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抗击日寇的“地下长城”

文/晚报特派记者 宋亚威 图/晚报特派记者 鲁 超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5-08-05 08:29

冉庄的地道

高传宝故居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走进冉庄,这首几十年前老电影的主题歌不由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对于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地道战》是一部深深烙在儿时记忆的影片,也是对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最初记忆。影片中的高家庄,原型地就是河北清苑县的冉庄。

抗日战争中期,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四通八达的秘密“网络”

冉庄村,这个村落的繁华与热闹,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站在十字街口的大槐树下望去,人来人往。由于是受保护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还保持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模样。电影中的那口大钟也依旧挂在大槐树上。不过,现在的大槐树是个雕塑。

走进冉庄村,就如走进了历史。路旁的墙壁上随处可见革命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去”“全民抗战一致对外”……而更为显眼的字眼则是“地道”,几乎每家每户都竖立着“地道入口”的指示牌。据这里的村民介绍,冉庄村每家每户都或多或少地有一节地道,有些还保存得很完好。所以,电影《地道战》才选择在冉庄拍摄。而电影里的“高家庄”其实就是冉庄。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冉庄村只剩下几十个地道口,最早的时候有400多个。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从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进入地道,在低矮的地道中,设施相当完备。这里的地道分为军用和民用,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陷阱等。

地道战的创始人张森林

抗日战争中期,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有炮楼15座,公路4条,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

回头再看电影《地道战》,日寇对河北省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冀中根据地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来和日寇周旋。

而该影片中的“高传宝”的原型就是冉庄村的抗日烈士张森林,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1909年,张森林出生于冉庄一户富裕农家,后就读于阳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华北国土,蹂躏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对日军充满仇恨。1938年,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当时,张森林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1938年冬,张森林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自1938年开始,敌人不断来冉庄骚扰。为掩藏物资,坚持对敌斗争,张森林首先在自家挖了隐蔽洞,很快推广到冉庄全村。1940年秋,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他指示冉庄村干部带领游击组骨干及群众,先后挖了供区、县委干部和群众用以隐身、藏物、藏粮的秘密洞穴,为后来的30多里地道网,奠定了初步基础。

1943年,34岁的张森林慷慨就义。

“蛤蟆蹲”成地道雏形

其实,最初张森林挖掘的地道很简单,主要是利用冉庄一带常见的红薯窖,在各个红薯窖的侧壁掏出一个在地面俯视时看不到的洞,这种地道被称作“蛤蟆蹲”。也就是在张森林开挖“蛤蟆蹲”之后,这种简单实用的隐蔽方式引发了模仿风潮:院子里、马槽里、水井里,“蛤蟆蹲”迅速密布在冉庄。为了避免日军发现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冉庄的村民们把挖出来的土平铺在院子里,再用石碾子碾平。刚开始挖的都是单口地道,就是出入都是一个口,后来发现这样不方便撤离,就又创造了双口地道。地道发展为户户相通是在张森林牺牲以后才实现的,但初期工作都是在张森林的指导和参与下进行的。

无论单口洞还是双口洞,毕竟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有时难免流血牺牲。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民兵和群众把原先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双口洞变成了多口洞。

领导抗日斗争的冀中区党委,很快发现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于1942年年初发出文件,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紧接着,又发出一系列的文件,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地道战从此诞生。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村民还利用高房等有利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村民在街道、路口布满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出奇制胜的地道战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30多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地道一般宽约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然后迅速转入地道,当即拉响地雷,炸死敌军数人……

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冉庄村曾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冉庄地道:抗击日寇的“地下长城”
2015-08-05 08:29   文/晚报特派记者 宋亚威 图/晚报特派记者 鲁 超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冉庄的地道

高传宝故居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走进冉庄,这首几十年前老电影的主题歌不由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对于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地道战》是一部深深烙在儿时记忆的影片,也是对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最初记忆。影片中的高家庄,原型地就是河北清苑县的冉庄。

抗日战争中期,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四通八达的秘密“网络”

冉庄村,这个村落的繁华与热闹,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站在十字街口的大槐树下望去,人来人往。由于是受保护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还保持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模样。电影中的那口大钟也依旧挂在大槐树上。不过,现在的大槐树是个雕塑。

走进冉庄村,就如走进了历史。路旁的墙壁上随处可见革命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去”“全民抗战一致对外”……而更为显眼的字眼则是“地道”,几乎每家每户都竖立着“地道入口”的指示牌。据这里的村民介绍,冉庄村每家每户都或多或少地有一节地道,有些还保存得很完好。所以,电影《地道战》才选择在冉庄拍摄。而电影里的“高家庄”其实就是冉庄。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冉庄村只剩下几十个地道口,最早的时候有400多个。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从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进入地道,在低矮的地道中,设施相当完备。这里的地道分为军用和民用,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陷阱等。

地道战的创始人张森林

抗日战争中期,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有炮楼15座,公路4条,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

回头再看电影《地道战》,日寇对河北省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冀中根据地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来和日寇周旋。

而该影片中的“高传宝”的原型就是冉庄村的抗日烈士张森林,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1909年,张森林出生于冉庄一户富裕农家,后就读于阳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华北国土,蹂躏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对日军充满仇恨。1938年,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当时,张森林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1938年冬,张森林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自1938年开始,敌人不断来冉庄骚扰。为掩藏物资,坚持对敌斗争,张森林首先在自家挖了隐蔽洞,很快推广到冉庄全村。1940年秋,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他指示冉庄村干部带领游击组骨干及群众,先后挖了供区、县委干部和群众用以隐身、藏物、藏粮的秘密洞穴,为后来的30多里地道网,奠定了初步基础。

1943年,34岁的张森林慷慨就义。

“蛤蟆蹲”成地道雏形

其实,最初张森林挖掘的地道很简单,主要是利用冉庄一带常见的红薯窖,在各个红薯窖的侧壁掏出一个在地面俯视时看不到的洞,这种地道被称作“蛤蟆蹲”。也就是在张森林开挖“蛤蟆蹲”之后,这种简单实用的隐蔽方式引发了模仿风潮:院子里、马槽里、水井里,“蛤蟆蹲”迅速密布在冉庄。为了避免日军发现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冉庄的村民们把挖出来的土平铺在院子里,再用石碾子碾平。刚开始挖的都是单口地道,就是出入都是一个口,后来发现这样不方便撤离,就又创造了双口地道。地道发展为户户相通是在张森林牺牲以后才实现的,但初期工作都是在张森林的指导和参与下进行的。

无论单口洞还是双口洞,毕竟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有时难免流血牺牲。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民兵和群众把原先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双口洞变成了多口洞。

领导抗日斗争的冀中区党委,很快发现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于1942年年初发出文件,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紧接着,又发出一系列的文件,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地道战从此诞生。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村民还利用高房等有利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村民在街道、路口布满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出奇制胜的地道战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30多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地道一般宽约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然后迅速转入地道,当即拉响地雷,炸死敌军数人……

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冉庄村曾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

责任编辑: zc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