理发,理个发自然要管一个月,一到二月便是“龙抬头”的日子,再理个发又是焕然一新,庆祝春天的到来。

女回娘家男剃头,寄予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记忆中的围仓

■宋欣杰(夏 邑)

“二月二,不干活,撅着腚,啃大馍。”小时候,每逢二月二,除了吃大馍、炒豆子之外,记忆中最深的莫过于围仓了。

二月二早上,父亲总是早早地起床。他从灶窝内扒出一盆草木灰,端到门口,而后抄起一把铁锨,铲了草木灰,在门前的地面上先围成一个大圈,又在大圈内依次用草木灰再围几个小圈。最后,父亲抓了一些玉米粒、小麦粒、黄豆粒等,在圆心处挖一个小坑埋下。围仓是需要技术的,虽然固定了圆心,但围的圈圆不圆全靠手上的功夫。有的人仓做得非常美观,而有的人做的仓则有碍观瞻。父亲说:“这是粮仓,满满的都是粮食。”那时我们并不懂围仓的意义,反正觉得家家户户门口用草木灰做成的圆圈很好玩,小伙伴总喜欢在里面像跳沙包一样蹦来跳去,一个个都是心满意足的模样。后来才知道,这样围仓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仓满屯流。

如今,在乡下二月二围仓的人已经不多了。可能是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吃穿也不用愁了,也不再把祈求能够温饱的围仓当回事了,曾寄托美好愿望的围仓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梁苑茶坊]二月二 话习俗(一)
2017-02-22 08:34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都说“二月二,剃龙头”,年轻人有的遵循这个习俗,但大多数人并不讲究,更不认为这是一个什么重要的节日。事实上,“二月二”不只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而且由来已久。经过历代的丰富和演变,留下许多独特的节日内涵。你们家乡的二月二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呢?快来畅所欲言吧!

难忘儿时炒豆香

■杨会安(民 权)

在幼小的记忆中,我们豫西山村二月二不仅有“理发去旧”的风俗,还有炒豆的盛事。

尽管母亲总说:“二月二当天剃头,预示着一年都有好兆头。”但我依然不喜欢挤拥在众多老少爷们中间,在镇上或村里那为数不多的几个理发店里排队等候理发的场面。只是怕挨大人的斥责,不得不“遵命”了。

小时候,我家里穷,很少有零食吃,而嘎嘣香脆的炒豆对我来说便成了一种难得的美味。每年二月二,母亲总会精心地挑拣出一盆上好的黄豆,在父亲刷干净铁锅,并用麦秸和玉米芯点起火后,母亲就把黄豆倒进了锅里。于是,炒豆的工作就拉开了帷幕。我们兄妹五人则嬉闹着围在灶台周围,眼神随着母亲挥动铲子来回翻炒的手臂,开始了焦急又耐心的等待。

炒豆的火候是很有讲究的。我曾试过几次,有时火大了,豆给炒糊了;有时火小了,锅凉了,豆就不会“开花”了。而父亲总能掌握得恰到好处,同时,他和母亲配合得也很默契。每听到锅里的豆子噼啪作响的时候,父亲就会对母亲说:“豆子熟了吧?我把火撤了哈,老太婆。”母亲微笑答应之际,炒豆的香味已飘满了小屋。

这时,我们兄妹会像听到了军号令似的,立刻拿起灶台旁的碗、盆,挨个站在母亲的面前,嚷着要盛一些。其实,最好吃的还是晾凉之后的炒豆,抓几个放在嘴里,“嘎嘣嘎嘣”地嚼着,那可真是满口生香。之后,我们会把炒豆装满小口袋,去找小伙伴玩,和他们比试谁家的炒豆香。大家聚在一起,品尝着,争论着,分享着,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如今,父亲已去世多年,母亲也老了,身子佝偻着,耳聋眼花的,再也不炒豆了。母亲还说,村民们现在也很少有人再炒豆了,因为超市里各种好吃的应有尽有,小孩子都已不稀罕这硬邦邦的炒豆了。只是在我心中,再也没有什么美味比儿时二月二的炒豆更香更令我回味无穷了。

二月二,煎腊肉

■靳翠菊 (虞 城)

在我们豫东地区,有二月二煎腊肉的传统习俗。

腊肉,是用腊月里备年货时割的肉煮熟后,切成大块,用盐腌制而成的。腊肉的加工方法是极随意粗犷,甚至是率性而为的,像极了我们豫东人坦诚豪放的个性。

二月二这天,腌了一个多月的腊肉才第一次开吃。许是过年时山吃海喝在腹内积下的肥油经过近一个月的消化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人们也有点馋了,此时吃腊肉进补正是时候。

二月二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煎腊肉。所以一连几天,村里的空气都是香的。这天,母亲也会起得特别早。她拿出一块腌好的腊肉,先切成薄薄的肉片,然后把肉片放入调匀的面糊里,用筷子翻动腊肉,确保让每一片腊肉都裹上面糊。然后把平底锅在火上烧热了,淋上少许植物油滑锅,才把裹满面糊的腊肉放入平底锅中,两面煎熟就成了。出锅的腊肉黄澄澄、油汪汪,捏一块放进嘴里,满嘴生香,真是人间至味,感到这一刻才是最幸福的时光,这一刻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盐腌过的腊肉能存放大半年时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段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里,会经营生活的巧手主妇们都会把腊肉存放到收麦的时候。这一季的劳动能让人累得脱层皮,吃的又是缺盐少油。在这个时节,好多爱家爱丈夫的农妇们就拿出看家本事,煎一大盆美味的腊肉改善伙食,让家人增加体力,来完成这一季的活计。

我们的腊肉,是时间的味道,是岁月的味道,是属于我们这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味道。

二月二 剃龙头

■张海洋(柘 城)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在我们乡下每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理上一次发,以此来讨个福星高照,诸事顺利的好彩头。

记得我们小时候二月二“剃龙头”的场景特别热闹。那时候,村里没有理发店,外村的理发师傅往往很晚才能赶到我们村里来,这时学校里会理发的代课老师张老师就登场上阵了。

张老师当过兵,在部队里就是理发员。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们就在学校的大操场上拉开了阵势。在操场中间放上一把椅子,搭一条白毛巾,我们脱去沉重的黑棉袄嘻嘻哈哈地围拢着,你推我我推你。张老师就像鸡窝里逮小鸡一样,一扒拉摁住一个。张老师理发不要剪刀也不要梳子,只拿着一把明晃晃的不锈钢推子,因为他不会理什么发型,只会剃当兵的那种“葫芦头”。坐到椅子上之后,张老师一手扶正我们的脑袋,一手握着推子就从前到后在头上犁出一道垄沟来。旁观的同学看到这有趣的一幕就开始逗弄取笑,坐着的同学不能挪动,只能怒目而视来还击。

有时为了平静喧闹的场面,张老师边理发还边给我们讲起许多关于二月二的习俗和传说来。比如大家都说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张老师说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其实讲的是一个贫穷的剃头匠每到过年的时候囊中羞涩无法给舅舅买上新年礼物,他就每年亲手给舅舅理个发。舅舅去世后,剃头匠每到过年,都会因思念舅舅而伤心,是剃头“思舅舅”而不是“死舅舅”。还有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爆玉米花,炒黄豆,是为了救帮人们兴云布雨的玉龙;在院子里撒灰成圈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不动剪刀、针线,是怕刺瞎龙眼……

转眼二月二又到了,看着大街上小孩子理出的一个个时尚别致的发型,虽然很好看,可未必有我们小时候集体“剃龙头”那种简单的快乐,而那些有趣的习俗和传说不知道年轻的理发师们会不会也讲给他们听。

女回娘家男宜剃头

■文 平(武 汉)

在我的老家湖北农村地区,二月二被称为“踏青节”,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也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出嫁后必须在婆家过年,除了正月初二拜年那天(一般是男人到丈母娘家拜“跑年”,当天赶回自家),女人整个春节都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二月初二是隆重回娘家的日子。有民谚说:“二月二,家家门前接女儿。”出嫁的女儿被父母兄长接回娘家团聚,整一桌子好菜,放鞭炮迎接,全家欣喜,煞是热闹,家家如此,一片繁荣。这是继元宵节后的又一重大节日,主要是寒冷已经过去,在温暖的春天里,荒芜冬藏了一季的田野,开始苏醒和热闹起来。“春打六九头,耕牛遍地走”,到了春播的季节,人勤春早,过了这一天,家家都要忙碌。无论婆家娘家,家家都在播种希望,祈望秋后收获幸福。

而对男人来说,二月初二则是适宜理发的日子,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与之相关的风俗是正月里不能理发,人们对此赋予各种现在看来有些唯心的理解。我以为实际情况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人们要把自己弄得清清爽爽的,在新年到来之前当然要理发,理个发自然要管一个月,一到二月便是“龙抬头”的日子,再理个发又是焕然一新,庆祝春天的到来。

女回娘家男剃头,寄予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记忆中的围仓

■宋欣杰(夏 邑)

“二月二,不干活,撅着腚,啃大馍。”小时候,每逢二月二,除了吃大馍、炒豆子之外,记忆中最深的莫过于围仓了。

二月二早上,父亲总是早早地起床。他从灶窝内扒出一盆草木灰,端到门口,而后抄起一把铁锨,铲了草木灰,在门前的地面上先围成一个大圈,又在大圈内依次用草木灰再围几个小圈。最后,父亲抓了一些玉米粒、小麦粒、黄豆粒等,在圆心处挖一个小坑埋下。围仓是需要技术的,虽然固定了圆心,但围的圈圆不圆全靠手上的功夫。有的人仓做得非常美观,而有的人做的仓则有碍观瞻。父亲说:“这是粮仓,满满的都是粮食。”那时我们并不懂围仓的意义,反正觉得家家户户门口用草木灰做成的圆圈很好玩,小伙伴总喜欢在里面像跳沙包一样蹦来跳去,一个个都是心满意足的模样。后来才知道,这样围仓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仓满屯流。

如今,在乡下二月二围仓的人已经不多了。可能是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吃穿也不用愁了,也不再把祈求能够温饱的围仓当回事了,曾寄托美好愿望的围仓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正在办理手续 从今年1月1日起补发
兆隆·金盾国际小区A区 改造施工将开始 水质问题有...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春花相伴劳作忙
以花为茗 与花相伴
“花”经济 有“钱”景
街头“新装备”还原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