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情难忘,一碗面铭记28年

山东男子寻找商丘恩人一波三折,他说他绝不放弃寻找

文/晚报首席记者 邵群峰 图/晚报记者 张 辉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6-05-20 07:18

当年邵学富就是沿着狭窄的站前路向东去“陈师傅”宿舍的

邵学富站在站前路回忆当年的情景

阅读提示

28年前受人一饭之恩,28年后想当面致谢——上周,山东济宁男子邵学富感念商丘火车站好心职工救助的事迹经晚报独家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前几天,晚报记者帮忙找到了一位比较契合的“陈师傅”。然而,经过多方核实和当事人相见,仍然无法确认。

火车站面积虽然不大,火车站职工搭把手助人的小事却不计其数。若想在岁月的长河中梳理出邵学富受助的那一幕,委实不易。

无论最终能否找到这位好心人,这个跨越28年的小故事已经体现了足够的社会价值,温暖人心,引人向善,散发出人性的光辉,甚至引发人们关于道德和良知的思考。

商丘火车站的内部查找仍在继续,邵学富的圆梦之路尚未终止。随着时间的推移,邵学富对于“商丘好人”的理解必然会愈加深刻。

一碗面铭记28年

1988年冬(此前报道为1987年冬),刚上初一的邵学富和同学周鹏叛逆离家,乘火车来到西安。然而,下车不久他们便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钱已经花光,吃饭成了问题。寒风刺骨,饥寒交迫,他们这才明白自己的出走是多么愚蠢,这才想起来家的温暖,思念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俩人哭了起来。

回家的路注定坎坷。由于没钱买票,邵学富两人只能随便爬上一趟东行的列车。到达商丘火车站时天已擦黑,他们同十来个逃票人员被带进了火车站东门处的值班室。其他人接受处理后都走了,唯独剩下他俩。看两个小男孩实在没钱,又找不到家人,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说,“跟我走吧!”

在邵学富的记忆中,这位铁路职工好像姓陈,当时约40岁,瘦脸,身高约1.7米。他们走出火车站,径直去了火车站东侧的一处平房,“可能是铁路上的职工宿舍,步行几分钟就到了”。

据邵学富回忆,“陈师傅”简单收拾一下,又带着他俩来到火车站东侧的小饭店吃饭。已经两天没吃饭的他们,早已饥肠辘辘,热腾腾、香喷喷的烩面端上来时,他们感动得几乎掉下泪来。

饭后,邵学富和周鹏被安置在火车站东门值班室过夜。炉火融融,他们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第二天,接到“陈师傅”电话的家人从山东济宁赶来将他们接回了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成功,已过不惑之年的邵学富越来越感念商丘火车站那位好心的“陈师傅”。 5月9日,他向晚报记者求助,希望能帮他找到这位商丘火车站的好心人。

“人就应该懂得知恩、感恩、报恩。要不是他好心收留,万一我们被坏人控制、教唆,指不定会出啥事呢!”邵学富感慨地说,28年前的那碗烩面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每次吃烩面时,他总会想起“陈师傅”。遗憾的是,当时他没有问清“陈师傅”的名字。他现在特别想找到“陈师傅”,当面感谢那份恩情。

找到“疑似”陈师傅

5月11日,晚报以《一次恩情,让他铭记29年》为题,报道了邵学富寻找商丘恩人一事,引发强烈反响,很多门户网站及多家公众号予以关注,多家省、市级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深受感动的广大网友也纷纷转发报道,希望能早日帮邵学富找到恩人。

商丘,全城寻找“陈师傅”。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山东人邵学富的感恩之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确实难能可贵。”微友“在水一方”的留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网友“2011_满天星”则留言:陈师傅的助人之举让人感动,因为他是无私奉献;邵学富的感念之情让人动容,因为他能知恩图报。

媒体的传播效应逐渐增强,商丘火车站党办、离退办等相关部门也马不停蹄地展开排查工作。但由于姓陈的退休职工较多,加上人员调离、年代久远等原因,找到“陈师傅”并非易事。

最先反馈消息的是位读者。

5月12日晚,商丘市振华医院的马艳给晚报记者打来电话:“我们邻居陈师傅说不定是你们要找的好心人呢,他的体貌特征跟报道里说的接近。”

马艳所说的邻居叫陈凤鸣,今年64岁,郑州铁路公安局铁路公安处商丘车站派出所退休老民警。他是个热心肠,在火车站工作几十年,做过很多好事。

热心的马艳随后来到陈凤鸣家,拍了两张正面照发了过来。

邵学富从微信上看到晚报记者转发的陈凤鸣的照片后,仍然难以确定,“如果能找到他1988年前后的照片,我应该能认出来”。

然而,陈凤鸣并不配合,“这种小事不足挂齿,不值得宣扬的”。

马艳了解到的信息则是,陈凤鸣做过很多类似的好事,已经记不太清了。

经过晚报记者反复开导做工作,陈凤鸣最终答应见面。

带着遗憾无功而返

5月16日上午,记者费尽周折找到了陈凤鸣居住的地方。这里,是他儿子的家。

虽然年过六旬,但陈凤鸣的身姿依然笔挺,花白的短发流露着岁月的沧桑。

了解得知,陈凤鸣是许昌人,1977年调至商丘火车站直至退休。

或许记忆确实已经模糊,或许在他内心,这根本就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并未挂在心上,对于邵学富的故事,陈凤鸣回忆很久也无法准确说出能够相互印证的信息。但有几次比较特别的救助,他依然能够清晰描述。

“我受过苦、挨过饿,况且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哪能忍心看着小孩吃不上饭?”陈凤鸣说,“能给饥人一口,不给饱人一斗!”

能否从老照片上寻求突破?

但由于高铁建设,陈凤鸣的家前几年已经拆迁,他的家什都寄放在亲戚家,“能不能找到不好说”。

在10公里以外的一处房子里,陈凤鸣在堆放的杂物中扒了好久,才算找到两本相册。

1990年前后的陈凤鸣的确清瘦。邵学富看了几张翻拍的照片说:“有点像。”

怀着激动的心情,5月17日,邵学富从济宁驱车赶到商丘。

在去陈凤鸣家的路上,邵学富的眼眶湿润了,“如果真是他,我得好好表示一下!”

敲开房门,邵学富双手握住陈凤鸣的手:“陈师傅您好!”在热情的寒暄中,两个人进屋落座。

谈话从回忆中开始,在回忆中结束。然而,几个关键细节均未得到印证。

尽管如此,邵学富依然对陈凤鸣过去的一桩桩好人好事表示钦佩和感谢。

起身告辞后,邵学富难掩失落,他甚至对恩人是否姓陈产生了怀疑。

在商丘火车站宣传助理张静的带领下,邵学富走进火车站,重新梳理曾经的记忆,以期可以回忆起更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张静还请来几位年长的职工一同座谈。根据邵学富的记忆,当年他被收留的“值班室”就是曾经的“清车办公室”,后来又改称“综合治理办公室”。

然而,经与多名退休职工联系,均未找到邵学富所说的“陈师傅”。他们都说,这种助人的小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串。

火车站的查找仍在继续。5月18日,邵学富带着遗憾返回山东。

临行前,邵学富动情地说:“虽然这次没能找到‘陈师傅’,但我不会放弃,我还会再来!”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恩情难忘,一碗面铭记28年
山东男子寻找商丘恩人一波三折,他说他绝不放弃寻找
2016-05-20 07:18   文/晚报首席记者 邵群峰 图/晚报记者 张 辉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当年邵学富就是沿着狭窄的站前路向东去“陈师傅”宿舍的

邵学富站在站前路回忆当年的情景

阅读提示

28年前受人一饭之恩,28年后想当面致谢——上周,山东济宁男子邵学富感念商丘火车站好心职工救助的事迹经晚报独家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前几天,晚报记者帮忙找到了一位比较契合的“陈师傅”。然而,经过多方核实和当事人相见,仍然无法确认。

火车站面积虽然不大,火车站职工搭把手助人的小事却不计其数。若想在岁月的长河中梳理出邵学富受助的那一幕,委实不易。

无论最终能否找到这位好心人,这个跨越28年的小故事已经体现了足够的社会价值,温暖人心,引人向善,散发出人性的光辉,甚至引发人们关于道德和良知的思考。

商丘火车站的内部查找仍在继续,邵学富的圆梦之路尚未终止。随着时间的推移,邵学富对于“商丘好人”的理解必然会愈加深刻。

一碗面铭记28年

1988年冬(此前报道为1987年冬),刚上初一的邵学富和同学周鹏叛逆离家,乘火车来到西安。然而,下车不久他们便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钱已经花光,吃饭成了问题。寒风刺骨,饥寒交迫,他们这才明白自己的出走是多么愚蠢,这才想起来家的温暖,思念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俩人哭了起来。

回家的路注定坎坷。由于没钱买票,邵学富两人只能随便爬上一趟东行的列车。到达商丘火车站时天已擦黑,他们同十来个逃票人员被带进了火车站东门处的值班室。其他人接受处理后都走了,唯独剩下他俩。看两个小男孩实在没钱,又找不到家人,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说,“跟我走吧!”

在邵学富的记忆中,这位铁路职工好像姓陈,当时约40岁,瘦脸,身高约1.7米。他们走出火车站,径直去了火车站东侧的一处平房,“可能是铁路上的职工宿舍,步行几分钟就到了”。

据邵学富回忆,“陈师傅”简单收拾一下,又带着他俩来到火车站东侧的小饭店吃饭。已经两天没吃饭的他们,早已饥肠辘辘,热腾腾、香喷喷的烩面端上来时,他们感动得几乎掉下泪来。

饭后,邵学富和周鹏被安置在火车站东门值班室过夜。炉火融融,他们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第二天,接到“陈师傅”电话的家人从山东济宁赶来将他们接回了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成功,已过不惑之年的邵学富越来越感念商丘火车站那位好心的“陈师傅”。 5月9日,他向晚报记者求助,希望能帮他找到这位商丘火车站的好心人。

“人就应该懂得知恩、感恩、报恩。要不是他好心收留,万一我们被坏人控制、教唆,指不定会出啥事呢!”邵学富感慨地说,28年前的那碗烩面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每次吃烩面时,他总会想起“陈师傅”。遗憾的是,当时他没有问清“陈师傅”的名字。他现在特别想找到“陈师傅”,当面感谢那份恩情。

找到“疑似”陈师傅

5月11日,晚报以《一次恩情,让他铭记29年》为题,报道了邵学富寻找商丘恩人一事,引发强烈反响,很多门户网站及多家公众号予以关注,多家省、市级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深受感动的广大网友也纷纷转发报道,希望能早日帮邵学富找到恩人。

商丘,全城寻找“陈师傅”。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山东人邵学富的感恩之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确实难能可贵。”微友“在水一方”的留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网友“2011_满天星”则留言:陈师傅的助人之举让人感动,因为他是无私奉献;邵学富的感念之情让人动容,因为他能知恩图报。

媒体的传播效应逐渐增强,商丘火车站党办、离退办等相关部门也马不停蹄地展开排查工作。但由于姓陈的退休职工较多,加上人员调离、年代久远等原因,找到“陈师傅”并非易事。

最先反馈消息的是位读者。

5月12日晚,商丘市振华医院的马艳给晚报记者打来电话:“我们邻居陈师傅说不定是你们要找的好心人呢,他的体貌特征跟报道里说的接近。”

马艳所说的邻居叫陈凤鸣,今年64岁,郑州铁路公安局铁路公安处商丘车站派出所退休老民警。他是个热心肠,在火车站工作几十年,做过很多好事。

热心的马艳随后来到陈凤鸣家,拍了两张正面照发了过来。

邵学富从微信上看到晚报记者转发的陈凤鸣的照片后,仍然难以确定,“如果能找到他1988年前后的照片,我应该能认出来”。

然而,陈凤鸣并不配合,“这种小事不足挂齿,不值得宣扬的”。

马艳了解到的信息则是,陈凤鸣做过很多类似的好事,已经记不太清了。

经过晚报记者反复开导做工作,陈凤鸣最终答应见面。

带着遗憾无功而返

5月16日上午,记者费尽周折找到了陈凤鸣居住的地方。这里,是他儿子的家。

虽然年过六旬,但陈凤鸣的身姿依然笔挺,花白的短发流露着岁月的沧桑。

了解得知,陈凤鸣是许昌人,1977年调至商丘火车站直至退休。

或许记忆确实已经模糊,或许在他内心,这根本就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并未挂在心上,对于邵学富的故事,陈凤鸣回忆很久也无法准确说出能够相互印证的信息。但有几次比较特别的救助,他依然能够清晰描述。

“我受过苦、挨过饿,况且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哪能忍心看着小孩吃不上饭?”陈凤鸣说,“能给饥人一口,不给饱人一斗!”

能否从老照片上寻求突破?

但由于高铁建设,陈凤鸣的家前几年已经拆迁,他的家什都寄放在亲戚家,“能不能找到不好说”。

在10公里以外的一处房子里,陈凤鸣在堆放的杂物中扒了好久,才算找到两本相册。

1990年前后的陈凤鸣的确清瘦。邵学富看了几张翻拍的照片说:“有点像。”

怀着激动的心情,5月17日,邵学富从济宁驱车赶到商丘。

在去陈凤鸣家的路上,邵学富的眼眶湿润了,“如果真是他,我得好好表示一下!”

敲开房门,邵学富双手握住陈凤鸣的手:“陈师傅您好!”在热情的寒暄中,两个人进屋落座。

谈话从回忆中开始,在回忆中结束。然而,几个关键细节均未得到印证。

尽管如此,邵学富依然对陈凤鸣过去的一桩桩好人好事表示钦佩和感谢。

起身告辞后,邵学富难掩失落,他甚至对恩人是否姓陈产生了怀疑。

在商丘火车站宣传助理张静的带领下,邵学富走进火车站,重新梳理曾经的记忆,以期可以回忆起更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张静还请来几位年长的职工一同座谈。根据邵学富的记忆,当年他被收留的“值班室”就是曾经的“清车办公室”,后来又改称“综合治理办公室”。

然而,经与多名退休职工联系,均未找到邵学富所说的“陈师傅”。他们都说,这种助人的小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串。

火车站的查找仍在继续。5月18日,邵学富带着遗憾返回山东。

临行前,邵学富动情地说:“虽然这次没能找到‘陈师傅’,但我不会放弃,我还会再来!”

责任编辑: Nick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