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故事·“东和环保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微16

桃园关下话黄河,沧桑巨变看今朝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聚焦全媒体报道组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6-05-03 07:25

柳河镇境内,黄河故道旁的温室大棚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柳河镇境内黄河故道旁的柿子树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全媒体采访活动示意图

阅读提示

宁陵与古黄河交集之深,可能超乎不少人的想象。所以,当我们走进新三义寨以后,决定回头再探宁陵。

黄河故堤穿过宁陵县的柳河镇和孔集乡,全长约15.5公里。在宁陵说黄河,桃园关是必须要去的,它就像一部史书,记载着黄河与宁陵数百载的渊源。而今,当地依托黄河故道,重拾黄河记忆,传承故道文化,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业,这里的发展就如横穿黄河滩区的那一跃千里的列车,书写着黄河故道的沧桑与辉煌。

此次,我们随同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亚光,宁陵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何为和宁陵县史志办副主任马学庆等一行走进宁陵,探访故道真容。

桃园春帆,古宁陵十景之一

今天的桃园关并不怎么起眼,但这个名字却大有来头,看宁陵境黄河故道,是绕不开桃园关的。

沿310国道北侧的一条乡间道路一路驶去,远远便望见陇海铁路上正在奔驰的列车。北侧,新架起的郑徐高铁以高大上的姿态,展示着黄河滩区之美。放眼望去,成方成片的杨树林、麦田交相辉映,将这片一望无垠的黄河滩区装扮得非常美丽。

我们的思绪还沉浸在这片昔日滩涂地、今朝聚宝盆的情境里,不知不觉中便到了黄河故堤。这里是柳河镇境内的桃园关村,属于黄河的一个关口。葱茏玉翠的故堤上还零零散散有些桃树,只是这树已不成园,但它们仍默默守护着这方土地。

桃园关村现有约3000人,村内有近3公里长的黄河故堤。不得不说的是,这里的故堤有一个天然的缺口,北侧还有一个大坑。据随行的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天华和70多岁的老党员张家柱讲,1957年宁陵县连降暴雨,堤内河水溢出淹没了村庄、庄稼,全村人都搬迁到堤上避难。这场雨使该处故堤被冲开了一个缺口,并在故堤北侧留下一个大坑。

随行的宁陵县史志办副主任马学庆说,明初建村时,因村后的河堤上多植桃树,村名曾为桃园村。因地处黄河要津,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此设关卡,并置巡检司,遂称桃园关。

建村时,黄河从村北河道内流过。“桃园春帆”曾为古宁陵十景之一。马学庆先后多次在桃园走访、研究,听到很多老者讲述“南堤到北堤,四十五里地”的黄河河道宽阔的气势,村民都是乘船往返于堤南和堤北。清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建置志·公署》:“桃园关巡检司,在(桃园)集北尽处,阔六丈,长二十尺。东至唐时敏,西至王经,南至赵儒,北至考城县界,共地二亩。”

抛砖筑坝,“大水不淹宁陵县”

行走在商丘乃至山东境内的黄河故道,会发现故道两侧有许多窑厂遗址。这些窑厂遗址分布很有规律,每隔几里地就有一处。如今,在宁陵县的柳河镇、孔集乡的黄河故道两侧,依然不时能看到几个孤零零的烟囱伫立于绿意盎然的麦田之中。

这些窑厂早在清代已经出现,当时黄河尚未改道北流,清代建这么多的窑厂,完全是为筑堤治理黄河决口。

在清道光以前,人们都是用沙袋和石料堵塞决口。但是至道光年间,有一位负责管理黄河的河道总督发明了一种“抛砖筑坝”的治黄方法后,这窑厂就如雨后春笋般在黄河大堤两岸建起来,作用就是烧砖为修筑大堤提供原料。发明这种里程碑式技术革新的工程师就是栗毓美。而这种技术的革新,则是他在宁陵任知县时治理黄河而成雏形。

时至今日,在宁陵仍流传着“大水不淹宁陵县”与“栗大王保佑出行”的故事。

在《宁陵县志》及史籍中,记载着“栗毓美及其传说”的故事:相传,黄河水来,栗大王跳入水中,水退至脚下;栗往前走水往后退,直至平安无恙。又传,栗大王因黄河上涨,先扔鞋子,后殉河而死,以身报国。

“栗大王”在宁陵民众的心中,一直是“大水不淹宁陵县”的保护神,而非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其实,“栗大王”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为山西浑源人栗毓美。他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被选为拔贡进京,入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二十一年(1816年)由西华县令调补宁陵县令。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

马学庆说,栗毓美到任时,宁陵正遭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伤人无数。他带领民众堵决口、疏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以恢复与发展。

栗毓美创造的“以砖代埽、抛砖筑坝”的治黄方法,有效地防治了水患,且每年节约皇银三万两。

栗毓美去世后,宁陵人民为感谢他,拜他为“大王(河神)”,在县城东关为他修建了栗大王庙。说来也巧,自建栗大王庙后,黄河水再也没有过宁陵县。

黄河滩地,今朝变身聚宝盆

在310国道北侧、古宋河畔,柳河镇成楼村,昔日的河滩地,现已呈现出一派有果有水、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景象,与附近的成楼新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去年6月,北京汇科园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有良来到这片土地,他先期流转并平整了400亩土地,大搞种养一体化观光农业。今天,河流、草被、果蔬、莲藕以及鸡、鸭、鹅、羊群成了这里特有的符号。张有良说,两年内将在这里打造成一个菜园子、一个果园子、一个花园子,河里养鱼,水面有鹅,坡上有树;春天有花看,秋天有果吃。

位于孔集乡尤庄村、310国道北侧,500亩地的果蔬种植也毫不逊色。随行的孔集乡党委书记刘江说,宁陵县福贵多农业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种植了西瓜、葡萄、草莓、花菜等。

借着傍晚的余晖,我们赶往不远处紧挨310国道北侧的秧红有机葡萄庄园,进入大棚,一串串还未成熟的葡萄如珍珠般挂在枝头。该庄园负责人刘保秧说,该处现种有数百亩葡萄,准备今年搞采摘节。从去年起,他在这里的葡萄种植就已有收益,每亩收入2万元。

与故道沿线朝气蓬勃的生态农业观光业有着不同的命运,孔集乡李庄村老黄河滩地上的老柿园已经越来越不受“待见”。

走进一片老柿园,树干上长满木瘤布满纵横交错的裂纹,树皮很粗糙,枝条盘根错节,岁月的年轮使它们不断变得粗壮。这些树有多老,“上百岁的老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有几百年历史了”。

35岁的李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秀成说,村里有两个老柿园,占地30多亩,100多棵柿树。而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这两个老柿园均占地100多亩。

现在,长势旺盛、经济效益被看好的杨树,将老柿树“团团围困”,使得这些老柿树果实也逐年减少。但当地群众对老柿树的感情,是不可替代的,乡里和村里也开启了对老柿园的保护模式,留住原生态,留住乡愁。

(执笔: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宋亚威)

策划:郭文剑

统筹:宋圣英 张浩哲 孙克东

执行:闻 力 秋 影 李艾凌 袁正建 吴 涛 靳文庆

李瑾瑜 傅 青 魏文慧 闫鹏亮美编:苏新诗

东和环保独家冠名

商丘市东和专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834961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故道故事·“东和环保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微16
桃园关下话黄河,沧桑巨变看今朝
2016-05-03 07:25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聚焦全媒体报道组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柳河镇境内,黄河故道旁的温室大棚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柳河镇境内黄河故道旁的柿子树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全媒体采访活动示意图

阅读提示

宁陵与古黄河交集之深,可能超乎不少人的想象。所以,当我们走进新三义寨以后,决定回头再探宁陵。

黄河故堤穿过宁陵县的柳河镇和孔集乡,全长约15.5公里。在宁陵说黄河,桃园关是必须要去的,它就像一部史书,记载着黄河与宁陵数百载的渊源。而今,当地依托黄河故道,重拾黄河记忆,传承故道文化,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业,这里的发展就如横穿黄河滩区的那一跃千里的列车,书写着黄河故道的沧桑与辉煌。

此次,我们随同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亚光,宁陵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何为和宁陵县史志办副主任马学庆等一行走进宁陵,探访故道真容。

桃园春帆,古宁陵十景之一

今天的桃园关并不怎么起眼,但这个名字却大有来头,看宁陵境黄河故道,是绕不开桃园关的。

沿310国道北侧的一条乡间道路一路驶去,远远便望见陇海铁路上正在奔驰的列车。北侧,新架起的郑徐高铁以高大上的姿态,展示着黄河滩区之美。放眼望去,成方成片的杨树林、麦田交相辉映,将这片一望无垠的黄河滩区装扮得非常美丽。

我们的思绪还沉浸在这片昔日滩涂地、今朝聚宝盆的情境里,不知不觉中便到了黄河故堤。这里是柳河镇境内的桃园关村,属于黄河的一个关口。葱茏玉翠的故堤上还零零散散有些桃树,只是这树已不成园,但它们仍默默守护着这方土地。

桃园关村现有约3000人,村内有近3公里长的黄河故堤。不得不说的是,这里的故堤有一个天然的缺口,北侧还有一个大坑。据随行的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天华和70多岁的老党员张家柱讲,1957年宁陵县连降暴雨,堤内河水溢出淹没了村庄、庄稼,全村人都搬迁到堤上避难。这场雨使该处故堤被冲开了一个缺口,并在故堤北侧留下一个大坑。

随行的宁陵县史志办副主任马学庆说,明初建村时,因村后的河堤上多植桃树,村名曾为桃园村。因地处黄河要津,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在此设关卡,并置巡检司,遂称桃园关。

建村时,黄河从村北河道内流过。“桃园春帆”曾为古宁陵十景之一。马学庆先后多次在桃园走访、研究,听到很多老者讲述“南堤到北堤,四十五里地”的黄河河道宽阔的气势,村民都是乘船往返于堤南和堤北。清康熙三十二年《宁陵县志·建置志·公署》:“桃园关巡检司,在(桃园)集北尽处,阔六丈,长二十尺。东至唐时敏,西至王经,南至赵儒,北至考城县界,共地二亩。”

抛砖筑坝,“大水不淹宁陵县”

行走在商丘乃至山东境内的黄河故道,会发现故道两侧有许多窑厂遗址。这些窑厂遗址分布很有规律,每隔几里地就有一处。如今,在宁陵县的柳河镇、孔集乡的黄河故道两侧,依然不时能看到几个孤零零的烟囱伫立于绿意盎然的麦田之中。

这些窑厂早在清代已经出现,当时黄河尚未改道北流,清代建这么多的窑厂,完全是为筑堤治理黄河决口。

在清道光以前,人们都是用沙袋和石料堵塞决口。但是至道光年间,有一位负责管理黄河的河道总督发明了一种“抛砖筑坝”的治黄方法后,这窑厂就如雨后春笋般在黄河大堤两岸建起来,作用就是烧砖为修筑大堤提供原料。发明这种里程碑式技术革新的工程师就是栗毓美。而这种技术的革新,则是他在宁陵任知县时治理黄河而成雏形。

时至今日,在宁陵仍流传着“大水不淹宁陵县”与“栗大王保佑出行”的故事。

在《宁陵县志》及史籍中,记载着“栗毓美及其传说”的故事:相传,黄河水来,栗大王跳入水中,水退至脚下;栗往前走水往后退,直至平安无恙。又传,栗大王因黄河上涨,先扔鞋子,后殉河而死,以身报国。

“栗大王”在宁陵民众的心中,一直是“大水不淹宁陵县”的保护神,而非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其实,“栗大王”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为山西浑源人栗毓美。他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被选为拔贡进京,入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二十一年(1816年)由西华县令调补宁陵县令。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

马学庆说,栗毓美到任时,宁陵正遭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伤人无数。他带领民众堵决口、疏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以恢复与发展。

栗毓美创造的“以砖代埽、抛砖筑坝”的治黄方法,有效地防治了水患,且每年节约皇银三万两。

栗毓美去世后,宁陵人民为感谢他,拜他为“大王(河神)”,在县城东关为他修建了栗大王庙。说来也巧,自建栗大王庙后,黄河水再也没有过宁陵县。

黄河滩地,今朝变身聚宝盆

在310国道北侧、古宋河畔,柳河镇成楼村,昔日的河滩地,现已呈现出一派有果有水、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景象,与附近的成楼新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去年6月,北京汇科园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有良来到这片土地,他先期流转并平整了400亩土地,大搞种养一体化观光农业。今天,河流、草被、果蔬、莲藕以及鸡、鸭、鹅、羊群成了这里特有的符号。张有良说,两年内将在这里打造成一个菜园子、一个果园子、一个花园子,河里养鱼,水面有鹅,坡上有树;春天有花看,秋天有果吃。

位于孔集乡尤庄村、310国道北侧,500亩地的果蔬种植也毫不逊色。随行的孔集乡党委书记刘江说,宁陵县福贵多农业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种植了西瓜、葡萄、草莓、花菜等。

借着傍晚的余晖,我们赶往不远处紧挨310国道北侧的秧红有机葡萄庄园,进入大棚,一串串还未成熟的葡萄如珍珠般挂在枝头。该庄园负责人刘保秧说,该处现种有数百亩葡萄,准备今年搞采摘节。从去年起,他在这里的葡萄种植就已有收益,每亩收入2万元。

与故道沿线朝气蓬勃的生态农业观光业有着不同的命运,孔集乡李庄村老黄河滩地上的老柿园已经越来越不受“待见”。

走进一片老柿园,树干上长满木瘤布满纵横交错的裂纹,树皮很粗糙,枝条盘根错节,岁月的年轮使它们不断变得粗壮。这些树有多老,“上百岁的老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有几百年历史了”。

35岁的李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秀成说,村里有两个老柿园,占地30多亩,100多棵柿树。而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这两个老柿园均占地100多亩。

现在,长势旺盛、经济效益被看好的杨树,将老柿树“团团围困”,使得这些老柿树果实也逐年减少。但当地群众对老柿树的感情,是不可替代的,乡里和村里也开启了对老柿园的保护模式,留住原生态,留住乡愁。

(执笔: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宋亚威)

策划:郭文剑

统筹:宋圣英 张浩哲 孙克东

执行:闻 力 秋 影 李艾凌 袁正建 吴 涛 靳文庆

李瑾瑜 傅 青 魏文慧 闫鹏亮美编:苏新诗

东和环保独家冠名

商丘市东和专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834961

责任编辑: Nick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