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商丘美丽乡愁”系列之十三

“一岭十八岗”(12)卧龙岗:诸葛武侯遗踪古考城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15-07-30 07:47

民权卧龙岗

【阅读提示】

众所周知,南阳有个卧龙岗,那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纪念地,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在商丘市民权县,也有个卧龙岗,与诸葛亮亦有关系。据清康熙三十七年《考城县志·古迹》记载:“卧龙岗,在县南,世传为汉丞相诸葛亮所筑。”

笔者根据志书记载,赴民权县探寻神秘的卧龙岗,却颇费了一番曲折。盛夏季节的雨后,孙六乡的乡村道路实在是泥泞难走,早已毁坏的油路路面大坑小洼,驱车行走在那些被雨水覆盖的坑洼路上,车轮时不时便会掉入一个不大不小的洼坑里,颠簸了近一个小时,从河里王庄总算到了伏土山村。幸运的是,刚到该村询问卧龙岗所在,便遇到了村副支书伏思忠,他和几位村民讲述了伏土山、卧龙岗的前世今生,并带领笔者前往遗址处察看。 伏思忠告诉笔者,民国县志上记载的伏土山西侧的许庄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但卧龙岗遗迹依然还有。伏土山与卧龙岗东西对峙,古时候是这一带的盛景,说明当时此地多高岗土丘。伏土山村如今4000人,耕地3200亩,以伏姓为主。笔者经查民权县志和地名志了解到,伏土山原名陈土山,清康熙年间,陈姓从山东曹县陈潭迁此,在沙土堆成的卧龙岗旁建村,取名陈土山。后伏姓迁此种地发家,人众财盛,改今名。村人陈六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癸巳科三甲52名进士,授知县,未任,仍在本村教书。伏土山和卧龙岗原皆属考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划归睢州,属归厚里;1928年划归民权县至今,属孙六乡。

南北卧龙:巨龙下凡化为岗丘

在伏土山村副支书伏思忠的引领下,笔者从该村驱车继续西行,沿着坑坑洼洼的泥泞道路,走了约三里地,在路北有片杨树林的地方,伏书记示意停车。他指着路北的杨树林问:“你是不是看到杨树林那片地方比周围地势高?”笔者放眼望去,杨树林四面被绿油油的麦田所包围,中间地势果然是一个高岗,牧羊人正在林间牧羊。“这片杨树林,就是北卧龙岗了!”伏思忠说。

“哦?这么说还有南卧龙岗了?”笔者不由惊奇地询问。“是啊,”伏思忠边说便用手指着路南的麦田说:“这二三亩种着麦子的高岗地就是南卧龙岗了。”当笔者问为啥有南北两个卧龙岗,伏思忠讲了一段在当地广泛流传的传说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有条巨龙因违反了天条,被玉帝打下凡间,正好落到了此地。这条巨龙开始拼命挣扎,但怎么也逃脱不了,就这样这条巨龙长眠于此,由此形成了南北两个土丘岗岭,这是由巨龙的头部和尾部构成,此地由此得名。

据了解,卧龙岗北岗和南岗两个土丘在新中国建立前,仍有5米多高。北岗上原为许庄村所在,居民在岗上建房居住,历时数百年,后因洪水村庄整体迁走。1958年前后,当地群众在北岗上拉土盖房,曾挖出许多大方砖、瓦块、地基及清代和民国时期生活用具等。南岗上原来建有龙王庙,主要是让人们供奉龙王爷求雨,后来“破四旧”庙被拆毁,岗陵也因村民不断将土拉走而逐渐低了下去。

“可惜啊,要是两岗不被平毁,好好建设一下,还是我们这地方的盛景呢!”伏思忠边走边感叹道。笔者随他沿泥土小径南行500米,再穿过一段麦田,来到田野中间一块恍若世外之地的沙丘岗上,他告诉笔者:“这就是南岗保留最好的中心地带了。”笔者看到,这片地方与周围地带迥然不同,此处当为这方田野的最高点,以此为中心点向四周缓坡下去;周围为成方连片的麦田,而独此岗岭为沙丘地;沙丘的最高处为一微型龙王庙,四围树木茂密,杂草密似绿毯,吮吸着雨后生命的养分,这绿色的世界与黄土、白沙的土岗映衬分明。站在卧龙岗上远眺,阡陌纵横,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如仙境,天地造物竟如此令人百思称奇。

“因为我们村西有南北卧龙岗两大土丘,村里伏姓人家多,村庄也就命名为伏土山了。”伏思忠如是说。“几十年来,您是唯一来此采访卧龙岗的记者,晚报能写写村里的老事,真好!您要好好写写,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村有这段历史文化!”在笔者离开时,他又一再嘱托。

根籍求道:诸葛亮游息卧龙岗

为造福一方黎民百姓而努力。诸葛亮途经庄子故里古蒙地考城,了解先哲事迹,领略道家文化成为必然。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南宋史学家罗泌的《路史》等书均有记载:庄子生于蒙,考城人。《方舆胜览》:“考城东有蒙泽,乃庄周故里也。”今民权卧龙岗距民权庄周墓、庄周故里青莲寺村也仅十几公里的路程。

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是,诸葛亮和商丘的一个古诸侯国渊源颇深。夏、商、周时期的葛国乃诸葛姓氏的发源地、根籍地。葛国,又称葛伯国,夏代封国之一,都城位于今宁陵县葛伯屯。《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葛国建国后,其疆域北至今曹县,今民权卧龙岗一带亦为其辖属地域。葛国亡国后,葛氏后裔一支迁往山东省诸县,后又迁至阳都,因当地有葛姓,遂于姓前加诸称诸葛氏。郑樵的《通志》称:“葛氏居于诸邑者为诸葛。”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云:“诸葛氏,夏殷侯国葛伯之后。《英贤传》云,旧居琅琊诸县,后徙阳都。”《元和姓纂》卷二《诸葛》:“琅琊阳都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裔孙圭,后汉泰山郡丞,生谨、亮……”由此,葛国为诸葛亮的根籍地无疑,他游息的考城卧龙岗距葛国都城仅十多公里的路程,且历史上该地曾属葛国。诸葛亮在此停息,亦为寻根缅怀先祖。从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一句“好为《梁父吟》”,我们也可看出诸葛亮是个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

今天,民权县卧龙岗南北两岗遗痕依旧清晰可见,龙门干渠在岗陵东侧依然日夜不息地流淌,卧龙岗美丽的传说仍在百姓的生活中传诵。然而传说毕竟不是信史,卧龙岗之名的由来,我们还要依据史志文献资料考证,这就要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起了。

根据民国32年《民权县志》记载:“卧龙岗,在四区伏土山西许村,士人谓诸葛武侯游息之所。”诸葛亮曾到考城卧龙岗,此处是他“游息之所”。“游息”,意思即游玩与休憩。唐代卢照邻《释疾文·悲夫》:“出户庭兮游息,千万里兮无极。”由此可见,诸葛亮曾在考城的卧龙岗游玩与休憩。因诸葛亮曾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上,所以人称卧龙先生,比喻他为隐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龙;他去世后,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因诸葛亮曾在考城县的南北两岗丘上游息,所以后人为纪念之,便将这两岗命名为卧龙岗了。由此可见,当时的考城卧龙岗登高望远,清风送爽,景色旖旎。

那么,“躬耕南阳”的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到民权县的卧龙岗游息的呢?他为什么会到此地游息呢?这要从他的求学、根籍与身世说起。

因《出师表》或《隆中对》的影响,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是“南阳人”,其实他故里是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8岁又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豫章(治江西南昌县)太守职务,诸葛玄就带同诸葛亮去投奔荆州牧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卧龙岗务农隐居。之后便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见,诸葛亮自幼年便孤苦不幸,是一个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人。

诸葛亮在颠沛流离的迁徙过程中,从故里琅琊南行,途经考城县卧龙岗,便在情理之中。他选择在此停息和游玩,一是因为岗陵处风景怡人,二是考城乃道家创始人之一庄子故里,三是此处与诸葛姓氏发源地葛国(都今宁陵县葛伯屯)为邻。

据史籍资料记载,诸葛亮一生和道家文化渊源颇深。他非常认同道家思想中“重我轻物,自然超脱”的人生哲学,一生能淡泊名利,使自己的生命上升到合道之境地,与庄子的“道”“我”合一一脉相承。同时,诸葛亮依据自己对道家思维方式的独到见解,灵活自由地运用道家文化中的天、地、人一体观、阴阳论和齐同慈爱等文化精髓治军理国,

另有传说:光武帝避难卧龙岗

除了巨龙下凡化为卧龙岗的传说和志书中关于诸葛亮于此游息的记载,在伏土山一带还流传着刘秀被王莽追赶避难卧龙岗的故事。

传说,刘秀被王莽追赶,眼看追兵就要到了,但田野空旷,无处藏身,只有一位老者在耕地。刘秀请他搭救,老人急忙让刘秀躺在犁沟里,并用泥土盖在刘秀身上。刘秀才躺下王莽大军到了跟前,而犁地的马刚好停在刘秀藏身的地方罩住刘秀。王莽见找不到人,便问老人有没有看到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跑过去。老人摇摇头说没见谁打这跑过去。王莽怒冲冲说,我明明看见那人跑到这里不见了,你却说没看见,要是搜出来的话,按相关法律规定以窝藏罪论处!于是,王莽命令士兵把这块地用枪扎了一遍,只剩马身下那块没扎。这时一个士兵走到马身边,正要扎马下面的地,老人笑着说,马身下有人的话就是不被憋死,也会被马给踩死的。士兵觉得有道理便走开了。王莽军走后,老人把刘秀从犁沟里扒出来,刘秀大难不死,再三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那老人却说:“不用谢我,吉人天相,如果你心里真过意不去的话,有朝一日你做了皇帝,多关心一下三农问题吧。”刘秀做了皇帝,心记老人之言,果然生活节俭,减轻税收,重视农业。说也奇怪,这个事过后,刘秀躺过的地方慢慢隆起一条像龙形的高土岗,迤逦一里多地。刘秀做了皇帝以后,因为他曾经躺卧在这个岗沟里,人们就把这条岗称作“卧龙岗”。到现在岗上每到下雨时就会有很多土眼,相传都是当年王莽兵搜刘秀时扎过的枪眼。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记住商丘美丽乡愁”系列之十三
“一岭十八岗”(12)卧龙岗:诸葛武侯遗踪古考城
2015-07-30 07:47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民权卧龙岗

【阅读提示】

众所周知,南阳有个卧龙岗,那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纪念地,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在商丘市民权县,也有个卧龙岗,与诸葛亮亦有关系。据清康熙三十七年《考城县志·古迹》记载:“卧龙岗,在县南,世传为汉丞相诸葛亮所筑。”

笔者根据志书记载,赴民权县探寻神秘的卧龙岗,却颇费了一番曲折。盛夏季节的雨后,孙六乡的乡村道路实在是泥泞难走,早已毁坏的油路路面大坑小洼,驱车行走在那些被雨水覆盖的坑洼路上,车轮时不时便会掉入一个不大不小的洼坑里,颠簸了近一个小时,从河里王庄总算到了伏土山村。幸运的是,刚到该村询问卧龙岗所在,便遇到了村副支书伏思忠,他和几位村民讲述了伏土山、卧龙岗的前世今生,并带领笔者前往遗址处察看。 伏思忠告诉笔者,民国县志上记载的伏土山西侧的许庄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但卧龙岗遗迹依然还有。伏土山与卧龙岗东西对峙,古时候是这一带的盛景,说明当时此地多高岗土丘。伏土山村如今4000人,耕地3200亩,以伏姓为主。笔者经查民权县志和地名志了解到,伏土山原名陈土山,清康熙年间,陈姓从山东曹县陈潭迁此,在沙土堆成的卧龙岗旁建村,取名陈土山。后伏姓迁此种地发家,人众财盛,改今名。村人陈六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癸巳科三甲52名进士,授知县,未任,仍在本村教书。伏土山和卧龙岗原皆属考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划归睢州,属归厚里;1928年划归民权县至今,属孙六乡。

南北卧龙:巨龙下凡化为岗丘

在伏土山村副支书伏思忠的引领下,笔者从该村驱车继续西行,沿着坑坑洼洼的泥泞道路,走了约三里地,在路北有片杨树林的地方,伏书记示意停车。他指着路北的杨树林问:“你是不是看到杨树林那片地方比周围地势高?”笔者放眼望去,杨树林四面被绿油油的麦田所包围,中间地势果然是一个高岗,牧羊人正在林间牧羊。“这片杨树林,就是北卧龙岗了!”伏思忠说。

“哦?这么说还有南卧龙岗了?”笔者不由惊奇地询问。“是啊,”伏思忠边说便用手指着路南的麦田说:“这二三亩种着麦子的高岗地就是南卧龙岗了。”当笔者问为啥有南北两个卧龙岗,伏思忠讲了一段在当地广泛流传的传说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有条巨龙因违反了天条,被玉帝打下凡间,正好落到了此地。这条巨龙开始拼命挣扎,但怎么也逃脱不了,就这样这条巨龙长眠于此,由此形成了南北两个土丘岗岭,这是由巨龙的头部和尾部构成,此地由此得名。

据了解,卧龙岗北岗和南岗两个土丘在新中国建立前,仍有5米多高。北岗上原为许庄村所在,居民在岗上建房居住,历时数百年,后因洪水村庄整体迁走。1958年前后,当地群众在北岗上拉土盖房,曾挖出许多大方砖、瓦块、地基及清代和民国时期生活用具等。南岗上原来建有龙王庙,主要是让人们供奉龙王爷求雨,后来“破四旧”庙被拆毁,岗陵也因村民不断将土拉走而逐渐低了下去。

“可惜啊,要是两岗不被平毁,好好建设一下,还是我们这地方的盛景呢!”伏思忠边走边感叹道。笔者随他沿泥土小径南行500米,再穿过一段麦田,来到田野中间一块恍若世外之地的沙丘岗上,他告诉笔者:“这就是南岗保留最好的中心地带了。”笔者看到,这片地方与周围地带迥然不同,此处当为这方田野的最高点,以此为中心点向四周缓坡下去;周围为成方连片的麦田,而独此岗岭为沙丘地;沙丘的最高处为一微型龙王庙,四围树木茂密,杂草密似绿毯,吮吸着雨后生命的养分,这绿色的世界与黄土、白沙的土岗映衬分明。站在卧龙岗上远眺,阡陌纵横,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如仙境,天地造物竟如此令人百思称奇。

“因为我们村西有南北卧龙岗两大土丘,村里伏姓人家多,村庄也就命名为伏土山了。”伏思忠如是说。“几十年来,您是唯一来此采访卧龙岗的记者,晚报能写写村里的老事,真好!您要好好写写,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村有这段历史文化!”在笔者离开时,他又一再嘱托。

根籍求道:诸葛亮游息卧龙岗

为造福一方黎民百姓而努力。诸葛亮途经庄子故里古蒙地考城,了解先哲事迹,领略道家文化成为必然。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南宋史学家罗泌的《路史》等书均有记载:庄子生于蒙,考城人。《方舆胜览》:“考城东有蒙泽,乃庄周故里也。”今民权卧龙岗距民权庄周墓、庄周故里青莲寺村也仅十几公里的路程。

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是,诸葛亮和商丘的一个古诸侯国渊源颇深。夏、商、周时期的葛国乃诸葛姓氏的发源地、根籍地。葛国,又称葛伯国,夏代封国之一,都城位于今宁陵县葛伯屯。《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葛国建国后,其疆域北至今曹县,今民权卧龙岗一带亦为其辖属地域。葛国亡国后,葛氏后裔一支迁往山东省诸县,后又迁至阳都,因当地有葛姓,遂于姓前加诸称诸葛氏。郑樵的《通志》称:“葛氏居于诸邑者为诸葛。”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云:“诸葛氏,夏殷侯国葛伯之后。《英贤传》云,旧居琅琊诸县,后徙阳都。”《元和姓纂》卷二《诸葛》:“琅琊阳都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裔孙圭,后汉泰山郡丞,生谨、亮……”由此,葛国为诸葛亮的根籍地无疑,他游息的考城卧龙岗距葛国都城仅十多公里的路程,且历史上该地曾属葛国。诸葛亮在此停息,亦为寻根缅怀先祖。从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一句“好为《梁父吟》”,我们也可看出诸葛亮是个乡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

今天,民权县卧龙岗南北两岗遗痕依旧清晰可见,龙门干渠在岗陵东侧依然日夜不息地流淌,卧龙岗美丽的传说仍在百姓的生活中传诵。然而传说毕竟不是信史,卧龙岗之名的由来,我们还要依据史志文献资料考证,这就要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起了。

根据民国32年《民权县志》记载:“卧龙岗,在四区伏土山西许村,士人谓诸葛武侯游息之所。”诸葛亮曾到考城卧龙岗,此处是他“游息之所”。“游息”,意思即游玩与休憩。唐代卢照邻《释疾文·悲夫》:“出户庭兮游息,千万里兮无极。”由此可见,诸葛亮曾在考城的卧龙岗游玩与休憩。因诸葛亮曾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上,所以人称卧龙先生,比喻他为隐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龙;他去世后,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因诸葛亮曾在考城县的南北两岗丘上游息,所以后人为纪念之,便将这两岗命名为卧龙岗了。由此可见,当时的考城卧龙岗登高望远,清风送爽,景色旖旎。

那么,“躬耕南阳”的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到民权县的卧龙岗游息的呢?他为什么会到此地游息呢?这要从他的求学、根籍与身世说起。

因《出师表》或《隆中对》的影响,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是“南阳人”,其实他故里是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8岁又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豫章(治江西南昌县)太守职务,诸葛玄就带同诸葛亮去投奔荆州牧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卧龙岗务农隐居。之后便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见,诸葛亮自幼年便孤苦不幸,是一个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人。

诸葛亮在颠沛流离的迁徙过程中,从故里琅琊南行,途经考城县卧龙岗,便在情理之中。他选择在此停息和游玩,一是因为岗陵处风景怡人,二是考城乃道家创始人之一庄子故里,三是此处与诸葛姓氏发源地葛国(都今宁陵县葛伯屯)为邻。

据史籍资料记载,诸葛亮一生和道家文化渊源颇深。他非常认同道家思想中“重我轻物,自然超脱”的人生哲学,一生能淡泊名利,使自己的生命上升到合道之境地,与庄子的“道”“我”合一一脉相承。同时,诸葛亮依据自己对道家思维方式的独到见解,灵活自由地运用道家文化中的天、地、人一体观、阴阳论和齐同慈爱等文化精髓治军理国,

另有传说:光武帝避难卧龙岗

除了巨龙下凡化为卧龙岗的传说和志书中关于诸葛亮于此游息的记载,在伏土山一带还流传着刘秀被王莽追赶避难卧龙岗的故事。

传说,刘秀被王莽追赶,眼看追兵就要到了,但田野空旷,无处藏身,只有一位老者在耕地。刘秀请他搭救,老人急忙让刘秀躺在犁沟里,并用泥土盖在刘秀身上。刘秀才躺下王莽大军到了跟前,而犁地的马刚好停在刘秀藏身的地方罩住刘秀。王莽见找不到人,便问老人有没有看到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跑过去。老人摇摇头说没见谁打这跑过去。王莽怒冲冲说,我明明看见那人跑到这里不见了,你却说没看见,要是搜出来的话,按相关法律规定以窝藏罪论处!于是,王莽命令士兵把这块地用枪扎了一遍,只剩马身下那块没扎。这时一个士兵走到马身边,正要扎马下面的地,老人笑着说,马身下有人的话就是不被憋死,也会被马给踩死的。士兵觉得有道理便走开了。王莽军走后,老人把刘秀从犁沟里扒出来,刘秀大难不死,再三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那老人却说:“不用谢我,吉人天相,如果你心里真过意不去的话,有朝一日你做了皇帝,多关心一下三农问题吧。”刘秀做了皇帝,心记老人之言,果然生活节俭,减轻税收,重视农业。说也奇怪,这个事过后,刘秀躺过的地方慢慢隆起一条像龙形的高土岗,迤逦一里多地。刘秀做了皇帝以后,因为他曾经躺卧在这个岗沟里,人们就把这条岗称作“卧龙岗”。到现在岗上每到下雨时就会有很多土眼,相传都是当年王莽兵搜刘秀时扎过的枪眼。

责任编辑: Nick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