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亭教授做客《商丘大讲堂》谈

梁园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本报记者 杨委峰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0-10-29 08:21

李可亭教授 杨 宁摄

“梁园文化的有些内涵具有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地位。”10月27日下午,商丘师范学院李可亭教授在做客《商丘大讲堂》时,对梁园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作出精辟论述。他认为,梁园区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道家文化特别是庄周文化的发源地,是汉梁文化的重要发生地,是商丘旅游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梁园文化“文明古老,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李可亭所说的梁园文化,指的是梁园区文化,而不单单指汉朝梁国梁园文化。)

悠久的黄河文明是梁园文化的母体

众所周知,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然而,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决溢和改道,据统计,从春秋时代到解放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

李可亭说,黄河改道最多的是下游,大的改道有6次,其中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兰阳铜瓦厢(今兰考东坝头)决口改道是黄河历史上最后一次大的改道。在北宋末年之前,黄河下游河道虽曾有多次变迁,但绝大部分时期都是流经今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从南宋初年到明朝中期,黄河下游河道流经商丘,分成数股汇集到淮河入海;从明中期到清咸丰五年,黄河下游河道经商丘单股汇淮入海,在这一时期,黄河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今废(淤)黄河一线上。

咸丰五年以后,废(淤)黄河成了今天的黄河故道,黄河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今天黄河下游河道一线,不再流经商丘。而横穿商丘全境的黄河故道,自西向东,水面宽广,蜿蜒曲折,盛产鱼蟹等。黄河故道两岸的森林地带,被称为“故道绿色长城”,每年春天,梨花似雪,杏绯桃红,已成为商丘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可亭说,黄河故道的考古发掘证明,今天的商丘市梁园区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梁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建立在黄河文明悠久而深厚的积淀之上的。

梁园区是庄子思想文化的发源地

李可亭认为,梁园区是道家文化特别是庄周文化的发源地,因为梁园区李庄乡为庄子故里,具体在蒙墙寺村附近。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的一代文哲大师。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为公元前286年。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留有《庄子》一书,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人并称“老庄”。由于庄子的生平材料保存下来的很少,庄子故里究竟在何处,众说纷纭。著名的有河南“商丘梁园区说”、“民权县说”、山东“曹县说”、“东明县说”、安徽“蒙城说”等,至今争持不下。

最早记载庄子籍贯的是《史记》。《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以后历代典籍也都以庄子为蒙人。由于庄子生活时代的蒙属于宋国,宋国于公元前286年即庄子卒年亡于齐。《国语·楚语》云:“宋有萧、蒙。”韦昭注曰:“萧、蒙,宋公子鲍之邑。”这说明,宋国之蒙是宋公子鲍的采邑(封地)。因此,李可亭认为,研究庄子故里问题,不能偏离庄子为“宋国蒙人”这条主线。

宋国之蒙在何处?《辞海》“庄子”条:“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地名大辞典》“蒙泽”条:“春秋宋邑。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是。在故汳水(指古汴水)之南。乃庄周之本邑。”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蒙故城在县北二十二里。”以上材料说明,蒙故城在原商丘县正北或东北部。商丘在1997年撤地建市,市区分为睢阳区和梁园区,“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应在今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村一带。

李可亭说,从距离、方位和文物发掘等情况综合分析,宋国之蒙应在今蒙墙寺一带。庄子可能生在蒙城,也可能生在蒙辖地的某一村庄,在目前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有关庄子故里的研究应该以蒙墙寺为核心,庄子故里问题也应该以“商丘梁园区说”最有学术价值。由此可见,梁园区为庄子故里,也是道家文化之一庄子思想文化的发源地。

汉梁文化是梁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李可亭认为,发生在商丘地区的西汉梁国文化,上承先商文化、春秋战国宋文化的丰厚底蕴,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其中的政治、思想、文学、经学和民俗代表了西汉的整体发展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梁文化的特征是文化生成早,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研究汉梁文化对研究汉文化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汉之梁园胜景多在今梁园区境内,因此,汉梁文化是梁园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李可亭介绍说,西汉王朝建立后,在承袭秦朝制度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先后分封异姓王、同姓王,形成了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局面。梁国是9个封国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汉封国之翘楚。在秦汉时期,商丘文学逐渐发达,特别是梁国文学盛极一时,堪称汉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中,梁苑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清初,商丘文人侯方域等人所组织的诗社还称“雪苑社”,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梁国还是西汉经学最兴盛的地区之一,代表了整个西汉的发展水平,梁国的《易》学和《礼》学,是西汉经学的代表。在西汉,《易》学居“六经”之首,研究者甚多。梁国《易》学大家有丁宽、田王孙和焦延寿,3人对《易》学贡献极大,西汉《易》学诸派几乎都与梁人有关。施雠、孟喜、梁丘贺是西汉传《易》三大家,而三家皆源于丁宽、田王孙,由此可见梁国《易》学已代表了整个西汉的发展水平。《易》学之外,便是《礼》学。梁国《礼》学代表人物是戴德和其侄戴圣,汉宣帝时戴氏叔侄之《礼》学皆立为今文经学博士,人称大、小戴之学。二戴同其他经学大师一样,以“博学洽闻,通古贯今”的学风对古代各种“礼”进行兼收并蓄,他们根据后苍所传习的古《士礼》选编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二书保存了大量的西周、春秋时代社会结构诸如井田、宗法、月令、乡遂、家庭、学校等制度方面的材料,是研究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很有价值的经典文献。

另外,梁怀王刘揖“好《诗》、《书》”,《诗》、《书》、《春秋》之学也在梁国广泛传播。汉梁文化之浩然博大可见一斑。

丰富多彩的梁园旅游文化

在梁园区,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使梁园旅游文化绽放异彩、闻名遐迩。蜿蜒美丽的黄河故道恰似一条“水上绿色长廊”,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三陵台宋国遗冢,与叠压的明清坟墓,这对于研究商丘的墓志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1968年落成的黄楼村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更是商丘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李可亭说,梁园区内的众多旅游景观,大多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深厚,如著名的黄河故道就是如此。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的刘口水旱码头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昔日,至今民间仍流传着“金道口、银马牧,不如刘口一晌午”的顺口溜。古道沿途现拥有古蒙城遗址、汉代古井、唐三彩佛像、宋代砖雕、皇大王庙、山西会馆、陆陈会馆、文昌阁、白衣寺等众多历史遗迹和遗存,把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老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着极高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开发价值。

再如如今的三陵台,相传为周朝宋国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公王陵。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梁园,在三陵台附近建了许多亭台楼榭,使之成为梁园胜景之一。汉代以后,随着梁园的声名远播,在老百姓特别是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三陵台及周边景观一直是中原地区的风景名胜,是文人雅士游览的好去处。如今,在三陵台景区内紧靠中间一座土峰的前面,还有一座古老的坟墓,那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家在商丘的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宋纁之墓。在宋纁墓前,宽阔的道路两侧原来有两排神态各异的石人、石马、石羊,排列了一里多长,并有石碑18 座,气势恢弘,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拜谒。

编辑: 李瑾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要闻
李可亭教授做客《商丘大讲堂》谈
梁园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2010-10-29 08:21   本报记者 杨委峰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李可亭教授 杨 宁摄

“梁园文化的有些内涵具有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地位。”10月27日下午,商丘师范学院李可亭教授在做客《商丘大讲堂》时,对梁园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作出精辟论述。他认为,梁园区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道家文化特别是庄周文化的发源地,是汉梁文化的重要发生地,是商丘旅游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梁园文化“文明古老,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李可亭所说的梁园文化,指的是梁园区文化,而不单单指汉朝梁国梁园文化。)

悠久的黄河文明是梁园文化的母体

众所周知,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然而,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决溢和改道,据统计,从春秋时代到解放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

李可亭说,黄河改道最多的是下游,大的改道有6次,其中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兰阳铜瓦厢(今兰考东坝头)决口改道是黄河历史上最后一次大的改道。在北宋末年之前,黄河下游河道虽曾有多次变迁,但绝大部分时期都是流经今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从南宋初年到明朝中期,黄河下游河道流经商丘,分成数股汇集到淮河入海;从明中期到清咸丰五年,黄河下游河道经商丘单股汇淮入海,在这一时期,黄河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今废(淤)黄河一线上。

咸丰五年以后,废(淤)黄河成了今天的黄河故道,黄河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今天黄河下游河道一线,不再流经商丘。而横穿商丘全境的黄河故道,自西向东,水面宽广,蜿蜒曲折,盛产鱼蟹等。黄河故道两岸的森林地带,被称为“故道绿色长城”,每年春天,梨花似雪,杏绯桃红,已成为商丘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可亭说,黄河故道的考古发掘证明,今天的商丘市梁园区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梁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建立在黄河文明悠久而深厚的积淀之上的。

梁园区是庄子思想文化的发源地

李可亭认为,梁园区是道家文化特别是庄周文化的发源地,因为梁园区李庄乡为庄子故里,具体在蒙墙寺村附近。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的一代文哲大师。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为公元前286年。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留有《庄子》一书,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人并称“老庄”。由于庄子的生平材料保存下来的很少,庄子故里究竟在何处,众说纷纭。著名的有河南“商丘梁园区说”、“民权县说”、山东“曹县说”、“东明县说”、安徽“蒙城说”等,至今争持不下。

最早记载庄子籍贯的是《史记》。《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以后历代典籍也都以庄子为蒙人。由于庄子生活时代的蒙属于宋国,宋国于公元前286年即庄子卒年亡于齐。《国语·楚语》云:“宋有萧、蒙。”韦昭注曰:“萧、蒙,宋公子鲍之邑。”这说明,宋国之蒙是宋公子鲍的采邑(封地)。因此,李可亭认为,研究庄子故里问题,不能偏离庄子为“宋国蒙人”这条主线。

宋国之蒙在何处?《辞海》“庄子”条:“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地名大辞典》“蒙泽”条:“春秋宋邑。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是。在故汳水(指古汴水)之南。乃庄周之本邑。”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蒙故城在县北二十二里。”以上材料说明,蒙故城在原商丘县正北或东北部。商丘在1997年撤地建市,市区分为睢阳区和梁园区,“商丘县东北蒙县故城”应在今梁园区李庄乡蒙墙寺村一带。

李可亭说,从距离、方位和文物发掘等情况综合分析,宋国之蒙应在今蒙墙寺一带。庄子可能生在蒙城,也可能生在蒙辖地的某一村庄,在目前尚无定论的情况下,有关庄子故里的研究应该以蒙墙寺为核心,庄子故里问题也应该以“商丘梁园区说”最有学术价值。由此可见,梁园区为庄子故里,也是道家文化之一庄子思想文化的发源地。

汉梁文化是梁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李可亭认为,发生在商丘地区的西汉梁国文化,上承先商文化、春秋战国宋文化的丰厚底蕴,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其中的政治、思想、文学、经学和民俗代表了西汉的整体发展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梁文化的特征是文化生成早,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研究汉梁文化对研究汉文化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汉之梁园胜景多在今梁园区境内,因此,汉梁文化是梁园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李可亭介绍说,西汉王朝建立后,在承袭秦朝制度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先后分封异姓王、同姓王,形成了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局面。梁国是9个封国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汉封国之翘楚。在秦汉时期,商丘文学逐渐发达,特别是梁国文学盛极一时,堪称汉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中,梁苑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清初,商丘文人侯方域等人所组织的诗社还称“雪苑社”,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梁国还是西汉经学最兴盛的地区之一,代表了整个西汉的发展水平,梁国的《易》学和《礼》学,是西汉经学的代表。在西汉,《易》学居“六经”之首,研究者甚多。梁国《易》学大家有丁宽、田王孙和焦延寿,3人对《易》学贡献极大,西汉《易》学诸派几乎都与梁人有关。施雠、孟喜、梁丘贺是西汉传《易》三大家,而三家皆源于丁宽、田王孙,由此可见梁国《易》学已代表了整个西汉的发展水平。《易》学之外,便是《礼》学。梁国《礼》学代表人物是戴德和其侄戴圣,汉宣帝时戴氏叔侄之《礼》学皆立为今文经学博士,人称大、小戴之学。二戴同其他经学大师一样,以“博学洽闻,通古贯今”的学风对古代各种“礼”进行兼收并蓄,他们根据后苍所传习的古《士礼》选编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二书保存了大量的西周、春秋时代社会结构诸如井田、宗法、月令、乡遂、家庭、学校等制度方面的材料,是研究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很有价值的经典文献。

另外,梁怀王刘揖“好《诗》、《书》”,《诗》、《书》、《春秋》之学也在梁国广泛传播。汉梁文化之浩然博大可见一斑。

丰富多彩的梁园旅游文化

在梁园区,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使梁园旅游文化绽放异彩、闻名遐迩。蜿蜒美丽的黄河故道恰似一条“水上绿色长廊”,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三陵台宋国遗冢,与叠压的明清坟墓,这对于研究商丘的墓志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1968年落成的黄楼村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更是商丘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李可亭说,梁园区内的众多旅游景观,大多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深厚,如著名的黄河故道就是如此。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的刘口水旱码头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昔日,至今民间仍流传着“金道口、银马牧,不如刘口一晌午”的顺口溜。古道沿途现拥有古蒙城遗址、汉代古井、唐三彩佛像、宋代砖雕、皇大王庙、山西会馆、陆陈会馆、文昌阁、白衣寺等众多历史遗迹和遗存,把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老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着极高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开发价值。

再如如今的三陵台,相传为周朝宋国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公王陵。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梁园,在三陵台附近建了许多亭台楼榭,使之成为梁园胜景之一。汉代以后,随着梁园的声名远播,在老百姓特别是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三陵台及周边景观一直是中原地区的风景名胜,是文人雅士游览的好去处。如今,在三陵台景区内紧靠中间一座土峰的前面,还有一座古老的坟墓,那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家在商丘的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宋纁之墓。在宋纁墓前,宽阔的道路两侧原来有两排神态各异的石人、石马、石羊,排列了一里多长,并有石碑18 座,气势恢弘,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拜谒。

编辑: 李瑾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下水道疏通后 污水没有了
促销噪声若扰民 可拨打110投诉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近千名“铁人” 逐鹿...
商丘报业全媒体增强 ...
花式占位
无防蝇设施、出店经营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