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苑茶坊]怀念那些年写信的日子(一)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6-11-02 08:35

本期话题

你有多久没写信了?还记得那些年写信的日子吗?曾几何时,收信、读信、回信,成为我们生活中最惬意的享受和期待。如今,这种最初的通信方式,似乎已从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去。手机、网络遍布我们的生活,一条信息,一句留言,一个视频,就轻易地穿越了距离。零距离的网络与通信,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少了一份久违的欣喜和激动,还是没了那种被亲人惦记的幸福感,抑或是缺了一份诗意的心情?你还珍藏着那些泛着墨香的信件吗?想想那些写信的日子是不是很美?

天长水阔知何处

一个温暖明亮的午后,我收拾旧物,竟然翻出了厚厚一摞信札。有亲人的,有同学的,更多的是笔友的。此刻读着,自己仿佛回到了泛黄的往昔,感动久久,陶醉依然。

我接触书信比较早。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时,每次回姥姥家,我总要摊开信纸,替姥姥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满满的都是问候与祝福。

上了初中,我走火入魔地喜欢上了国际象棋,可是身边又缺少同道中人。于是,我给北京的一家体育杂志写信,表达了我渴望交友的心愿。没想到,我的信被全文照登。潮涌而来的海量信件让我兴奋不已,那段时间,我每天沉浸在收信和回信的快乐之中。一直觉得,读信的感觉,比面对面交流多了一些遐想,多了一些温馨。

读高中时,我的一篇稿子在一家中学生杂志上变成了铅字。发表的快乐还未淡去,更大的喜悦接踵而来。杂志上公开了我的地址,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雪片般飘来。那些天南海北的飞鸿,那些跳跃灵动的文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从此有了交集,生活也因此有了美丽的涟漪。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999年,我来到首府求学,想家的滋味让我寝食难安。每天跑到收发室窗前,对着一排排信笺翘首以待。终于,开学一周后,我第一次收到了家书。迫不及待地拆开,一任泪水滂沱而下。晚自习时,铺开信纸,把浓浓的思念都倾泻于笔端,然后是又一轮的焦灼等待。

同窗的信,我格外珍视,因为那是我们纯真友情的见证。一张张美丽的薄笺,在万水千山之间飞来往去,悲伤着彼此的悲伤,快乐着彼此的快乐。

季节更迭,花开几度。虽然经历了多次搬迁,但这些书信不忍放弃,它们毕竟记录了我的清纯年华的一段情愫,无法忘怀,也无法替代。与其说是珍藏书信,不如说是珍藏那朴素纯真的岁月。古人云,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通信方式的日新月异,让久违的书信渐行渐远。但是,于我的内心深处,却总是怀念那些年写信的日子。(内蒙古 张欣瑞)

如花信笺醉了似水流年

周末,儿子在书柜里找书看时,竟把书柜底部我精心收藏的一些信件给翻了出来。看到那跳跃在泛黄纸张上的文字,我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

第一次写信是小学五年级那年,我最好的小伙伴云随父亲转学去了外省一个遥远的城市。她走后约三个月光景,就给我来信了。我依稀记得那封信除了三五行表达想念的句子外,主要给我描述的是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来人往及她那如花园一样宽敞美丽的校园,信中还夹了枚他们学校的红枫叶。嗅着那飘香的叶片,我那个向往啊,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过去。那封信我一连看了三遍,当晚,我就迫不及待地趴在煤油灯下给云写回信。写班里的小胖又欺负我了,捉条蚯蚓放在了我的书包里;写我家的柿子红了,像灯笼一样;写连绵的秋雨,使得教室北侧靠近窗户的一低洼处快成小池塘了……

离开父母独自外出求学时,给家里写信成了我必做的功课。两周一封,雷打不动,报平安诉思念。但最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恋爱及婚后和老公两地分居时的信件。记得有两次,因我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写了十五页之多而被告知信件超重了。随后,为了避免超重后多加钱,我的字体就浓缩成蚂蚁般大小了。一周后,望眼欲穿的我收到老公的来信,说他准备买个放大镜,以便好好品读我的信。哈哈,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工作调动问题解决后,远方就没了魂牵梦萦的人,信也相对少了。再后来,电话、网络普及了,大家都喜欢上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亲朋好友间有事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或在QQ、微信上天南海北地聊一聊,方便又快捷,书信不知不觉就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有着书信情结的我,在夜深人静时,曾不止一次地想象往常那样,蘸着皎洁的月色,写封情意绵绵的信,只是写给谁呢?手机通信录里数百人,但翻找半天,却找不到一个可倾诉之人。

也许吧,有些东西和人的记忆一样是属于过去的,亦如那些泛黄的信件,是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心灵深处开出的一朵朵小花,它的绚丽多彩,它的缠绵朦胧,如酒如茶,醉了似水流年。如今已不惑的自己,再读那些信件,竟有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民 权 史久爱)

远方的朋友还好吗

那是2002年,仿佛现在这个季节,那时的我算是个不安分的文学小青年吧,脑子里整天装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有一天,在读一本小说杂志时,看到上面登载的许多读者交友信息,觉得很有趣,就循着地址把自己的留言、地址邮了过去。忽然有一天,校长告诉我,有我一封信。我心里纳闷:是谁会给我写信呢?就这样我与一个打篮球的小姑娘成了笔友。

笔友,很类似现在的网友。不同的是交换信息的方式很原始,但很有些浪漫的情趣。想想一封信的历程就知道它所承载的东西远比里面的内容要多得多。从酝酿构思到下笔书写,从投递邮箱到层层递转,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经过这么多环节才到达另一个人的心里,想想就觉得不容易。不似现在,点一下屏幕信息就即时显现,说的却大多是些无聊的敷衍之语罢了。

我们的交往很特别,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来谈。不似别的笔友聊些文学、人生啊之类的东西。三年的光阴我伴她历经了她初入球队与人不善沟通的苦恼,接着是与暗恋的男生长长的感情纠结,还有她们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冠军的狂欢,最后是以与父母在考学问题上的激烈争执终结的。那是收到的一封意外来信,在信里她说了许多和父母很决绝的话,我一面暗自嗔怪她的幼稚冲动,一面赶紧回信希望能浇灭那可怕的冲动之火。可是那回信仿佛石沉大海,我又接连去信联系也都杳无音信了。

过去很长时间了,我时常会想起那个个子高高的远方姑娘,可惜还没来得及要一张照片,更没有留下她的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有时也想,也许我只是她远方的一个邮箱罢了,借以投递那些无以寄托的青春心事,根本没有必要留

太多之外的东西。在这仿佛初识的季节,我忽然想起了她。事隔多年,不知她现在何处做些什么,不知还记不记得我这个特别的朋友?(柘 城 张海洋)

我的书信情结

在我储藏贵重物品的箱子里,至今仍保存着半尺厚一沓用档案封皮装订成册的书信。那些信都有些发黄了,但我还是经常翻看它们,并且只要一看到那些信,思绪就不由自主地回到年轻时的岁月。

我的青春岁月是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度过的,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跟亲戚朋友联络感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写信收信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高兴的事,写信,让朋友分享我的快乐;有了烦恼的事,更要写信,让朋友排解我的忧愁。也许是心理作用,我那时候一直觉得遇到烦恼了,只要把心里的烦恼写成信装进信封投入邮箱,心情很快就会好起来,似乎投入信箱里面的不是信,而是烦恼。

我把写信看成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从选择纸张、墨水到落笔成文,直至折叠信笺、装入信封、粘贴邮票,每一个环节我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尤其在内容上,每次都要先打好底稿,反复推敲修改,直到完全满意之后再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信笺上。那时候的偏远山区,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忙完一天的工作,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一盏煤油灯,铺开稿纸抒发情怀,那种专心致志,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何等美好,至今难以忘怀。

信写得多,收到的自然就多。乡邮员一个周来一次,每次都会给我带来好几封信。收到信后,总是先看信封,从字迹和地址判断是谁写的信,然后再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将信封拆开,欣赏信的具体内容。最后,再将那些信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当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装订成册作为重要资料保存起来。

最难忘的是我发出的第一封求爱信。那是我真正爱上的第一个女孩,在心里爱了几年了却一直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后来在一个铁哥们的鼓励下,终于将火山爆发似的情感倾泻在信笺上寄了出去。信发出后,便是一天天漫长的等待。虽然心里明白,就算再快,也得十天后才能收到回信,可我从第二天开始,就经常向邮递员到来的方向张望。度日如年的日子整整过去了十二天,才盼来她的回信。收到信后,我迫不及待地关上房门,打开信封。然而,结果却是她已将芳心许给了别人。那晚,我独自一人来到小镇东边的三女河畔,直到最后一支香烟烧疼了我的手指。

很多年没写信了。很多年没收到过信了。写信收信的时代已经过去,成为历史了。可在我的心里,却真真实实地怀念过去写信收信的时代,其实,那也是非常浪漫的啊。(陕 西 晓船歌)

家书记忆永存

“文革”后期,下乡返城后的我和男友分别走上工作岗位,但两个单位却相距千余里。那天,他送我乘长途汽车离开小城从省城转乘火车。放置好了行李后,汽笛鸣响了,火车即将驶离站台,我说:“你下吧。”他迟疑着,将一个厚厚的信封塞进了我的口袋,说:“这是信,里面有地图。”我不解其意,正要掏出来看,他说:“时间到了,我要下,你等会儿再看吧。”

随着又一声汽笛长鸣,我们相互挥手,就此别过。我从口袋里掏出他的信,一张地图首先进入眼帘,上面有他画的一条粗粗的红线。再打开信件,只见上面写:“亲爱的,看到地图上的那根红线了吗?那将是我和你天各一方生活的两端……”我的眼泪终于未能忍住,“扑扑簌簌”滴落在信纸上,以至于模糊了后面的话,但最后一句记得非常清楚:“距离很远,心很近。记得一到就给我写信……”

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封家书。

我们过起了靠鸿雁传书解相思的生活。五天一封信,八年两地书,一切的艰辛,一切的甘苦,尽在同事们戏称的“周报”里倾吐。家书连接着我们的生命,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从此,单位收发室和邮局成为我和他共同喜欢经常光顾的场所,阅信和写信成为我们最大的生活享受。

翻阅旧时家书,思维在记忆中翻飞。现在,每当我看到影视里年轻情侣那么多令人惋惜的情变婚变时都不由思索:悠悠岁月中,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到底靠什么才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里守候着那份纯真坚持着那份情感?我想,温馨的家书承载着的彼此的思念和爱应该是给我们心灵慰藉和力量的重要原因。数十年过去了,我辈已垂垂老矣,然流年尽可逝去,家书记忆永存,它将伴随着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至垂暮和永远……(武 汉 刘淑萍)

南方有信

1992年,我随着南下的打工大军,来到广东惠州,在一家鞋厂做事。小小年纪,远离故土亲人,当然会有落寞和无奈。当时的通信条件非常有限,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找人那是相当难,只有通过手写的信件来与亲友联系。

在厂里,我当过一段时间的大门保安,所以有幸能早点收到来自远方的信件。厂里的信件,可以用壮观来形容,邮递员是个很乐观的小伙子,骑了辆摩托车,座子上捆着个大麻袋,是专门来装厂子里的信件的。每天下午,小伙子哼着歌过来,卸下麻袋,拿走另一条空麻袋,调侃几句就扬长而去。而保安和寝管有几个热心人,开始分拣成麻袋的信件,按科室分别门类,摆了满满一屋子,分拣好,会有各科室的小组长过来,把自己科室的信件抱走,回去分发给大家。

每天下午,是很多人翘首期盼的时刻,好几天了,家里该来信了吧,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妻子爱人,同学朋友,每一份真挚浓厚的情感,都在那封小小的信件里,穿越千山万水,带着对方的体温,来到身边,温暖远方游子落寞孤独的心。

我的信件,主要来自几个要好的同学,他们隔三差五寄来一封信,诉说一下自己的情况,以及生活的快乐和困惑。展信阅读的那一刻,仿佛亲友就在面前,知冷知热的言语,顿时抵消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所带来的劳累和疲倦,让人在远离家乡的孤单中感受到了丝丝希望和温暖,这些信件带来的心灵的慰籍,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比拟的。

在南方的一段时光,有手写的书信支撑,才使我单调的生活有了一丝亮色。至今想起那一麻袋一麻袋的信件,还是不胜唏嘘。(民 权 王广胜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梁苑茶坊]怀念那些年写信的日子(一)
2016-11-02 08:35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本期话题

你有多久没写信了?还记得那些年写信的日子吗?曾几何时,收信、读信、回信,成为我们生活中最惬意的享受和期待。如今,这种最初的通信方式,似乎已从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去。手机、网络遍布我们的生活,一条信息,一句留言,一个视频,就轻易地穿越了距离。零距离的网络与通信,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少了一份久违的欣喜和激动,还是没了那种被亲人惦记的幸福感,抑或是缺了一份诗意的心情?你还珍藏着那些泛着墨香的信件吗?想想那些写信的日子是不是很美?

天长水阔知何处

一个温暖明亮的午后,我收拾旧物,竟然翻出了厚厚一摞信札。有亲人的,有同学的,更多的是笔友的。此刻读着,自己仿佛回到了泛黄的往昔,感动久久,陶醉依然。

我接触书信比较早。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时,每次回姥姥家,我总要摊开信纸,替姥姥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满满的都是问候与祝福。

上了初中,我走火入魔地喜欢上了国际象棋,可是身边又缺少同道中人。于是,我给北京的一家体育杂志写信,表达了我渴望交友的心愿。没想到,我的信被全文照登。潮涌而来的海量信件让我兴奋不已,那段时间,我每天沉浸在收信和回信的快乐之中。一直觉得,读信的感觉,比面对面交流多了一些遐想,多了一些温馨。

读高中时,我的一篇稿子在一家中学生杂志上变成了铅字。发表的快乐还未淡去,更大的喜悦接踵而来。杂志上公开了我的地址,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雪片般飘来。那些天南海北的飞鸿,那些跳跃灵动的文字,让素不相识的我们从此有了交集,生活也因此有了美丽的涟漪。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999年,我来到首府求学,想家的滋味让我寝食难安。每天跑到收发室窗前,对着一排排信笺翘首以待。终于,开学一周后,我第一次收到了家书。迫不及待地拆开,一任泪水滂沱而下。晚自习时,铺开信纸,把浓浓的思念都倾泻于笔端,然后是又一轮的焦灼等待。

同窗的信,我格外珍视,因为那是我们纯真友情的见证。一张张美丽的薄笺,在万水千山之间飞来往去,悲伤着彼此的悲伤,快乐着彼此的快乐。

季节更迭,花开几度。虽然经历了多次搬迁,但这些书信不忍放弃,它们毕竟记录了我的清纯年华的一段情愫,无法忘怀,也无法替代。与其说是珍藏书信,不如说是珍藏那朴素纯真的岁月。古人云,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通信方式的日新月异,让久违的书信渐行渐远。但是,于我的内心深处,却总是怀念那些年写信的日子。(内蒙古 张欣瑞)

如花信笺醉了似水流年

周末,儿子在书柜里找书看时,竟把书柜底部我精心收藏的一些信件给翻了出来。看到那跳跃在泛黄纸张上的文字,我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

第一次写信是小学五年级那年,我最好的小伙伴云随父亲转学去了外省一个遥远的城市。她走后约三个月光景,就给我来信了。我依稀记得那封信除了三五行表达想念的句子外,主要给我描述的是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来人往及她那如花园一样宽敞美丽的校园,信中还夹了枚他们学校的红枫叶。嗅着那飘香的叶片,我那个向往啊,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过去。那封信我一连看了三遍,当晚,我就迫不及待地趴在煤油灯下给云写回信。写班里的小胖又欺负我了,捉条蚯蚓放在了我的书包里;写我家的柿子红了,像灯笼一样;写连绵的秋雨,使得教室北侧靠近窗户的一低洼处快成小池塘了……

离开父母独自外出求学时,给家里写信成了我必做的功课。两周一封,雷打不动,报平安诉思念。但最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恋爱及婚后和老公两地分居时的信件。记得有两次,因我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写了十五页之多而被告知信件超重了。随后,为了避免超重后多加钱,我的字体就浓缩成蚂蚁般大小了。一周后,望眼欲穿的我收到老公的来信,说他准备买个放大镜,以便好好品读我的信。哈哈,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工作调动问题解决后,远方就没了魂牵梦萦的人,信也相对少了。再后来,电话、网络普及了,大家都喜欢上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亲朋好友间有事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或在QQ、微信上天南海北地聊一聊,方便又快捷,书信不知不觉就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有着书信情结的我,在夜深人静时,曾不止一次地想象往常那样,蘸着皎洁的月色,写封情意绵绵的信,只是写给谁呢?手机通信录里数百人,但翻找半天,却找不到一个可倾诉之人。

也许吧,有些东西和人的记忆一样是属于过去的,亦如那些泛黄的信件,是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心灵深处开出的一朵朵小花,它的绚丽多彩,它的缠绵朦胧,如酒如茶,醉了似水流年。如今已不惑的自己,再读那些信件,竟有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民 权 史久爱)

远方的朋友还好吗

那是2002年,仿佛现在这个季节,那时的我算是个不安分的文学小青年吧,脑子里整天装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有一天,在读一本小说杂志时,看到上面登载的许多读者交友信息,觉得很有趣,就循着地址把自己的留言、地址邮了过去。忽然有一天,校长告诉我,有我一封信。我心里纳闷:是谁会给我写信呢?就这样我与一个打篮球的小姑娘成了笔友。

笔友,很类似现在的网友。不同的是交换信息的方式很原始,但很有些浪漫的情趣。想想一封信的历程就知道它所承载的东西远比里面的内容要多得多。从酝酿构思到下笔书写,从投递邮箱到层层递转,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经过这么多环节才到达另一个人的心里,想想就觉得不容易。不似现在,点一下屏幕信息就即时显现,说的却大多是些无聊的敷衍之语罢了。

我们的交往很特别,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来谈。不似别的笔友聊些文学、人生啊之类的东西。三年的光阴我伴她历经了她初入球队与人不善沟通的苦恼,接着是与暗恋的男生长长的感情纠结,还有她们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冠军的狂欢,最后是以与父母在考学问题上的激烈争执终结的。那是收到的一封意外来信,在信里她说了许多和父母很决绝的话,我一面暗自嗔怪她的幼稚冲动,一面赶紧回信希望能浇灭那可怕的冲动之火。可是那回信仿佛石沉大海,我又接连去信联系也都杳无音信了。

过去很长时间了,我时常会想起那个个子高高的远方姑娘,可惜还没来得及要一张照片,更没有留下她的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有时也想,也许我只是她远方的一个邮箱罢了,借以投递那些无以寄托的青春心事,根本没有必要留

太多之外的东西。在这仿佛初识的季节,我忽然想起了她。事隔多年,不知她现在何处做些什么,不知还记不记得我这个特别的朋友?(柘 城 张海洋)

我的书信情结

在我储藏贵重物品的箱子里,至今仍保存着半尺厚一沓用档案封皮装订成册的书信。那些信都有些发黄了,但我还是经常翻看它们,并且只要一看到那些信,思绪就不由自主地回到年轻时的岁月。

我的青春岁月是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度过的,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跟亲戚朋友联络感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写信收信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高兴的事,写信,让朋友分享我的快乐;有了烦恼的事,更要写信,让朋友排解我的忧愁。也许是心理作用,我那时候一直觉得遇到烦恼了,只要把心里的烦恼写成信装进信封投入邮箱,心情很快就会好起来,似乎投入信箱里面的不是信,而是烦恼。

我把写信看成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从选择纸张、墨水到落笔成文,直至折叠信笺、装入信封、粘贴邮票,每一个环节我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尤其在内容上,每次都要先打好底稿,反复推敲修改,直到完全满意之后再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信笺上。那时候的偏远山区,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忙完一天的工作,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一盏煤油灯,铺开稿纸抒发情怀,那种专心致志,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何等美好,至今难以忘怀。

信写得多,收到的自然就多。乡邮员一个周来一次,每次都会给我带来好几封信。收到信后,总是先看信封,从字迹和地址判断是谁写的信,然后再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将信封拆开,欣赏信的具体内容。最后,再将那些信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当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装订成册作为重要资料保存起来。

最难忘的是我发出的第一封求爱信。那是我真正爱上的第一个女孩,在心里爱了几年了却一直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后来在一个铁哥们的鼓励下,终于将火山爆发似的情感倾泻在信笺上寄了出去。信发出后,便是一天天漫长的等待。虽然心里明白,就算再快,也得十天后才能收到回信,可我从第二天开始,就经常向邮递员到来的方向张望。度日如年的日子整整过去了十二天,才盼来她的回信。收到信后,我迫不及待地关上房门,打开信封。然而,结果却是她已将芳心许给了别人。那晚,我独自一人来到小镇东边的三女河畔,直到最后一支香烟烧疼了我的手指。

很多年没写信了。很多年没收到过信了。写信收信的时代已经过去,成为历史了。可在我的心里,却真真实实地怀念过去写信收信的时代,其实,那也是非常浪漫的啊。(陕 西 晓船歌)

家书记忆永存

“文革”后期,下乡返城后的我和男友分别走上工作岗位,但两个单位却相距千余里。那天,他送我乘长途汽车离开小城从省城转乘火车。放置好了行李后,汽笛鸣响了,火车即将驶离站台,我说:“你下吧。”他迟疑着,将一个厚厚的信封塞进了我的口袋,说:“这是信,里面有地图。”我不解其意,正要掏出来看,他说:“时间到了,我要下,你等会儿再看吧。”

随着又一声汽笛长鸣,我们相互挥手,就此别过。我从口袋里掏出他的信,一张地图首先进入眼帘,上面有他画的一条粗粗的红线。再打开信件,只见上面写:“亲爱的,看到地图上的那根红线了吗?那将是我和你天各一方生活的两端……”我的眼泪终于未能忍住,“扑扑簌簌”滴落在信纸上,以至于模糊了后面的话,但最后一句记得非常清楚:“距离很远,心很近。记得一到就给我写信……”

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封家书。

我们过起了靠鸿雁传书解相思的生活。五天一封信,八年两地书,一切的艰辛,一切的甘苦,尽在同事们戏称的“周报”里倾吐。家书连接着我们的生命,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从此,单位收发室和邮局成为我和他共同喜欢经常光顾的场所,阅信和写信成为我们最大的生活享受。

翻阅旧时家书,思维在记忆中翻飞。现在,每当我看到影视里年轻情侣那么多令人惋惜的情变婚变时都不由思索:悠悠岁月中,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到底靠什么才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里守候着那份纯真坚持着那份情感?我想,温馨的家书承载着的彼此的思念和爱应该是给我们心灵慰藉和力量的重要原因。数十年过去了,我辈已垂垂老矣,然流年尽可逝去,家书记忆永存,它将伴随着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至垂暮和永远……(武 汉 刘淑萍)

南方有信

1992年,我随着南下的打工大军,来到广东惠州,在一家鞋厂做事。小小年纪,远离故土亲人,当然会有落寞和无奈。当时的通信条件非常有限,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找人那是相当难,只有通过手写的信件来与亲友联系。

在厂里,我当过一段时间的大门保安,所以有幸能早点收到来自远方的信件。厂里的信件,可以用壮观来形容,邮递员是个很乐观的小伙子,骑了辆摩托车,座子上捆着个大麻袋,是专门来装厂子里的信件的。每天下午,小伙子哼着歌过来,卸下麻袋,拿走另一条空麻袋,调侃几句就扬长而去。而保安和寝管有几个热心人,开始分拣成麻袋的信件,按科室分别门类,摆了满满一屋子,分拣好,会有各科室的小组长过来,把自己科室的信件抱走,回去分发给大家。

每天下午,是很多人翘首期盼的时刻,好几天了,家里该来信了吧,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妻子爱人,同学朋友,每一份真挚浓厚的情感,都在那封小小的信件里,穿越千山万水,带着对方的体温,来到身边,温暖远方游子落寞孤独的心。

我的信件,主要来自几个要好的同学,他们隔三差五寄来一封信,诉说一下自己的情况,以及生活的快乐和困惑。展信阅读的那一刻,仿佛亲友就在面前,知冷知热的言语,顿时抵消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所带来的劳累和疲倦,让人在远离家乡的孤单中感受到了丝丝希望和温暖,这些信件带来的心灵的慰籍,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比拟的。

在南方的一段时光,有手写的书信支撑,才使我单调的生活有了一丝亮色。至今想起那一麻袋一麻袋的信件,还是不胜唏嘘。(民 权 王广胜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正在办理手续 从今年1月1日起补发
兆隆·金盾国际小区A区 改造施工将开始 水质问题有...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春花相伴劳作忙
以花为茗 与花相伴
“花”经济 有“钱”景
街头“新装备”还原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